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圣拳官网!
手机版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传承谱系
名师简介
武术门派
圣拳文化
医场园地
圣地文苑
玄学奥秘
在线视频
活动掠影
传播发展
校园推介
总会团队
群英荟萃
会员之家
招生简章
赛事管理
专题栏目
拳学思想
武学文化体系
武学之魂
群众性体系运动之花
联系我们
联系人:
卢先生
手机:
13563937198
电话:
022-27306358
传真:
022-27317019
邮件:
1464507798@qq.com
邮政编码:
300000
网址:
http://www.wenshengquan.net.cn
地址:
天津市南开大学城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圣拳文化
>>
查看详情
论武术教育————卢飞宏
来源:
文圣拳官网
日期:
2016-11-29 09:09:15
点击:
属于:
圣拳文化
论武术教育
http://www.qqgfw.com/News_1Info.aspx?News_1TypeID=22&News_1ID=30330
《论武术教育》全球功夫网
http://www.chinesekungfu.com.cn/html/1611/f39fb606-2849-44ba-90a0-69056249bf04.htm
《论武术教育》中国武术在线网
一、武术教育的内涵
武术是中国固有的一项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武术既是一项民族体育运动,更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巨大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武术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对磨炼人的意志,修炼人的精神品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武术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经久不衰,顽强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与我们的生活和教育紧密相关。武术是一种强身防卫、修身养性的特殊的体育运动,也是中华民族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作用具有其它体育文化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武术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健国人体魄,涵养民族精神,培养文武兼备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武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武术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体育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其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技艺能与之比拟的。发展武术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培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是促进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武术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它有别于其它文化教育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武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学课,是探索人体医学、人体力学、人体美学、人体功能学奥秘等诸多方面的有效锻炼形式,具有强身健体,培养优良品质,道德礼仪教化,防身技击,祛病延年,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等多方面重要功能和作用。武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武术的训练与应用已远远超出体育运动的局限。要将武术提高到哲学和文化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习武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为,增强对生命的感受力,更好的认知和完善自我,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悟性和能力。武术教育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之血脉,武术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学习的必修课。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一种正气和精神力量,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征服的。
武术教育是中国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夏代(公元前2100—前1600年)就已出现了专门的武术教育机构,称为“序”和“校”;“序”是教授射箭的地方,“校”是校场,习练格斗和训马的地方。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中已经重视武术的教育,并将之放在重要的地位。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其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即传统的“通五经贯六艺”之“六艺”。“射”是习练射箭的技术和技能;“御”是习练驾驭战车的技术和技能;“射”“御”完全属于武技教育的范畴。《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阐述了武备武技训练的重要性。武术在古代教育中具有锻炼体魄,提高武技技能,以及学习礼仪、培育尚武精神和陶冶情操的价值,也是一种身份、地位和荣誉的象征,是培养文武双全人才的必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武术在历史发展中汲取了儒家、道家、佛家、墨家、兵家、医家、阴阳家等先哲思想和理论,它根植于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文化沃土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融合了道家的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儒家的独善其身,释家的道德善恶观等,以及“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中华古典哲学与武术的紧密联系及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华武术特有的拳学思想和尚武精神,凝聚而成一种优秀的传统武学文化;它崇尚伦理,讲求仁义、礼智、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至今仍使得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有效途径。武术在发展中始终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联系在一起,在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文武兼备的武术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民族英雄等,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历史中,由于统治者从维护其专制统治需要出发,一度实行“重文轻武”、“重文抑武”或禁武的弱民政策,使得中国武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武术教育的特点
