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飞宏,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是一位在武术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武术文化理论体系,为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其构建的武学思想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不仅包含了武术的技术层面,更强调了武术与哲学、兵学、中医学、道德、精神、宗教等领域文化的深度融合。尤在文圣拳研究上,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易、儒、释、道与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墨家文化、兵家思想、中医理论、天文学、泰山文化、运河文化、宗教文化、生命科学、文学艺术、术数等多元文化,形成兼具哲学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文圣拳武学体系,同时将研究领域延展到传统文化诸多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下梳理其武学思想的核心要点。
一、儒释道三教合一与宇宙观哲学
文圣拳是中华武术的一朵瑰丽奇葩,又称五步架、杜家拳、神拳、离卦拳、义和拳、长寿拳等,有四百多年历史。发源于孔孟之乡,深受儒家文化浸染,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武学文化在中华武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强调文圣拳以“道”为核心,以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为根本,融合儒家伦理、佛家禅修与道家内丹术以及墨家、兵家、中医学等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文化精髓,形成“八道”文化,即:天道、地道、人道、文道、武道、圣道、兵道、医道。天道、地道、人道,称“三极之道”,指遵循自然规律,强调武术修炼需顺应九宫八卦阴阳转化与五行生克之理。文道、武道、圣道、兵道、医道,称“文武大道”,指融合周礼、兵法、医学等多元文化,构建了“八道合一”的武学哲学框架,兼具历史深度与现代科学性。同时创造性的以文圣拳泰山论道为思想文化体系,以文圣拳华山论剑为主要功夫体系,与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武学中独具特色的武学文化。武术不仅是技击之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强身健体、涵养道德、修身养性、开悟智慧”的重要途径。武术深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它用拳术的肢体语言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强调“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倡导将技击与养生相结合。要求武术要遵循天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个人精神与宇宙大道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主张结合导引、吐纳术,强调意识、呼吸与动作的内外统一。通过“文功”静坐修炼(文场)提升精神境界,再以“武功”技击实践(武场)验证。形成文圣拳“三一国学文化观”思想,即:一个宇宙哲学文化观“道”,一个思想和文化体系“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一种精神源泉“中国士的精神”。
“文武合场”是文圣拳武学文化之本,拳理以《易经》《黄帝内经》《阴符经》为基础,结合河图洛书、阴阳五行、九宫八卦理论,强调武术动作与自然规律的契合,例如,通过子午流注理论配合时辰行功,实现气血与自然的同步。倡导“道”的宇宙观与生命观的统一。文圣拳的技术体系主要来源于六合大枪、太祖长拳、梅花大刀以及马上作战技法组成,又融合道家导引吐纳,结合河洛和中医经络之法,形成一套外练肢体、内练脏腑的优秀拳术。文圣拳深受中国传统的人天观和整体观影响,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武德,讲武学。它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术相结合,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把拳术中的螺旋缠丝运动与中医学的人体经络理论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本能。几百年来,文圣拳学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保留着古朴自然、简单实用、养生与实战为一体、二次呼吸以及二次、三次发劲为特色的独有风貌。
文圣拳文化内涵是“八道”文化。“八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天地之性,文武之道,道法自然,德配日月,一张一驰,阴阳平衡,相得益彰,和谐共生,九宫归一,万法归宗。文圣拳“八道”精髓,博大精深,深奥精微,内涵丰富,涵盖八方,道通天地,一通百通,内容涵盖了自然规律、人文伦理、技击技术与养生智慧,体现了对古典传统哲学的系统性整合。文圣拳武学思想: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圆通武道,和谐共生,万法归一,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文圣拳武学之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高尚其灵魂,肩负其责任,善德其天下。”提出文圣拳发展遵循“文化、哲学、教育、养生、技击、宗教”六大理念,推动文圣拳武学向高层次、高境界发展。编著《文圣拳武学三部曲》(即《圣拳经典》《文圣论道》《大道之行》等(约300万字),系统阐述文圣拳的哲学思想、技术体系、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继而开展了对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的研究,填补了中国武学研究的空白。其构建的武术大文化体系被认为“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该书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易、道、儒、释、墨、兵、阴阳家、中医学及儒释道三教合一等思想学说为主要文化内涵,博采中华武术内外家功夫之长,熔天下武学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之光。文圣拳理论体系既继承传统武术精髓,又融合多元文化创新,成为中华武学思想的重要代表。武术是中华民族气质与品格的象征,具有独特显著的综合素质教育功能。撰写《论武术教育》,将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强调武术的教育属性、文化属性、体育属性及对民族精神塑造作用。文圣拳武术研究也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构建了“三大普世价值观”“爱”“善”“和”的理论与三教合一、“五教”万教相通相融的思想,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文圣拳是一部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是将才之学,圣贤之学,先天之学,万法归宗之学,是中华武术中“沙场征战”即“将门之拳”的优秀代表,也是“将门之拳”和“宗门之拳”密切结合的典范。文圣拳文武合场,文武之道,一张一驰,一阴一阳,以文助武,以武促文,文到武成。文场是文圣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其武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文场统领武场,以武场促进文场,其文武合场的武学文化在中华武林中永放光辉。习练文圣拳是修炼的过程,是一条“学道、修道、悟道、入道、得道”的中华武学修行之路。文圣拳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拳术,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技击技巧,还注重内外兼修,重武德和养生功效。它吸收道家“清静无为”理念,将武术训练与宇宙规律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系统化的运动理论指导。文圣拳“道法自然”“阴阳平衡”“返璞归真”思想,不仅是技击与养生的核心,更是中华传统哲学在武术中的具象化表达。遵循自然规律与调和阴阳能量,以及儒释道文化的融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身心修炼体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它以儒家“中和仁爱”、佛家“明心见性”、道家“清静无为”为养生依据,形成“三教一体”的功夫养生体系,是一套能使“弱者强、强者仁、仁者寿”的功法,因习练者长寿老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不松”之说,故又称之为“长寿拳”。
