(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三教合一文化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摘自卢飞宏《中国儒释道
三教合一文化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研究、二)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三教合一文化曾一度被社会政治主流所接纳,并形成三教合一文化思潮和信仰。唐宋以来,中国宗教信仰逐渐形成以儒释道“三教”为正统,民间宗教信仰伴随着三教合一文化历史现象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众多民间宗教信仰为了获得或论证其存在的合法性,以三教合一为思想基础,标榜“三教圣人,同出一源”。在儒释道三教之外,提倡三教合一,此思想适应了民间民众的精神需求,这也是三教合一社会历史现象不可忽视的一面。人类文明的进程与宗教的兴起和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以三教合一为教义的众多民间宗教或信仰,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特定的中国文化氛围中,民间宗教信仰的普及已经超过任何特定的宗教,其理论之繁杂,信众之多,传承之广,影响之大,是中国其它宗教所无法比拟的。三教合一思想为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宗教向世俗化、大众化的转变。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和大众化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社会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宗教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发展,同时也筑起了民间宗教文化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也是中国民间宗教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将三教文化精华融为在一起,使之与中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相适应,反应了下层社会民众为摆脱现实苦难,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新追求。三教合一是中华民族漫长而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致成为历史上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民间文化与民间信仰中的三教合一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清代其它秘密宗教社会,由于民间宗教与历史上农民反抗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统治阶级多对民间宗教采取抑制和禁止政策,极大的限制了民间宗教的传播和发展,也逐渐斩断了民间宗教智慧之根和文化慧命。中国民间宗教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象道教一样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特定的地位。历史上民间宗教构成了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精神支柱,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深受民间大众喜爱,有着天然的群众基础,是广大民众信仰主义世界的重要领域,成为古老的中华民族社会意识的重要核心内容,构成了千千万万底层群众的笃诚信仰。宗教的力量不仅表现出人们的虔诚和顶礼膜拜,更能表现出它具有部分地决定一个民族的主体意识的作用。民间宗教开辟了穷苦百姓信仰世界的重要领域,使芸芸众生的思想找到了庇护所;它对民间风俗、社会教化、下层群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道德自我约束的思想在其教义、教规、戒律、修持等方面的包容,对封建时代的宗教生活、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也影响着各个地区的民风、民俗,以及下层民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在元代末年,弥勒教的救世思想与摩尼教的救世思想,经过数百年的融汇合流,终于显现出这种合流的深巨伟力,正是这种思想鼓动起深受苦难的民众,在一场风云际会的大转折中发挥了历史主人公的力量。
明清时期无生老母信仰在中国宗教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影响着近五百多年民间的信仰和宗教思想。在三教合一哲学体系和思潮涌动催生下产生的明清民间新兴宗教,整合了佛、道两教的神祇体系,使无生老母成为许多民间教的最高神祇,从宗教信仰的三教合一角度看,这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无生老母信仰与白莲教、弥勒信仰不是同一个起源,在明清时期是民间宗教主流文化的信仰,承载了二千多年来儒释道三家教化下的思想形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社会自足性发展与通俗文化拓展的趋向。《龙华经》云:“古佛出现安天地,无生老母立先天”,无生老母为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中至高无上之女神,被视为创世主,又为拯救苦海中之人类的救世主,具有无上之权威。明末清初河北士人戴明说所作“无生庙碑记”,即有关于无生老母之灵异记载。无生老母是“天下男子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姐妹”的神学理论依据,具有平等思想和愿望,表现出了民间宗教中时或闪现的激进、合理而合乎大众平等要求的某些思想火花。“无生老母,真空家乡”成为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广泛信仰,其思想本源于罗清的哲学思想,以其思想创立的宗教思想体系中,最为闪光耀目的则是其提出的宇宙观与创世说,闪烁着中华民族宗教哲学智慧之光。“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向人们宣传避免劫难,走向光明的途径,入教可以得到互助支持,有患相救,有难相死,很受下层民众喜爱。教徒有严格信条,坚守机密,不畏强暴,至死不悔。宗教的信仰、观念、意识、精神影响着社会与思想的发展,甚至影响着整个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明清民间宗教教门杂糅儒释道三家文化,以三教合一思想文化为主旋律,以无生老母宗教最高神祗为信仰,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和“三阳劫变”救世思想为指导的民间宗教组织有着强烈的反抗封建统治的意识,特别是摩尼教与弥勒教的救世思想,曾经激起成千上万芸芸众生的宗教感情,呼唤起一次又一次底层世界的民众反抗腐朽封建王朝的农民革命斗争运动,冲击着那一时代的传统社会秩序,改变着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世道人心,形成了一种喷发涌动的思想巨流,谱写了下层民众反抗封建压迫和追求正义、公平壮丽辉煌的斗争史诗,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教合一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中世纪的宗教生活、政治生活发挥过重大影响,表现出惊心动魄的力量,中国历史的发展伴随着源远流长的民间宗教史。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普遍传播于下层社会,它源自传统民间信仰,并杂揉儒释道的思想与仪式,以弥勒佛救世思想具体演化的“三佛应劫”救世思想为指导,各种民间宗教在当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和民间宗教传统影响下,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以及道教的内丹气功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三教合一”、“万教合一”、“万法归宗”、“万法归一”的民间宗教文化信仰。三教合一文化基本被各种民间宗教所接纳,形成了以信仰“无生老母”为核心,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为理论教义,以诵经修行为凭藉,以祈福消灾为目的,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思想内容的各种民间宗教教派,特别对作为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主要代表的八卦教更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民间宗教是中国宗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文明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特别在明清时期成为广大下层民众的心灵寄托和精神信仰的彼岸。它与其他制度性宗教一样,承载着众多的社会功能,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历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特别对文化、艺术、哲学起到重要的传承作用,更兼当时条件下对人类的教化、引导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三教合一文化趋向也深深影响了明清宗教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与之社会主流宗教相抗衡的思想文化体系。