(一)人文精神的厚重性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武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自然地融会了思想哲学、社会学、伦理学、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仿生学、养生学、力学、美学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内涵,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其主要特点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等。武术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身心灵等诸关系的联系,达到合乎中庸、协调、和谐的状态和境界,以道德教化天下,并与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等相联系,具有丰富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文化特征。
武术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具有刚健有为的民族风骨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心理要素,凝聚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武术在技术上不仅重视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内在“神”的美,具有深厚的文化技艺蕴涵。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重视武德和人文教育,“习武以德为先”的理念和要求成为武术教育的规矩和原则。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习练者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质;同时,在武术的练习过程中,锻炼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及自强不息的意志和精神,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有益于习武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武术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但是传授实战技艺,更重要的传承的是武术精神和民族文化。武术文化的精髓已深深的融会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缺少的组织成分。
武术文化以中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搏斗和套路的具体攻防动作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灵魂,并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特点,同时又具有独立完整体系的一种文化形态。武术教育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性、教育方式的实践性、道德礼仪的厚重性、实施的严格性、个体教育功能的相对全面性等特性非常明显。武术教育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正确的认识自我,提高人文文化素养,塑造健康人格,以及习练者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二)实战技艺的直观性
武术是中国历经千年实战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是对人体潜能的开发和力量的控制达到顶峰的技击技术,其从"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武之极而文,文之极而武,即“文武之道”。文武兼备的要求共同锻造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和完善的民族性格。武术锻炼防身自卫能力,培养习练者独立个性和应对困难和危险的勇气和力量,增强自信心,提高习练者悟性,培养正义之气。武术是由技击自卫术发展起来的,在过去其本质是民众用来保护自己和谋求生存的一种技艺手段,无论是套路和技击,单练与对练,无论使用何种器械,都保留了攻防技击的技术特点。武术从严、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占有重要地位。
武术种类繁多,流派众多,博大精深,它们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和文化特色,它的特点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所不可及的。武术教育有其普遍规律性、特殊性和科学性。武术套路训练不仅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而且要求整套的演练气韵生动、气势磅礴、一气呵成,通过科学的训练达到动姿定型、动力定型、动势定型,具有标准化、规范化。由于武术训练的特殊性,要求传授者对武术内功、拳架、推手、散手、器械等有过系统的修练,同时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并有一定教学能力及表述能力,应当具备较高的人文文化素质和技艺水平。传授者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较高的技艺素质和文化水平是做好武术教育的前提和保证。所谓“明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管中窥豹,盲人摸象,失之于偏,误人子弟。武术训练具有肢体动作的直观性,要求传授者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和手把手的教学,在科学的训练中让习练者领悟武术的要领,得其拳势、拳义、拳韵,在潜移默化中使习练者功夫得到提高。武术特有的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有的还具有地方特色,但无论何种套路,其共同特点都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构成,其技击风格通过一招一式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中表现出来,传授者的直观示范教学作用非常重要。
武术的“阴阳变化观”,“整体运动观”,“形神兼备论”,“刚柔相济观”等理论内涵,讲求重内外兼修,外要动作的形体规范,内练调整呼吸,掌握运气调息的方法,要求精、气、神、力、功结合,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其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动如涛、静如岳、起于猿,落于鹤,立于鸡,站于松,转于轮,折如弓,轻于叶,脱如免、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的武术要求比较生动的反应了武术运动的韵律感和风格。套路演练要求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连贯圆活,连绵不断,有如“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这就是对武术景象的形象描绘。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修炼方法。
武术教育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练功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体质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简,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适应性。
(三)教学训练的系统性
武术是“大学”教育,是社会任何人都有机会和可能接受的“大学”文化教育,即所以说是大学教育,因为武术是一门崇高而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一门实战技击、克敌制胜的高深艺术,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武术教育的效能和对民族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在中国武术教育除了少数国家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之外,更广泛、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武术在民间的传承,即“武术民间大学”的教育,民间传统武术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体育院校所不能替代的。
