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圣拳官网!
手机版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传承谱系
名师简介
武术门派
圣拳文化
医场园地
圣地文苑
玄学奥秘
在线视频
活动掠影
传播发展
校园推介
总会团队
群英荟萃
会员之家
招生简章
赛事管理
专题栏目
拳学思想
武学文化体系
武学之魂
群众性体系运动之花
联系我们
联系人:
卢先生
手机:
13563937198
电话:
022-27306358
传真:
022-27317019
邮件:
1464507798@qq.com
邮政编码:
300000
网址:
http://www.wenshengquan.net.cn
地址:
天津市南开大学城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查看详情
中华国学文化与大道武学文圣拳
来源:
文圣拳官网
日期:
2020-05-24 20:59:42
点击:
属于:
新闻中心
中华国学文化与大道武学
文圣拳
一、中华国学文化的主要内涵
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墨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和坚韧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它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动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十九世纪末,中西文化碰撞,“国学”一词从此被重视和引用,并在近现代流行开来。国学是民族的烙印和灵魂,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是中华国学的主要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相融合的学术精髓。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脉,是中华文化之魂,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植根于这块黄河长江流淌滋润的农业文明大地之上;《易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的是华夏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真实写照。国学的基本精神表现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它是一种多元与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重振国学,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唤起民族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人道德水准,增强国际影响力,以及发展人文学术和文化教育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武术文化要追溯到中国的起源,延续了几千年的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广大民众欢迎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国粹有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武术是中华国粹文化的重要代表, 同时被尊称“国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国术者,在强身,诚意,正心,明智,术德并重,内外兼修,实强国强种之道也。它是强健深体之捷径,具有自卫之功能,为先哲独创之技击,方法途径,别具神妙,其矫捷灵变之姿态,解脱搏击之神通,非他邦所能企及。
文圣拳
是中华武术的优秀代表,与中华国学文化一脉相承,内涵丰富,包容万象,博大精深,集诸子百家与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之大成,具有重要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华武术中独具魅力的武学文化。
二、武术是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是中华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漫漫发展历程中与中国其它传统文化流派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就是强调文武双修、文武兼备的,对真正的大人才也是要求文武双全、文韬武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是每个文人志士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武术泛指是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宗教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武道”与“武德”融合一体的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社会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生产活动为生,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性随意的身体动作,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术。武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用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庠”,“序”等学校中也把“礼”“乐”“射”“御”为主要教育内容之一。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都很重视技击术在战场中的运用,有力地刺激和促进了武术技击技术和理论的发展。此时代最为著名剑客代表是荆轲和越女,其剑法技术和理论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越女论剑:“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剑术综论,说出了最上乘武学的道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技击与套路”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运动形式,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武术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数千年,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几千年风雨历程的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彼此借鉴、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易、儒、释、道、墨、兵、医、儒释道三教合一,以及中国传统哲学、运动学、美学、宗教学等文化内容为内核的民族文化。