历史上民间宗教对民众反抗意识的形成和影响广泛而深远,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意愿,在反压迫、反封建专制,以及近代暴发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反应了民间对不合理社会的激烈抗争和民众对苦难的叹息,谱写了历史上下层民众进行不屈斗争的最精彩的华章。民间宗教虽然有其进步性,但由于下层民众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局限,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性和保守性。纵观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兴衰,都与下层农民起义有着重要的联系,而农民起义又往往与民间宗教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明清时期民间宗教反抗运动风起云涌,震惊朝野,影响巨大。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卦教在山东率众起义,揭开了清代民间宗教大规模武装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序幕。清嘉庆元年(1796)爆发的川、陕、楚、豫、皖三阳教、收元教、西天大乘教大起义,嘉庆十八年(1813),由八卦教支派离卦教、坎卦教、震卦教重新组合的天理教,在山东、河南和直隶率众起义;1861年春在鲁西东昌府(今聊城)的“五大旗起义”;在乾隆三十七年到道光十五年间,多次组织教众和广大民众的反抗起义,以及十九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其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运动辉煌的篇章,沉重的打击了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农民起义运动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发生于清朝咸丰元年至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的太平天国“拜上帝会”,相对于国家宗教也是民间宗教,它是利用十九世纪上半叶传入中国的基督新教与中国儒释道三教和民间宗教多神信仰崇拜文化相结合,是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宗教信仰,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清和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民间宗教的很多观念和形式产生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社会道德伦理以及礼俗之上的;从站在更高的视角看,中国民间宗教作为民族宗教信仰的重要领域和“国家五大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一样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民间宗教和民俗、民间生活密切联系,它提倡“神道设教”,以神的名义劝善惩恶,加强人们的道德约束、道德意识,有益于民众的移风易俗、潜移默化,它对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可以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民间宗教和现代社会并不矛盾,有些方面还可以起到互补作用。从宗教生态角度看,民间宗教其重要性不能忽视,对维护中国宗教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民间宗教是中华民族信仰文化的丰厚基础,如果把这个基础给削弱了,中华民族信仰的文化生态会发生大的变化,而这个情况的发展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当代中国宗教领域出现“逆本土化”、“去中国化”、“极端化”、“市场化”、“商业化”、过度“世俗化”,以及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对中国进行渗透等问题严重,严重影响中国宗教生态平衡,对国家的稳定起到不利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做出新贡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和延续的宗教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地方群体的认同感和历史感,具有群众性、长期性、复杂性、民族性、包容性、世俗性等。中国宗教民间信仰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中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在社会整合、协调控制、心理调节、社会交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尊重普通百姓的文化记忆、民间信俗和日常生活方式,是打开认知、理解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窗口,是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基础。中国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包括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在内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力度,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民间宗教和信仰既是儒释道文化得以生根和发芽的母胎,也是儒释道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土壤。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民间信仰和儒释道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包容,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文脉,形成了博大精深、多元通和的宗教文化生态格局。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坚守文化尊重的底线,而不能将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及其重要载体的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继续“污名化”为“封建迷信”,甚至被鄙视为落后或低端的习俗的文化,从而避免人为的“文化中断”和“文化死亡”。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与“迷信”“巫术”并非必然的联系,而是与普通群众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宗教和民俗文化形态,具有“崇德报功”的真精神,有些已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和儒释道文化的人文品格,有助于减轻异质文化的张力,从而在社会基盘上形成防止民族文化水土流失的宗教生态平衡系统。应该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和“五大宗教”形态放在一起平等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融和与发展,它们之间相互包容、融合和斗争,是贯穿于近两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潮流,儒释道和三教合一文化构成了近千年来中国宗教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史发展的总画面。三教合一文化特征具有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独创性,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巨大影响力的本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中华哲学、思想、宗教文化的高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人类思想文明的承前启后。它吸取了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以及中国社会的变迁具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儒释道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多元化、多样化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三教合一文化包容、和谐、发展的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精神资源和智慧源泉。在当今社会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弘扬三教合一文化,对于重建中华民族道德宗教信仰文化体系,繁荣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教合一并不是简单的将儒释道三教文化合为一体,而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升华和超越,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一种包容的理念和文化。世界所有的生物体都离不开包容,包容是创建和谐有机组织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的任何组织,小至对家庭,大至对社会、国家,要和谐共存都离不开包容的思想和意识。包容的思想可以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平等相处、和谐共存。探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实质和本质,克服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对大众思想文化的桎梏,挣脱精神思想的枷锁,激发中华民族的原动力和创造力,推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新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运动,实现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创新,以及为更好的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文圣拳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
(公元2016年4月4日,丙申年壬辰月丙辰日)【卢飞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