武术教育是一部门涵盖多学科文化的大学问,它有系统的理论和训练方法。武术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人体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可有效地促进内外兼修,提高人们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能力,内壮肺腑,外强筋骨,是一种达到身体、意志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武术教育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成功事业;小则杀贼平乱,惩恶扬善,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文武合一的要求是中国五千年来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理想愿望。
武术的教育思想是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基础,以道德礼仪教化为根本,锻炼人的自卫、防身技击能力,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武术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等文化,具有完整的修炼方法。武术自古从自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遵循自然规律,人体规律,运动规律,是一个庞大的身体运动的文化载体。在武术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抓好教学与训练的思想教育和启发学习目的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勤学苦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武术的动作不仅是身体的形体活动,而且还讲内在精神、意向以及呼吸与形体动作的密切配合,这些活动首先要求老师的正确示范,使学生了解动作概貌,让学生观察动作的全部过程和细节,做到规范化、系统化、多样化训练。根据教育工作规律和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安排武术教育的顺序性,合理地组织武术教学与武术锻炼身体的全过程。在教育学生中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武术的学习有其直观性、长期性、同期性、规律性,系统性,特殊性等。从武术的站桩定式起,生理的调整﹐内心的修炼,血气的培养,力劲的运化﹐拳法器械的应用,都具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要求。树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利用科学原理进行武术教育。拳者,乃修炼人之真性,不可能千人一面,更不能如模复制,师者当以个体特点以授之,个体疑惑而解之。习武的过程是一个磨炼意志的过程,“练功一日三遍,一遍三回,一次不练,前功尽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等,从这些练功的格言中可以看出武术传统训练的长期性及同期性特点,要求成年累月的进行训练,不仅可以使技术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而且在意志品质上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尊师重道是中国几千年武术文化的积淀,也是武术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保障。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传承的重要方式,重视“传、帮、带”工作,“苦练三年,不如老师一点”,说明了老师在武术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老师不但要自己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技术水平,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发挥学生自身的有利因素,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武术技艺。武术的发展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练员、辅导员师资队伍,良好的教练员队伍是传承武术的重要基础。
中国传统武术的灵魂在“文化”和“技艺”两个方面,这也是它在历史上历尽劫难而不断,久经磨砺而弥坚,得以流传不衰,仍被世人青睐的主要原因。传统武术的发展是武术发展的根基和源泉,中国民间武术大学有其广阔的发展天地和潜力。武术教育对于弘扬国粹,提升全国素质教育,以及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
武术教育的作用
(
一
)强身祛病养生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包括养生、健身、医道、技击等,武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技击和自卫能力,同时具有强身祛病、养生和修身养性等功能。武术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外兼修、性命双修、练养并存的特点,对身体健康有着多方面的良好作用,经常练习能收到强身健体,涵养精神,祛病健身和延年宜寿的效果。武术讲究松静安舒,周身协调,通畅气血,阴阳平衡,以意领行,导引经络,气贯全身,身形合一,可有效地把握人体状态,有助于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状态的调整,具有神奇的健身强身作用。武术的屈伸、回环、跳跃、平衡、翻腾、跌扑等动作,通过内在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的参与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灵巧、耐力等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内家功夫注重调息运气和意念活动,讲究呼吸的频率和深浅,有肋于调节呼吸,保护内脏,调整心脏,以及人体代谢功能的提高,长期练习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在环境平衡均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坚持武术锻炼可以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对人体的机能和心理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应对和战胜突如其来自然灾害、意外事件和疾病的重要法宝。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武术是修炼身心的最佳的途径,能够使一个人化弱为强,进而入道,得道。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所以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养生导引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如轻柔缓慢的太极拳、
文圣拳
等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影响,而且对调节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都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受到世人的喜爱。
(
二
)自卫防身格斗作用
武术是以技击为核心的运动,技击是武术的精华,武术脱离实战功能无疑就成了“舞蹈”,习练武术以技击为首要。武术的一切文化内涵都是附着在技击术之中,武术实战技击的阴阳互变、刚柔相济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辩证法蕴含其中,技击是武术之魂,而强身健体和审美观赏等只是武术的“副产品”。通过练习武术,不仅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还可以学习一定的攻防格斗技术,掌握防身自卫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对意外情况的应变能力,培养敢于向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胆识和能力,在见义勇为或防身自卫时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过去冷兵器时代,武术是强身、护家保命之本,其技击作用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技击作用虽不如古代那样突出,但在战争中仍不可避免会遇近距离的搏斗,尤其在公安侦查人员执行公务时,娴熟的格斗技能对完成任务有重要作用。武术对于习练者可以弘扬正气,强健体魄,增强自信,培养积极向上、不畏强暴、敢于面对邪恶侵害而斗争的能力和精神。武术是护身自卫、克敌制胜之法宝,是传承文化之根本,成就事业之基础,社会文明发展之源泉。武术技击性特点,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实战技击的训练,突出攻防意识,发挥实战格斗效能。