国学也专指是“六艺之学”。“六艺”是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射”是习练射箭的技术和技能;“御”是习练驾驭战车的技术和技能。“礼”作为六艺的纲,本身就是体育的组成成分,“乐”与“武舞”也有密切的联系。武术在古代教育中具有锻炼体魄,提高武技技能,以及学习礼仪、培育尚武精神和陶冶情操的价值,也是一种身份、地位和荣誉的象征,是培养文武双全人才的必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武术的教育价值初则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才是中国五千年来,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
古时的读书人,原是文武合一的,不曾离开周朝所创下的射御与礼乐书数并重的教育传统。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思想统治政策后,历朝历代都开始了对儒家不同程度的改造。唐朝的八股科举,将儒生从君子六艺中的“射”“御”二艺的武道修养中隔离出来,从此儒生彻底沦落为文弱书生,使之真正沦为封建专制统治阶级的工具。秦朝的“焚书坑儒”,宋朝的重文轻武,元朝和清朝的禁武令等等,都对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元朝、清朝雍正时期的“禁武令”,禁止民间习武,这也为古代武术发展造成了一个断层。虽然历史上许多王朝统治者对武术的发展基本上是肯定和默许的态度,但总的来说,专制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需要,往往采取禁止武术发展的法令,阻碍和限制了民间武术的发展,也逐渐削弱了我们国家的武术文化和尚武精神,使很多优秀的武术文化不能得以传承与发展。流传数千年的中华武术,今天正面临生死存亡绝续的紧要关头,这要引起国人和民族的深刻反思。造成中国武术没落的状况也有其历史的深层原因,自春秋战国“六艺”之后,在中国历史两千多年时间“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下,武术教育的缺失,特别是精英武术教育上的缺位,也使武术发展存在着“先天不足”。我们的练武人被统称为“武夫”,也曾一度沦落为“下九流”的地步;练武人的地位不高,而所谓“匹夫之勇”、“一介武夫”更有贬低和歧视之意。意识形态和社会对武术的偏见和误会,以及过度的强调武术的“政治性”“娱乐性”,也必然会使武术走向衰落。
中国当代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和定位发生了偏差,理论研究滞后,思想错位,观念僵化,固步自封,特别是武术“模式化”发展,造成了武术文化层面的缺失和技术层面的异化,使传统武术丢失了一些精神内核、主体价值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对武术的文化和教育属性定位模糊,也是当代武术发展没落的原因之一。几十年来人们多从“术”和“艺”方面的认识和研究武术,而没有上升为“道”的高度;将武术定位于一种“体育”项目的范畴,本身就是对武术的地位和文化的淡漠和贬低。武术非小技艺,而是大文化,它与哲学、宗教、兵法、医学、养生、美学、伦理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内涵并非是一种“术”的范畴所能涵盖。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孙子兵法》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道术结合,相得益彰;道术相离,各见其害。道是术的基础,术是道的表现。道之为体,术之为用,以道御之,体用相生,是为极道而至术。德离不开道,道离不开德,德道高者,技艺自高。德兼于道,道兼于天,以技体道,技进乎道;“道”才是技、艺的最高境界。道生万术,术无定形;以术栽道,道以术显。有“道”才能成更高的术,有术无“道”只能是常人。不懂道,不悟道,习拳一生,也必将会一无所获。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武术文化失“道”已久,武术的精华和精神消失殆尽,武术逐渐流于庸俗化、娱乐化与舞蹈化。我们要正确认识“道”与“术”的关系,让真正的中国“武道”“武德”“武魂”得到回归,从而让中华国术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和力量。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人为的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使该文化走向没落或颓废。我们要重视武术思想、文化和价值的研究,牢固树立武术“道”的核心价值观,坚定“武道”信仰,真正将武术国粹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光大。
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体育的属性只是武术的基本属性之一;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武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蕴藏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全部“文化基因”,这是武术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动特点的关键所在。中国武术是“道文化”的一个分支;武者,由武入道,以术显道;由武入道是一条堂堂正正的修行途径。真正的武术是内外兼修,以武载道,以道御术,以武证道,以术弘道,内圣外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道不离器,技进乎道,术道并重,道器相依;有道无术乃魂不附体,有术无道乃体不附魂;道术结合乃魂体统一,如此方能达到出神入化之近于“道”的境界。武术最终追求的是“道”;明于术而不拘于术,通过“术”的不断磨练来达到更高的境界,从中体悟“道”的智慧。
中华武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包容万象,其主要文化内涵是易、儒、释、道、易、墨、兵、医、阴阳,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等,以文载道,以武体道,八方运化,德泽万物。“天下武功是一家”,其功法虽殊,但其理如一。武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带有鲜明而浓郁的地域特色,具有民族性、民俗性,文化交融性和独特技击性等特征。
文圣拳
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武道”文化的重要代表;内涵丰富,拳理精深,文武合场,涵盖八方,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其以修炼为主,养练结合,融百家之长,通百家之术,它在中国武学体系中具有普遍的包容性、代表性和同一性,成为中华武学文化发展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文圣拳
作为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一部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它以养生强身健身为主,同时具有极强的实战威力。
文圣拳
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集中代表,它除了具备中国武术文化的共性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鲜明独特的武学文化内涵。
三、大道武学
文圣拳
与“三一国学文化观”
文圣拳
亦称
文圣功
、五手、
五步架
、
长寿拳
、杜家拳、