文圣拳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重要代表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和传统文化精髓。其独特的武学文化体系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在推动历史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使其在中华武术中独树一帜,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中华武学之魂”。文圣拳武学体系的建立,充分阐述了文圣拳武学的精神文化内涵,再现了这部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武学文化,对促进文圣拳武学的弘扬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还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多元文化整合与哲学思辨,构建了兼具实战性、养生性与文化性的文圣拳武学体系。其理论不仅深化了文圣拳的学术内涵,也为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文圣拳是研究民间宗教武学、明清社会史及传统军事武艺的重要载体。其与戚继光《纪效新书》有密切关联,同时揭示义和拳等历史运动的武术根源,为武术史提供了实证。它不仅是一部“活态”武术遗产,更是中华文化多元融合的缩影。其历史隐秘性、哲学深度及实用价值,使其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不可忽视的范本。文圣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文化内涵具有广泛代表性、普遍性与统一性,同时又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中国武术流派拳种众多,分布地域辽阔,这些流派和拳种各具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其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促进武术多元文化整合与创新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传承、哲学体系、技术规范、伦理价值与人文精神都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维度特征,使武术成为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活化石”。武术在历史发展中与易经、儒家、释家、道家、墨家、中医学、伦理学、军事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养生学、天文学、运动力学、美学、气功、艺术、民俗、宗教等有着重要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载体,其内涵几乎涵盖了中华文明的所有核心要素。特别是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国武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技术体系、哲学理念和文化内涵均受到儒释道哲学、中医理论、兵学思想等多维度的塑造与滋养。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并促进其不断演进、发展与完善,形成具有完整体系的武术文化形态。易、儒、释、道、墨、兵、医等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等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武术思想是武术技击实践与传统文化哲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其体系涵盖哲学观、伦理观、养生观等多个维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别是儒、释、道与三教合一文化及墨家文化对近代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墨家文化、士文化、大运河武术文化、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义和拳武术文化、中国精武文化、中国武术科普,以及构建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在研究思想和方法上运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注重以整体观思想和系统性思维,采用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性融合方法,对中国武术文化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研究,开拓了武术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新发展。构建了完整的文圣拳武学文化体系,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体系,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中国士文化的道义哲学体系,中国民间宗教思想和文化体系,构建了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提供理论框架,对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撰写《构建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研究》(近七万余字),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内涵:(一)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基石;(二)以儒释道与三教合一文化为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指导;(三)以墨家文化为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四)以古典中医理论为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根本;(五)以兵学文化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核心灵魂;(六)以“士”文化为武术思想文化的精神追求;(七)以华夏民族精神为武术思想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全面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确立中国武术“大文化观”思想,构建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对于促进中国武术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研究对于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特别在传承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墨家文化、士文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对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武术的综合性学科属性,全面研究武术与哲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教育学、宗教学、地域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提示了武术的本质、文化、思想和规律。其核心贡献在于将武术从技术层面提升至文化哲学高度,为中华武学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理论典范。