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梁山功夫院》之宋义祥的健身学——子午拳洗髓经
绝学《子午拳洗髓经》
宋义祥先生撰写的《子午拳洗髓经》一书,体现了子午门功夫独特的技艺风格和武术文化特色,兼容了佛、道、儒、兵等诸家思想,武学理念体现了传统齐鲁兵家及传统制艺思想的特征。
庄子主张:“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功寝兵,救世之战”。齐鲁兵家用正义之战制止不义之战的思想与之相切合。为正义而战,挺而赴死,树立义勇精神,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军事实力竞争的这一思想,渐渐成为武术道德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子午拳洗髓经》一书中简述了子午门的创建史,其中各代门人抗击外族侵略、除暴安良、仗义疏财、救民于水火的豪情壮举,正是这种“义勇”精神的再现。
佛家思想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形之物皆空,只不过是以因缘而现形。少林拳谱曰:“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而诸法合一”,也就是说有形与无形是互相转化的,不要死守相,不着相。而在“洗髓”经拳法和子午拳的实战运用中,招招皆变,处处皆变,互照相合。练时有规格的招式,而运用时则不再执迷于形,正所谓“练之有形,用之无形”,体现了梁山功夫对禅武合一、天机妙用、自然而然之理念的继承与发扬。
在传统的内家拳法理论中,道家思想对武术的辩证思维特色和强身、修心、养性及审美观点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老子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合,前后相随”,这种辩证思想在子午拳的套路中,则体现在阴与阳、进与退、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等种种变化。就审美观点而言,子午拳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乏轻盈,亮式澄澈,舒展优美,讲究自然,以“后发而先制”为原则:拳法中的“自然和谐”,体现含蓄的“内静外动”的道家审美理想;套势的圆、匀、曲、缓则更能反映中国传统的自然观的美学思想特征。
传统的制艺思想,特别是儒家的“礼乐文化”观念,对武家思想及武术的运动形式和内容有着更深刻影响。孔子对子贡说:“君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对勇武思想和勇武品质精神表示赞扬。早期武艺内容中“武舞”的套路成为子午拳技艺中的主要内容。“武”,表现为“六艺”中的“射”、“御”等技能;“舞”则表现为“礼乐文化”中的“乐”艺。“武舞”被用来激发情志,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通过自觉的活动,达到健身养心,陶冶性情的目的。子午门功夫对其继承发扬,将“德”与“艺”相统一、结合,在实践中发挥武术的健身价值和修身养性的功用。
兵家主张遵天时,就地利,因民俗,顺形势的务实特征,如《孙子兵法》、《吕氏春秋•不二篇》、《管子》中多有对“势”的见解(详见《齐鲁兵家基本特征》仝晰刚),这对子午门功夫的影响也是颇深的。就子午门洗髓经的十二路拳法而言,遵循了“贵势”机动灵活、随势而动的特点,动作组合短小精悍、身法忽长忽短、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机警灵活、变化多端,令人捉摸不透,难破难防。正如《孙子兵法》云:“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子午门功夫作为齐鲁文化的一支奇葩,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宝库中,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而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