离卦拳
、
五步神拳
、无极道圣道圣拳、八卦拳、
义和拳
等,珍贵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容万象,融百家之长,通百家之术,是历史上
义和拳
的源头,成为中华武学文化发展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文圣拳
武学深受玄学文化的影响,河洛、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奇门等玄学文化是
文圣拳
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深得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之精髓,集内、外家功夫之长,其主要文化内涵是易、儒、释、道、墨、兵、医、阴阳,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等。它将气功、技击、哲学、文化、宗教、健身、艺术等融为一体,拳理兼容万家,气吐宇内,大气磅礴,气势恢弘,自成一家;它包含着“哲学,道德,体魄,修为,精神,宗教,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内涵,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内外兼修,性命双修,从而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
文圣拳
武学文化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而成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成为中华武术中最具魅力的拳系之一。
文圣拳
以其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和包容性在中华武术中独树一帜,巍然屹立,被誉为“中华武学之魂”、“中国武学文化的百科全书”。
文圣拳
武学是一部综合性的学问,它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作为国学文化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武术的精髓和文化,即具有共性特征,又具有独立性特点,集中体现在:一个宇宙哲学观——“道”,一个思想和文化体系——“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一种精神源泉——“中国士的精神”,即
文圣拳
武学的“三一国学文化观”。
(一)一个宇宙哲学观——“道”
华夏民族最高信仰是“道”。“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哲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论”在公元前七百多年的《道德经》中已有出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体描述。“道”,非指当时社会一般的道,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道”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是宇宙的万物的始基。“大道”生成宇宙及万物,道于万事万物中,以百态存于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界万物的运动生灭都由“道”决定,这是老子在2000多年前,对于宇宙诞生过程而形成的宏观思考。道教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而形成的,在空虚混沌的“道”的世界中,其唯一所包涵的便是元气,元气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感冲和化而生出天地万物。但“道”的运行并不是有意去生化万物,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因为道本身也遵循着“道”的法则运行,是“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道”为中华文化独有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对中国哲学、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巨大。一切哲学、思想和文化,都涵在此一“道”字之中;万事万物都是在“道”的演化之中。武术是一门文化,是蕴含丰富哲学文化内涵。武术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集中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周易》和《老子》为代表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的辩证观、五行八卦的哲学观等古典哲学思想是武术的思想渊源。古典哲学用“道”来表示宇宙万物的本源,中华武术汲取这一思想,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古典哲学是武术文化之“母”。“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道”,“周行而不殆”,“独立而不改”,是宇宙的终极规则;道是“有”和“无”的结合,天地万物始终处于“有”与“无”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是“无”和“有”的统一。《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的规律和作用是无穷的。“道”所产生的天地万物是循环不息,不断变化发展的;天、地、人、事、万物都归一于阴阳变化,衍生万物之道。“道”是存在,是必要条件,任何存在都不能离开“道”。道教《常清静经》中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就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最简明论述。《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天人合一”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相互对应、相互联系。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哲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结构、社会理想、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中国武术,门派众多,风格各异,精彩荟萃,但“天下武学是一家”,无论“内家拳”还是“外家拳”都是同根同源,归根结底就是以武载道、以武入道、以武悟道、以武得道、以武证道、以武行道、武道合一、禅武合一,最终都是殊途同归。真正的武者、武术家,应该是哲学家、思想家。武术的核心价值观是“道”,武术是“武道”与“武德”的统一。武术如果没有哲学思想的指导,那么功夫层次只能会停留在“术”的高度,不可能达到高的境界。严格意义上的武术,包括术、技、理、意、道等含义。武术在民国期间称作“国术”,而被作为专用词普遍使用是一九四九年之后的事,然而从内容及含义而言,武术一词又代替不了功夫。应该说武术是功夫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武术与武道两部分或两个层次。