提出武术是“国粹、国术、国学”三位一体的文化载体,强调武术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与国际传播价值等,推动武术从“技艺”向“文化体系”转型。撰写《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与内核》,提出“武术是民族精神载体”的核心观点。武术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历史事件及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其武术地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活态载体。撰写《大力加强中国武术文化建设》《加强武术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强调加强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对于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揭示中华武术的多样性与文化生态。武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和纽带。武术思想文化既是体悟中华文明“和合”理念的载体,也是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因密码。武术发展需在坚守自强不息、崇武慕德、和而不同、刚柔相济、止戈为武等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实现武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国武术的文化与技术体系是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心特征,两者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完整的武学框架。文化体系为技术发展提供思想指导,如“天人合一”理念促进养生功法的形成;技术体系则通过实践反哺文化内涵,如套路演练中的“起承转合”体现阴阳哲学。两者共同构成“以术载道,以道御术”的完整体系,使中国武术超越单纯的格斗技术,成为承载民族智慧的文化符号。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格斗技术和格斗学体系能与中国传统武术相比拟。武术多元文化观是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武术的多元文化整合与创新是当前武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打破地域、民族、学科的边界,通过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武术文化是一个融合哲学、伦理、技击与人文精神的复合体系,其发展历程与中华文明演进深度交织。注重武术与文化的融合,强调武术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武学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缩影,武术文化核心在于“以武载道”,通过技击实践实现身心修养与社会伦理的统一。构建中国武术以“道”为核心,以“德”为灵魂,以易、儒、释、道、墨、兵、医、阴阳家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为主要内涵,以“道、德、术、功、法”相统一为理论基础的中华武术“道统”体系。武学思想理论强调了中国武术文化内涵,包括与中医、军事的联系,以及特定武术流派(如文圣拳、太极拳、梅花拳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中国武术的多元文化背景和深厚历史底蕴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提出武术发展要树立五个意识的思想:即:要树立武术大文化观意识;要树立武术高于体育的意识;要树立将武德置于武术之上的意识;要树立武术思想、精神和信仰的意识;要树立天下武术是一家的意识。明确传统武术是武术的“根”和“魂”,倡导传统武术发展要强基固本,守根护脉,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激活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命力,延续中华文明精神文化传承,实现武术文化的永续发展与发扬光大。纠正当前武术领域存在的认识偏差与乱象,恢复其技击本质、文化载体、历史传承、立德树人、文化传播、国际交流等价值与社会功能。
撰写《中国精武文化探索研究》(约12万余字),这是迄今为止研究精武文化比较全面的一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深度和高度。全面地对精武文化进行深入研究,阐述了精武文化的概念、文化内涵、精神等,进一步使霍元甲“精武精神”成为民族抗争的文化符号。提出精武文化是中国传统武术精神与近代民族救亡意识结合的产物,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爱国尚武、修身正己、强种强国、正义担当、舍己为人,文化融合,国际传播等”。精武文化的内涵很丰富,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儒家思想、墨家文化、燕赵侠义精神与海派文化融合的产物。精武文化已升华为中华武术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精神和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其文化基因,既包含自强不息的传统智慧,也蕴含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在2023年12月首届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论坛荣获国家级论坛奖项,并在山东师范大学专题论文报告交流。
三、将士文化作为武德与精神的根本追求
武术代表了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精神内涵与民族气节紧密相连,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爱国精神。习武者不仅要掌握武术技艺,更要崇尚武德,涵养道德,塑造高贵的灵魂。这一观点体现了对武术精神和武德的高度重视,强调武术精神与人格的重要性。将中国士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纳入武术文化之中,将中华武术熔铸了高贵的品质、精神、思想和灵魂。士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华夏文明的本来面目是崇文尚武“士”的精神,它的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闪亮的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风骨、精神和脊梁的体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是中华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忠实承传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懈传播者。撰写《中国士文化的道义哲学研究》,对中国士文化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士志于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气概和品质,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是“道”的忠实承传者,推崇“道”与“德”的统一。士的思想和精神是习武者的内在灵魂。士文化是武术精神的内核,体现出习武术者的风骨与武德修养。士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人格、气节的活态传承,深刻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其所具有的独立人格、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的东方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保持文化连续性与创新力的力量源泉。弘扬士文化是一个融合历史传承与现代实践的系统工程,对于重塑中华民族精神灵魂与道德体系、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从文化内涵、教育体系、社会活动等多维度推进。