尚武并非是崇尚暴力,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门哲学,一种执着,一种生活,一种修行,可以培养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将武术的精神溶入到民族情感和精神之中。“止戈为武,尚武于心”,武术是一项高贵的运动,是力与智相结合的高雅的人体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国粹文化,是大境界、大文化、大学问,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懂得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就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
三
)道德礼仪教化作用
武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目的是培育人才,学艺识礼,习武明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学习中国文化、养成道德规范、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国之术,修身之艺也”,武术教育在对人的道德礼仪教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对于提高国人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武术教育传授武术基本技能,加强德育教育,以武习礼,修身律己,立德树人,完善人格,磨练心智,修心练性,教人修正向善,行正义之事,做善事,做好事,做好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时可以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教人懂得做人的志向、节操、尊严和正义,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感。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智信仁勇严”,以及“孝悌德善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习武者道德礼仪教化的重要规范。武术教育担负起振兴民族精神之责任,传承武道精神,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养育国人阳刚之气,塑造民族独立人格和坚挺的脊梁,不屈精神、傲骨和气节,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栋梁之才。
武术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弘扬正气和振兴民族精神的需要。通过武术的锻炼可以提高习练者对生命的掌控能力和对社会的担当意识及责任感,培养勇猛、顽强、坚韧的性格和意志,锻炼自强、自立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克服不良人性品质,增强内心的自信和强大,促进灵魂的净化,提升人的修为,从而可以提高习练者的综合素质,特别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必首先有灵魂,然后才有骨气,武术教育可以弘扬正气,提升国民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在铸造中华民族之灵魂和傲骨中发挥重要作用。武术精神是从中国人自己血液里流淌出来的精神和生命,要珍惜和认识祖先遗留下来的智慧和文明,将中华武术文化发扬光大,唤醒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
(
四
)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武术教育传承的是民族精神与思想文化,文化传承是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中华民族拥有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高尚风范、拥有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聪明智慧、拥有志存高远兼济天下的宽广心胸、拥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民族尚武精神伴随着国家的兴旺与发展。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内在的文化基因和重要的精神文化内核,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和民族强盛所必须具有的条件,它使中华民族历尽屈折志而弥坚,屡遭苦难更辉煌。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精神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想念、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与支撑和动力。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的尚武文化基因,历史上这种精神造就了中国传统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伟大人格。学习武术,可以掌握强身健体、抗暴御辱、养生祛病、自卫防身之术,可以使懦弱者变得坚强,使弱小者变得强大,培养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和责任担当的精神,铸造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是培养民族和国家有用之才的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对于塑造国民优秀品格和精神风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以及激发民族内在精神活力有着重要意义。
武术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是一项体育,更是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宗教文化、医学理论、人体科学、道德伦理、艺术美学等文化的凝结和浓缩,内涵丰富,功能多样,数千年来传承不息。武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其教育对于对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习武的共同爱好,可以切磋技艺,扩大交往,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的品味和质量,形成乐观、向上、勇敢、自强、自立、自信等良好的精神和意志品质,特别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茁壮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参与武术训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人格塑造、自信心的培养,提高自控能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以及在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运动是一个以身体运动为载体的大文化,可以从中获得难以言表的身心愉悦,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提高人文文化素质,以及陶冶性情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武术彰显了华夏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孕育了中华儿女世代的英姿飒爽,寄托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智慧和精神,赋予了中华沃土一番瑰丽神奇。武术是中国的精魂,是伸张正义的民族精神象征,武术是东方的文化瑰宝,发扬武术精神,弘扬武术魅力,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让我们在武术中壮怀远古,在武术中勃发生机,在武术中强健体魄,在武术中凝聚精神,在武术中追求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贡献。
四、