“武道”能让武术升华到“道”的境界,即天地人生之大道;修悟武学、武道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武术功夫并不是用来争强好胜,而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练武先练心,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最终的修练是炼“心”,悟的是“道”。武术具有独特的道德礼仪和境界观,即能强身,又能育人。中国传统武术除了实战技击之外,还特别强调对习武人的道德品质教育、武德武风教育、正义正气教育和对立统一哲学辩证法的思想文化教育。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几千年来积攒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可惜的是现代人们多重视“武”的作用,而忽视了“育”功能。武术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但是传授实战技艺,更重要的传承的是武术精神和民族文化。武术教育是培养尚武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民族素质不可缺失的教育手段。加强在武术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对于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道”。强化武术文化“道”的属性,将武术文化上升到“道”的高度,让武术向高层次、高境界、“大文化”发展,对于树立正确的“武术观”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武术习练者只有将“道”作为追求高超技艺和道德的最高境界,中华武术才能走入正途,才会充满动力、生机、活力和希望。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要“循道”而行,如果武术文化发展偏离了“道”,必将会流于“肤浅”和庸俗而误入歧途。中国武术无论内家拳还是外家拳最终目的是以武证道,而内家拳皈依到道家内丹术的性命修炼体系之中,它必然以修道得道作为最终目的。武术只是修道者们以武演道、以武证道的手段。武,“止戈为武”。武是停止干戈,消停战事的实力。德,以仁、义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为行为操守的言行举止。“止戈为武”思想深受道家、墨家、兵家等文化影响,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目的。在兵法上“止戈为武”是武术思想的最高境界。武术的自然规律表现为:“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可见深层次的武术不再追求好勇斗狠,抵御外敌,而是为了从中领悟“道”的精髓、知悉治理天下的道理,这也是武术当中所隐含的最重要的智慧所在。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道”文化的是内家拳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
文圣拳
、太极拳、武当拳术等。“道”,乃化生天地万物和儒释道三教的根源,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妙,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道”是武术思想和哲学的灵魂,深入探索研究武术中的“道”文化,对于转变人们对武术精髓的认识,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圣拳
通百家之术,以道家、释家、儒家、兵家、墨家、中医学等为基本理论基础,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自然和人生哲理,对
文圣拳
武术理论和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文圣拳
是一部由道家修炼养生之法与冷兵器时代大将沙场征战实战技法相结合的优秀拳法,其拳法集马战和步战之身法、步法、手法、技法特点之长,以及结合与敌厮杀中所使用的大刀、大枪、硬箭等冷兵器架式和实战技法,与人体肢体动作合二为一,使之自然和谐、完美的融入五步拳架之中,用身体和谐的“语言”展示了
文圣拳
神功风貌和独特风格与魅力,包含了深奥的哲理、思想、文化和智慧,从中感悟传统文化中之“阴阳大道”、“天地大道”和“无极大道”。它的特点古朴自然,舒展大方,圆通浑厚,大道至简,简捷实用,中正和谐。
文圣拳
以通畅人体经脉,平衡人体气血脏腑,养练精气神聚合内劲能量为主,以锻练筋骨皮和身法肢节外在协调的运动为辅,是一种即能养生健体,又能实战技击的优秀内功拳法。它的训练在过去贯穿于民间宗教思想文化之中,并以民间宗教八卦教丹道修炼的思想指导武术训练的具体实施,形成独特的“道武合一”的“大道”文化。它与哲学、宗教、艺术、文学、天文学、兵学、美学、力学、中医学、养生学、社会学、伦理学、运动学、动力学、心理学、仿生学、历史学、神仙方术及星象、历法等学科理论密切相关,其理论互相贯穿渗透,文化含藏万象,拳理兼容万家,独成体系,自成一家,是一门中华武学经典的综合性学科,其内涵具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在中华武学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习练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文圣拳
是一部中华传统武学的修炼大典,深藏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之玄机,动极而静,静极生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阳变阴合而生出五行;九宫八卦包天地日月风云之妙,藏鬼神阴阳变换之机,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辩人物;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和合,三才八卦神机玄妙,变化无穷。“识的玄中玄,方知此中意”。
文圣拳
武学文化,即文武合场,无极大道,阴阳大法;乃文乃武,一张一驰,一阴一阳,武道合一。中国传统的“道”论、“精气神”论、经络原理融摄于
文圣拳
之中,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武德,讲武学,法阴阳,尚天地,依礼仪,通过自身的修炼,追求“道”的境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其武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它“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武术炼养理论,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内外兼修的特点。它以“道”为核心,主要内涵以“天道、地道、人道、文道、圣道、武道、兵道、医道”“八道”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文化为理论指导,以
文圣拳
“两论”为思想文化和主要功夫组织体系,文武合场,道法自然,道贯乾坤,贯通天地,效法日月,通晓古今,与道合同,八道合一,万法归一。
文圣拳
是中华武术的“大道文化”。“道”
文圣拳
是武术思想和文化的灵魂,是其文化和精神的最高追求。
文圣拳
武学文化在中华武学中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同一性,成为中华武术中独具特色的武学文化,它必将以其丰富而深奥的思想文化引领和带动中华武学文化的发展。我们对武术文化的全面研究,特别是从
文圣拳
“八道”文化研究,到武术与“道”的研究,树立了正确的中华武术理论指导思想,将
文圣拳