撰写《武术家也应是思想家》,体现武术家深邃的哲学智慧与精神思想追求。强调真正的武术家,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应是思想哲学的探索者和道德的践行者。要以哲学为魂、以武德为骨,在技艺中注入思想的光辉,以武术哲学传递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如此,武术才能超越单纯的“术”的层面,升华为承载民族精神与人类智慧的“道”的境界。这不仅是传统武术的复兴之路,更是现代文明对武术家的必然要求。现代武术家需突破传统桎梏,以哲学思辨推动武术发展。弘扬士的文化思想和精神,让每一位习武者都成为士精神的践行者、弘道者,让士的思想和精神在全社会中得到崇尚与弘扬。使每一位习武者都能成为有德行、有思想、有精神、有胸怀,有气节、有胆识、有勇气、有信仰和有崇高意志品质、有爱国思想情怀、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与担当的人,成为一个正直敢于维护正义的人,一个勇于奉献舍生取义的人,一个为民族文明进步事业贡献全部力量的人。主张通过武术传承士的风骨和精神,重塑现代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为当代社会提供文化传承、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执天之道,观天之行,俯观仰察,通神明之德,其武学思想以“文化为魂、士精神为骨、技术为用”为核心,既是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也是对现代武术发展的理论创新。道义是文明存续的基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它既是历史沉淀的文化基因,也是现代武术发展的精神支柱。武术的未来,需在技术革新中始终以道义为锚点,延续“止戈为武”的终极追求。弘扬中华武道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树立以士文化精神为核心价值观与主导的武术意识形态,建立新型武术思想文化体系,为中华武术文化复兴提供重要路径。
中国士的精神就是贵族精神。武术的精神内核与贵族精神的培养存在深刻关联,武术对人格塑造、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与贵族精神的核心——文化教养、社会担当和自由灵魂、尊严荣誉高度契合。士精神是贯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是流动的文化血脉,其本质是知识阶层的道德理想、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武术若失去士文化这一精神根基,就将动摇其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体系的根基。士精神孕育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以及“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贯穿武术文化的技、理、德三个层面,成为武术精神的灵魂,构成中华文明“刚健有为、厚德载物”的精神标识。士的精神以“独立人格、家国大义、道德至上,奉献精神”为核心,在当代,传承武术本质上是复兴士文化,可以为民族精神注入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武术与士精神的结合,是将身体技艺升华为文化道统的过程,也是传承武道精神的必然要求,它将武术注入了活的“灵魂”。在当代社会,通过系统化、哲学化的武术教育,可重塑传统士大夫的德行操守与精神,唤醒士文化基因,使之转化为“尊严、荣誉、勇气、责任、担当”的公民品质,促进现代公民的独立人格与全球视野。通过士文化精神内核的现代转化,使武术成为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价值的文明载体,这不仅能延续与增强武术文化生命力,更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文化桥梁。
四、树立武术的人民性与人民文化观思想
提出并论述了武术的人民性与人民文化观思想,撰写《武术的人民性》《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思想》,深化和丰富了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建设,这对于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武术的普及与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使之成为新时代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人民性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武术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社会功能、深厚的文化传承、重要的教育意义、多样的表现形式及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上。武术由人民创造、传承并服务于人民,具有鲜明的群众基础。武术的群众基础促使习武者从“个人技艺”转向“社会服务”。武术人民性与人民文化观思想构成了武术动态发展的思想体系,通过健身、防身、修身等功能满足群众需求。
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武术文化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武术人民文化观是新时代武术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其核心在于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强调武术与人民文化创造、传承的深层联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导向,并通过传承创新实现武术的当代社会价值。树立“人民的武术”观念,既要坚守“技击为体,文化为魂”的本质,也要在现代化转型中平衡传统性与创新性。强调武术要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导向,以提升全民尚武精神与健康素质发展为根本,凝聚社会力量,激活体育活力,推动武术向专业化、大众化、国际化发展。武术发展要有思想理论与文化的支持,让“人民武术为人民”思想成为武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坚持武术人民观点、人民立场和人民利益,让武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与繁荣发展。武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以人民为本的发展理念,使其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深入挖掘武术的教育、健身、文化价值,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武术发展生态,强调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传承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建设,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与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可以更好地坚守民族文化传统,以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全球化浪潮中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武术所强调的勇气、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精神品质。通过推广和传承武术文化,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和追求,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武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构建文化传承体系以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武术的发展是文化传承与时代需求的动态平衡过程,未来需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夯实武术文化土壤,守护武道文化根脉,在守正创新中构建新时代武术生态,实现“以武载道”的文化使命。提出“武术人民性与人民文化观”思想,强调武术的群众基础、社会功能及文化传承属性,倡导“人民武术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推动武术在新时代的专业化、大众化及国际化进程。