武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前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使青少年群体中逐步呈现出争相对西方体育项目进行学习的热潮,导致了传统武术项目在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削弱或丧失;同时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造成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之困,习武和道德之风日下,武术达到了衰落濒危的边缘。当今人们的习武目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少有人能够潜心修炼武学和提升自我修为,真正的武术离我们越来越远,一些很好的传统功夫得不到的传承与发展,使武术发展在中国处于艰难境地,武术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成为当今传统文化发展的实际面临问题。
当前很多武术的发展流于形式,使之成为“花架子”和“武舞”。武术的“舞蹈化”、“表演化”、“娱乐化”,及一些片面追求“高、难、美、新、快、强”视觉效应的所谓现代武术,更是缺乏武术内在精神和灵魂,与真正武术文化、思想和精神背道而驰,误导了武术理论的发展方向,影响了人们对武术的全面认识,逐渐丧失了武术固有的灵魂和精神,斩断了武术之传统文化命脉,这对武术的发展危害是巨大的。流传数千年的中国武术发展举步为艰,特别是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遇到很大的困难,真正的能实战的传统武术也大量失传,使很多优秀的拳种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目前武术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有其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薄弱和缺失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和认同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阵地不断失守;同时民族文化劣根性之“崇洋媚外”思想也起到了不好的作用,当然也是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
武术是以柔胜刚、以弱胜强之道,中国文化之典型代表的武术充分体现了老子的思想,在精神与物质,智慧与力量的关系中,更重视精神和智慧,以弱胜强的哲学文化对武术的思想具有重要影响。武术几千年来在这种“弱胜强”的哲学理念指导下发展完善的,将“强与弱”辩证统一,它从《易经》、《道德》和儒、释、道等多家哲理中吸取营养,有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寓于武术技击术之中,这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所没有的,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武术是“尚力”与“尚智”的有机结合,蕴涵的东方古老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西方技击术片面的强调“强者哲学”文化和理念有很大的差异。武术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功夫,在与西方技击术文化的碰撞中,人们缺乏对武术文化的正确认识,思想观念的差异影响了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武术在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中沉浮,韩非子“侠以武犯禁”之思想深深的默化在历代统治阶级的意识中。历史上由于统治者对武术的限制和异化,一度将武术沦为“下九流”之列,与一些江湖的“淫巧末技”混为一谈,对武术文化刻意贬低和压制,限制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实为对武术国学文化的践踏和摧残,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遗毒无穷,慢慢动摇了武术传统文化根基,逐渐斩断了中华国学文化之命脉,侵蚀了国民的灵魂,颓废、麻木了民众的精神和思想,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没落和精神文化的扭曲。要真正将武术作为一种国粹发扬光大,解放思想,启发民智,树立“民强则国强”的理念,建立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政治清明,民众勇敢强悍,文化灿烂繁荣,社会文明进步,让民族之个性得到张扬,使之永远立于世界不败之林。要把武术上升到精神、文化、哲学、艺术的高度,提升武术的文化地位和价值,在全社会中提升武术的教育地位,形成良好的崇文尚武之风,促进中国武术的全面发展。
要对中国武术进行正确定位,正确认识和审视武术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武术的文化功能、体育功能、社会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市场功能等。武术是真正登大雅之堂的国学经典学问,其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和环境,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在社会基本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有能力追求精神生活的需要,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只有满足了低级需要,才有可能去追求高级需求,当然在一个国家大多数民众在为低级的需要而毕生奋斗的时候,其追求武术的振兴和发展是空谈的,也是没有社会发展动力的。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武术很难给习练者带来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习练武术的热情和积极性。
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尚武之风,造就了中华武术流派林立、风格独具的武林特色,曾几何时中华民族也是骁勇善战、武风浩荡的民族,但也曾一度沦落到“东亚病夫”的地步。武术的衰落有其社会政治的原因,也有国民民族精神意志衰退的因素,从而造成了国民和社会素质的降低和道德的败落。武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强种强国的重要途径,要使武术成为一种“武道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尚武传统,在民间传统武术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深扎根于民间沃土之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力量,几千年来绵延不断,薪火相传,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广泛的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是推动中华武术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任何力量所不能阻挡的。武术在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加强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树立保护和弘扬意识,激发传统武术活力,拓展中国民间武术的发展空间,使这门国学文化更好的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
五、武术教育的建议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武术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有一定的联系,受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其生存与发展要有适应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受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风气所影响。随着国家对武术教育的重视,武术的发展将迎来难得的机遇,对于促进和推动武术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重文轻武”或“重文抑武”政策,使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遭受了很大的限制,同时也扼杀了民众的智慧、精神,禁锢和僵化了国人的思想和灵魂,使社会和民族的发展失去了恒久的动力和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延缓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文武之道,天地之道,不可偏废。古人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要彻底转变几千来对武术的片面认识,克服历史上“重文轻武”的观念,将武术教育上升至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从民族兴亡和哲学文化的高度认识武术,真正将武术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使之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全面发展。要努力提升武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在全民族提倡崇文尚武精神,
