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伟大的武学文化文圣拳
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五步神拳、无极道圣道圣拳、八卦拳、义和拳等,是一部功力高深的内家武功,它是由道家静坐修炼养生之法与古代沙场征战中大刀、大枪、硬弓等架式和实战技法相结合的优秀拳法,其特点松沉自然,古朴稳健,刚柔相济,圆通浑厚,简捷实用,它以养生健身强身、修身养性为主,同时具有极强的实战威力。该拳在明末清初由文圣拳祖师刘奉天和其弟子郜云龙“透天真人”共同研创而形成的,清时主要传人有山东冠县杨四海和山东嘉祥杜恒信等。上世纪八十代被称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拳”。几百年来文圣拳在民间广泛传承发展,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民间武术史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拳法于1983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经国家有关部门和杜家传承人同意后,正式将其定名为“文圣拳”。2009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圣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容万象,融百家之长,通百家之术,是历史上义和拳的源头,成为中华武学文化发展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文圣拳武学深受玄学文化的影响,河洛、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奇门等玄学文化是文圣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深得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之精髓,集内、外家功夫之长,其主要文化内涵是易、儒、释、道、墨、兵、医、阴阳,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等。它将气功、技击、哲学、文化、宗教、健身、艺术等融为一体,拳理兼容万家,气吐宇内,大气磅礴,气势恢弘,自成一家;它包含着“哲学,道德,体魄,修为,精神,宗教,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内涵,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内外兼修,性命双修,从而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文圣拳武学文化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而成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成为中华武术中最具魅力的拳系之一。文圣拳以其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和包容性在中华武术中独树一帜,巍然屹立,被誉为“中华武学之魂”、“中国武学文化的百科全书”。文圣拳武学是一部综合性的学问,它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作为国学文化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武术的精髓和文化,既具有共性特征,又具有独立性特点,集中体现在:一个宇宙哲学观——“道”,一个思想和文化体系——“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一种精神源泉——“中国士的精神”,即文圣拳武学的“三一国学文化观”。
文圣拳深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整体观影响,内含阴阳五行八卦,崇尚自然、清静与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它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长生术相结合,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同时把拳术的螺旋缠丝运动、力学杠杆原理、对称平衡运动以及弧形运动和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中医学经络理论相结合,有效的强化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经络运行系统、消化沁尿系统等各系统不断运行的过程,发挥和激发人体最大潜能,以达到练气、增力、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和技击的效能。 该拳法由文功和武功两部分组成,文功有各种静功以及五部内功心法,武功有头趟架,二趟架以及双人对练,三人对练套路等,器械套路主要有六合大枪、跃步齐枪、文圣关公大刀,文圣剑以及双刀、九节钢鞭等。文圣拳有两个拳法体系即:文圣拳实步架、文圣拳活步架。
文圣拳是一种非常特殊和典型的符合科学规律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极富传统文化色彩的民族运动形式,其武功架式科学合理,其精、气、神、意、力的修炼要求,符合人体生理、心理、精神的需求,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浓缩了中华武功拳术之精华,天道自然,无蹿蹦跳跃高难度动作,老少皆宜,易学易练,五步之距就可练拳,行、走、坐、卧都可以练拳。它用意念统领全身,意纳穴窍,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气到力到,意气力合一,它的动作徐缓舒畅,连绵不断,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有如“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常练此拳可平衡阴阳,内壮肺腑,外强筋骨,畅通经络,祛病健身,力大身灵,益寿延年。它在注重健身、强身、防身、养生的功能外,同时将人的精神、品德的自我修养作为修炼武学的最高境界,通过武功上的修为达到精神和意志品质上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