五、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体系的建立
在武术文化、中国士文化、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以及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等多个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中国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武术与宗教文化不断的相互交织、渗透。中国宗教文化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和借鉴,同时也为中国武术技艺的发展与提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武术以其独特的形式传承着宗教文化的理念,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它在发展中也不断地促进和推动着各宗教文化的完善与发展。中国民间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中国宗教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是中国民间宗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宗教教派林立,新兴教派层出不穷,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理论思想的文化氛围,其文化包含着儒家的伦理道德、佛教的果报思想以及道教的修炼内丹术等,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民间武术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上承载武术发展的秘密结社组织,习拳练武活动也往往与宗教结社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和传播,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流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为推动武术在民间的普及起到了很大地促进作用。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是中华武术中一个独立的武学文化体系,与其它门派武术相比,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思想内涵和现代社会价值。一般说来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是指:“以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为思想理论基础,以修炼内丹悟道为核心,以道德礼仪教化为根本,以功夫实战技击为灵魂,以养生健身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武学文化。广义的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是指:以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为思想理论基础的武学,即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
文圣拳武学文化研究,对于促进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体系的建立,丰富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宝库,推动中华武学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文圣拳为集中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是中华武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武合场”的武学文化在中华武学中大放异彩,在中国武术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因其历史上与八卦教的关系,以及与清朝时期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反清复明”起义和十九世纪末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联系,广为世人所瞩目,成为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考证文圣拳与明清农民运动关联与思想载体作用,深入挖掘其与八卦教、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联系,揭示民间武术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文圣拳作为八卦教“反清复明”旗帜、义和团运动源头之一的历史地位,体现了传统武术与民间宗教、社会抗争的深层互动,从历史、政治与文化的高度评价民间宗教武术的社会抗争价值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实现中国武学历史文化研究的突破性进步。武术思想文化研究与体系的建立,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激发了武术文化发展的活力,展示了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
卢飞宏职业生涯兼具公安政法工作与传统文化研究深度复合型人物,他的公职与人生经历为他的武术和文化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经验。其跨领域成就体现了武术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多维价值,形成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和实践性的武术思想体系,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提供示范作用。他既是一名资深刑事警官,也是一位著名武术文化研究者,其学术体系主要以理论构建研究与非遗武术挖掘整理为主,也体现在于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上,在多个文化领域取得显著成就。通过深厚的学术研究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武术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武学理论突破了传统武术的技术层面,构建了涵盖哲学、医学、军事、伦理、宗教跨学科体系,其整体观思想与整合性思维为当代武术文化复兴提供了理论范式。他的武学思想既是对中华传统武学的系统性总结,也为当代武术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他以传统文化为根脉,构建了融合哲学、医学、军事、宗教于一体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武术实现人与社会、自然、自我的和谐发展,并赋予武术以文化传承、精神信仰、道德实践的多重价值。武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本质是通过武术实践实现身心修养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未来武术发展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武术与现代科学、教育的融合路径,发挥武术在现代中的价值和作用。武术思想文化未来需在传承中创新,平衡文化性教育性与竞技性,既要扎根文化基因,又要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开创中国武术发展的新天地。其任务本质是通过多维创新,将武术转化为兼具文化魅力、教育价值、健康效益及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体系。
卢飞宏,原名卢绪波,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武术名家,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等。《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等约300余万字的武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