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武术科普进校园工作《武术科普为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促进武术科普进校园工作
(摘自《武术科普为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第二章“武术科普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之(六)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品格的良好作用,是中华民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武术教育,夏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中就非常重视军事技能的培养与教育。武术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几千年来始终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教育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古代“六艺”文武结合的教育是最完善的教育体系,将追求文武兼备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终极目的,这种优良传统应当在新世纪国家义务教育体系中得到传承下去,并应得到更好的完善与发展。武术具有独特和突出的教育功能,习武练拳的过程就是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是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习练武术吃的是苦,磨的是志,练的是体,强的是心,它以防身、强身、养生、修身养性的综合使用技术,是增强民族体质的重要手段,是塑造民族精神和灵魂的心灵之窗。武术教育价值是多元性的,以武术文化教育为手段,发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优势,培养学生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可以在武术练习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有益于学生体育和智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是武术科普的重要阵地和场所,学生练习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更是为了培育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和弘扬民族尚武精神的需要。武术教育担负着“强国”“强种”“强民”的重任,承载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要将武术教育纳入国家学校义务教育体系中,编写中小学武术教材,将之列为各学校体育课的必学项目引入课堂。武术进教材要突出民族体育文化特色,遵循学校教学规律,贯彻学校武术运动“教、学、练、赛、评”五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协调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在“学”中获得对武术运动技术的基本理解,在“练”中熟悉和提高相关技能,在“赛”中进行相对高水平的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将武术规定为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综合素质考核的必考项目,建立武术教学考核体系,每一段级制定量化的评价指标,通过定量指标来激励学生提高自我身体素质。同时评价过程要重视综合功能的检验,综合考量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身体素质、学习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等素质。
武术知识进课堂,可以让青少年健体、启智、育心、知礼与自信,发挥武术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积极作用,让武术文化在校园内扎根,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做出贡献。鼓励青少年学习中国传统武术,是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需要,是塑造青少年优秀品质的需要,也是增强青少年健康体魄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和思想的成熟期,习练武术对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重要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拥有良好的素质至关重要,从小学起就要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武术进校园”要从娃娃抓起,从基本功抓起,让学生学习武术文化,了解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感受武术的博大精深和文化魅力,从小培养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和精神,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小学开始开展武术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武术训练能够促进小学生身体全面发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速度、协调、灵敏、力量、柔韧等素质。培养尊师爱友、团结互助、勤学苦练、自律守规、自信自尊、勇敢坚毅等民族传统武德。可以对小学生们的性格、独立思考能力有很好的塑造和培养。使学生从小就能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学会刻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锻炼出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通过反复练习成套的武术动作,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对小学生的文化学习很有帮助。中小学武术教育可以通过全面普及武术套路、组建武术队、开发武术课程、举办武术节、对外交流展示等方式,锤炼学生体魄,发挥武术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武术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体育文化素养,使之承担起全面实施武术教育的重任。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让武术科普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各领域。教育乃国之根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奋发有为的不竭源泉。教育是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有崇高理想和执着追求理想精神的人。武术教育内含着诸多中华民族优秀立德树人的智慧,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和作用,是其它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所不可比拟的,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开展学校武术教育是一个教育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兴亡的高度认识武术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应该切实从政策层面出台措施,强化学校武术教育的落实与践行,切实落实好学校武术教育工作,助力学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中国武术兵道(短兵)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形式,也是一个新兴的竞技武术对抗项目,它是我国古代刀、剑、棍、棒、杆等武艺文化的延伸、传承与发展。短兵运动是运用古老武术器械中的刀、剑等短兵器的攻防格斗技术,进行两兵相交、相搏的对抗性的民族传传统体育项目,其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武术兵道(短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思想端正、技术娴熟的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对于推动武术兵道(短兵)项目的进一步开发与普及,尤其让广大青少年参与其中,有着重要意义。武术兵道(短兵)是传统武术创新发展的结晶,是一项既能学习武术经典动作,又能展现中国文化内涵和精神,使得文武两道相得益彰。