武学推向了崭新的高度,提升了武术文化层次和在国学中的地位,促进了中华武术文化的进步,为推动中华武术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圣拳
“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圆通武学,和谐共生,万法归一,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拳学思想在中华武术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文圣拳
将三教合一文化圣地东岳泰山和道教圣地西岳华山的文化进一步融入
文圣拳
武学之中。佛、道、儒行之有别,三教归一,存乎一道。大道无道,顺其自然,归与一道矣。以道家为根本,兼辅儒、释,由道入佛,以佛入道,佛道双修,法力道成,性命双修,凡圣双修,三教归一,万法归一。
文圣拳
是一部大学文化,包罗万象,涵盖八方,大道至简,道法高深,其文武合场,以文场统领武场,以武场促进文场的武学文化,在中华武术中大放光彩。建立了以
文圣拳
泰山论道为思想文化体系,以
文圣拳
华山论剑为主要功夫体系,同时与
文圣拳
的文场和武场文化相结合的武学文化,进一步丰富了
文圣拳
思想文化体系,从而使
文圣拳
武学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进一步丰富了
文圣拳
的文场和武场文化内涵,比较全面地阐明了
文圣拳
人文精神、宗教文化、圣贤文化、山水情结和民族气节,形成了中华武林中独具特色的
文圣拳
武学文化体系,这样的武学文化体系在中华武林中是极为宝贵的。
文圣拳
泰山论道、华山论剑活动是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度思考,是对华夏古老文明的崇拜和礼赞,使这部古老拳法的内存精神得到了凝练和升华。
文圣拳
是一部超越任何宗教思想文化的大智慧,也是一条能够解道、悟道、修正自身、了脱生死、彻悟人生、超凡入圣的修炼佛、道之路,是身、心、法、语、意等各方面全面投入求证悟道的智慧宝典,也是习练者入世修行的根本大法。“天动地静周流转,配合人体都一般”,
文圣拳
修炼内丹是天造地设的“大道”,亦即长生不老、延年益寿之道。道教的符箓、咒术、印法等对
文圣拳
修炼具有重要影响,即所谓“内丹外符”或谓之“内修外法”,将内炼精气神与外施符咒术结合为一;其武功秘笈为古传“太阳真经”,即“阴阳大法”、“五行大法”、“无字天书”。道教的符箓、咒术、印法是道教法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进而理解
文圣拳
文武场功夫之特殊内涵所在。“一阴一阳道无穷,大道金丹龟息功;吐故纳新无为法,八万四千不离宗;炼精化气长久视,性命双修造化灵;天地人间真妙诀,万法归一朝上清”(卢飞宏,《万法归一》,2019年10月4日)。
道家哲学思想在
文圣拳
武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尊道贵德、仙道贵生、清静寡欲、自然无为、柔弱不争、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天道承负、内外双修、性命双修的思想和文化,是
文圣拳
修炼养生思想文化的重要体现。习拳明理,修心炼身,调和阴阳,开悟智慧,培养习练者灵感思维的能力,即“炼体炼技炼心,修身修心修行”,通过内外修炼,领悟圣功玄妙大道,以开发智慧和激发人体潜能。
文圣功
修行要怀圣贤之心,以圣贤之心悟道求法,修身以正,修正向善,存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焚香磕头以清净身心,虔诚其心,不生妄心,心怀慈悲,消灾免难,道济天下,普度众生。内丹修持于明清时期基本是所有民间宗教思想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是达到宗教理想境界如佛教成佛、道教成仙的必由途径,它对
文圣拳
的文功修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圣拳
武学是国家重要的非遗武术基础研究项目,其研究构建了“三大传统文化体系”,即
文圣拳
武学文化体系,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体系,以及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三个文化体系的建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武学思想文化,这对于中国其它各家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文圣拳
大道至简,兼容万家,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全息缩影,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汇聚了华夏文明之精华,其内涵几乎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集中国武学文化之大成,其博大精深堪称“天下武学之母”。它在中华武林中独具魅力,饱经沧桑,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具有莲花与梅花的高贵品格和精神,体现了其刚健与质朴、高洁与坚贞、不争与肃杀之美,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活化石”。尊师重道,武脉传承,大道之行,德行天下,领悟了
文圣拳
神功奥秘,便能通晓天下武功之学。
文圣拳
是中华民族珍贵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经千年迁衍流变而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我们将
文圣拳
武学上升到哲学、思想、精神、信仰和文化的高度,从而也使中国武学文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一定意义上说,
文圣拳
武学必将会影响和引领中华武学文化的发展,开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二)一个思想和文化体系——“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
山东济宁是中华文化重地,不仅拥有年代久远的始祖文化,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还有在民间生命力强大的武术文化。济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圣地,自古就有中国“运河之都”、“武术之乡”之美誉。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豪爽、忠义、任侠、大气之好汉英雄情节深深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之中。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文化,养成了该地区民众习武防身的习俗,为中华武术在鲁西南地区的产生与发展铺垫了地理温床,展现了浩瀚的古老东方武术文化魅力。历史上在这片神奇广袤的土地,出现了众多有着重要影响的武术门派,
文圣拳
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汲取了儒家、道家和佛家先哲的思想,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苍桑和嬗变而不曾中断,而且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顽强发展,显示着
文圣拳
武学的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了特有的拳学思想和尚武精神,凝聚而成一种优秀的传统武学文化。它同古运河文化相融合,并与古运河文化一同发展成长,成为济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圣拳