倡导尚武之思想,使之成为一项制度,形成民族尚武之良好风气,让武术成为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生活,一种自豪,一种时尚,一种崇敬,让武术为社会的文明发展服务,让中华民族迸发出勃勃生机,使尚武精神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武术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家要加强对武术发展的保护和扶持政策,特别是培育民间武术发展的土壤,树立国家、民族和文化自信,使民族文化之血脉得以传承,激发民众的内在精神动力,让中华武术国学文化发扬光大。宽松开明的政治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崇文尚武的舆论导向,以及民众相适应的锻炼精神和热情,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促进国家“武术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规范民间传统武术教育,使武术教育形成体系化、规范化、正规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武术教育基本原则,发挥武术健身、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功能。加强武术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建立高素质和辅导员队伍,发挥学校在弘扬武术文化的重要作用。坚持不懈地做好学校武术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爱好,弘扬尊师重道、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要提升习武者的社会地位,让武术工作者在社会中得到尊重和崇尚。武术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崛起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提倡尚武精神可以助力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武术要从青少年抓起,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中华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加强本土文化教育,提高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敬仰和尊重意识,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学校教育是武术在本土普及发展的根基,依托学校来普及推广武术,可以达到培养人们终生武术的意识和锻炼习惯,加强学校教育对于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武术是中华民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和财富,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多种多样的锻炼价值及综合功能。目前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的精髓,它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成为对外传播、宣传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已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性符号,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让中国
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弘扬尚武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倡导武术终身教育,增强民族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加强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加大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要将武术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使之成为一门教育科学,并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传承和发展,真正落实各项武术教育措施,培养终身武术教育的导向,提升“武术文化学”的地位,让武术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灿烂的绽放。
坚持“武术事业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发挥先导作用”的指导思想,克服片面世界观的影响和局限,深化武术文化理论学术探索和研究工作,提高武术科研水平,为武术项目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科技保障。武术教育维系着武术的传承,推动着武术的发展。随着对武术教育价值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突破旧有模式,开创符合时代需要创新的实践模式,探索武术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发扬光大。武术教育,服务社会,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武术教育对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增强国民素质,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现在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曾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公安机关任刑警队长十余年及政法委领导等职。中华
文圣拳
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文圣拳
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当代武术名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
文圣拳
》三部武学著作作者。《
文圣拳
武学三部曲》,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
文圣拳
武学三部曲》,计约8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
公元2016年11月28日
上一圣拳文化:
发力篇————张丽光
下一圣拳文化:
大道之行——文圣拳发展之路——卢飞宏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武术在线网
中医养生网
山东嘉祥武术协会官方网站
世界著名武术家网
少林寺论坛
中国武术教育网
国家体育总局
国际功夫联合会
山东文化厅官网
中国形意拳网
中国红拳
临沂批发
峨眉武术在线
中国武当功夫网
峨眉武术网
传统功夫网
中国武术网
梅花拳网
全球功夫网
山东省文化厅网
小儿推拿培训
推拿按摩培训
站长目录
中文分类目录
推拿培训
赴美生子
泰国试管
山东seo
全网目录
百度
中华文圣拳研究总院
分类目录
孙悟空
文圣拳官方网站
地址:
天津市南开大学城
电话:
022-27306358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全网云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