兵道(短兵)被誉为“竞技与智慧”结合的运动,也是被国家大力推广的体育项目,很适合青少年、儿童学习和学校、武馆推广,也适应成年人的学习,倍爱广大武术爱好者所喜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潜力和前景。散打的前身称为散手,也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散打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竞争力的竞技体育项目,在国内和国际体育竞技舞台上大放异彩,在民间也有比较广的流传发展,并深受习武爱好者所喜爱,其主要特点具有民族性、对抗性、体育性等。学习散打可增强武德教育,完善人格,健体防身,磨炼意志,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提升武术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在当前国际竞技体育强势文化环境中,武术运动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推动武术竞赛活动开展,充分利用武术自身丰富的文化和体育优势,使之在改革创新中与竞技武术比赛发展相适应,发挥散打搏击、兵道(短兵)等体育项目作用,开创中国武术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弘扬和继承中华武术文化,使传统武术发展与现代竞技武术发展相结合,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和指导锻炼,挖掘传统武术的主要特色,即要吸纳传统武术文化与拳理中的共性,又要融合现代竞技武术特点,使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可适应不同群体学习的需求,展现传统武术门派和拳种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国武术蓬勃发展。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要求,重视武术教育工作,落实相应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完善武术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推动武术运动在校园的顺利开展。做好武术特色学校的培训教学工作,通过武术训练,增强孩子们的体质,培养阳刚之气,以及坚韧不拔的勇气、坚强意志和责任担当等诸多优秀品质,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武术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基因,以及彰显的传统武德礼仪、民族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要素都充分体现在武术之中。武术教育“重技”更“重道”、”重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内在修为和优良品格,是德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途径。“拳以德立”,“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武以德先”,武无德者,不堪为武,德道高者,技艺自高,这些都是对练武之人武德教育的规范要求。武术教育将培养武德作为习武者的首要任务,培养崇德尚武精神,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道德情操。要将武术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体育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崇文尚武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武术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武术科普活动。将武术发展纳入体育科普工作中,组织武术进机关、社区、企业、乡村、广场,同时结合非遗武术“四进”活动,把武术精神与理念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科普活动中来,并能在积极参与和学习武术中强身健体,涵养精神。在学校开展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风尚,从历史民族英雄人物精忠报国岳飞、忠信大义关公、抗倭名将戚继光、精武精神霍元甲、以及侠肝义胆的大刀王五等英雄人物身上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英雄人物都是从武术教育中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坚守“仁、义、礼、智、信、勇”情操的人,一个坚守道义和信仰的人,一个追求正大光明的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典范和学习榜样。
在当前学校应试教育体制中,学校武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家长、学生近乎是全部的关注点都放在升学考试的科目上,没有将民族传统体育和武术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在主、客观上都制约和影响了武术运动在学校的开展。特别是在面对西方强势体育项目的冲击下,使一些外来的文化占据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学校武术教育面临“名存实亡”的危机。学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发生了很偏差,缺乏对武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存在思想观念淡薄、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稀缺、教育内容单调、场地器械不足等问题,使学校武术教育缺乏或流于形式,学校作为传承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主阵地的优势被削弱。针对当前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要重新审视学校武术教育的定位,以科学的观念和理性的思考来指导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积极探讨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新思路,努力拓展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空间,为中国武术教育拓宽发展之路。国家应优先发展青少年学校武术,坚持文化教育与武术教育相结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相协调,强健体魄与人格培养并重,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当前虽然武术教育进校园工作还面临着一些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并将之提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相信不远的时间武术进校园工作一定会得到全面地落实。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明确将武术、中国式摔跤、棋类、射艺、 龙舟 、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22项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传统武术进校园工作,以学校武术教育助力国脉传承,促进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这使学校武术教育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2021年4月29日,教育部成立了中国武术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戏曲教育指导委员会,承载着学校教育的时代使命、文化使命、教育使命和科学发展使命,这对于推动学校武术教育工作,深化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丰富拓展校园文化,以及发挥专家对武术教育工作的研究、咨询、评估和指导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22年教育部进一步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强调以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编写了《新编义务教育体育课教材》,明确了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武术项目进校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共产党员,武术世家,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2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
2022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