凝聚了中华民族先人高度智慧和文化,有着丰富的易学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修炼者思想、精神、文化、品质、修养都有着深远影响,成为鲁西南地区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在这片艰难养育我们先辈的山川大地上,蕴育了博大精深的
文圣拳
武学,历代习练者忠信仁义,侠义四方,遍布运河两岸,威震八方,使之汇成了中华
文圣拳
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
文圣拳
充分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思想;道教的道法自然,清修静练,佛教的明心见性,般若智慧,儒家的内省自修,以德立人,融儒释道三教思想文化于一身,形成了丰富的武学文化内涵。功法讲究“天人合一”,古朴自然,究本求原,阴阳互变,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其“文武双修”、“性命双修”的功法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武学修炼体系。
文圣拳
强调“道法自然”,“至简至易”、“文武双修”、“以德立人”等武学要义,在发展及传承过程中始终保持“文居内而武彰外”、“以文治武,以武载文,文武合一,武道合一”,以及儒、释、道、墨、兵、医综合发展的理念,形成了独具鲜明的文化特色。
文圣拳
学五大特点是古朴、自然、平衡、整体、意气;五大内功要素是《松静》、《呼吸》、《用意》、《穴窍》、《内劲》;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文圣拳
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几世纪震惊朝野的武林绝学,在中国民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成为历史上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动历史进步和促进中华武术向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圣拳
是源于孔孟之乡的武术,在山东济宁、菏泽、河北的南部、江苏的北部等广大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承,它是炎黄文化、黄河文化、齐鲁文化、圣贤文化、泰山文化、东夷文化,以及古运河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由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优秀民族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结晶的重要体现。作为
文圣拳
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的济宁是东夷文化、炎黄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等皆出生于此,文化灿烂辉煌,从而使
文圣拳
深受华夏文明的滋养,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济宁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历史上南北物资的融汇给鲁西南地区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积淀了丰富的中华运河文化。独具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也为
文圣拳
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有力地促进了其在运河流域的传承与发展。
文圣拳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马上征战功夫”逐步到“
五步神拳
”“
文圣功
”的演变,从“马上实战功夫”到“地上步战功夫”的变化与融合,从其实步架(过去称“死步架子”)到活步架的变化,以及从武林功夫到中国民间宗教功法与中华武学修炼大典的形成。
文圣拳
传承发展,历久弥新,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沙场征战的检验,是真正“古战场之拳”、“将门之拳”“宗门之拳”,同时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理,拥有系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系统,也是思想之拳、哲学之拳、文化之拳、精神之拳、艺术之拳。
文圣拳
集中国武术中“马战”与“步战”功夫之精华,同时具有“马战”和“步战”之特点,有“有马没马,爷们儿照打”称谓,也体现了战场搏杀中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
文圣拳
五步之距可以练拳,一步之内可以练拳,行走坐卧都可以练拳;短打于卧牛之地,长击于五步之外。在四百多年的历史传承中,
文圣拳
隐匿民间,生生不息,传承八方,顽强发展,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社会斗争实践“反清复明”运动和江湖风云中,功震武林,震惊朝野,走过了可歌可泣、沧桑、悲壮、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文圣拳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一部经典性的武学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民间宗教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儒释道三教合一包容和谐的思想,蕴育了博大精深的
文圣拳
武学文化;三教合一的思想和文化是
文圣拳
武学思想文化的重要基石。儒、释、道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三家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我们从易、儒、释、道、墨、兵、医,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等多方面阐述了
文圣拳
武学文化,提示了
文圣拳
武学文化的本质、思想和规律,使
文圣拳
武学研究达到了崭新的高度。同时对中国武术文化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有益地探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华武学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这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武学思想文化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文圣拳
武学研究以普遍、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全面揭示了武术的基本属性和本质规律,无论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必将对中华武学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是我们全体
文圣拳
同门和爱好者共同努力的成果,是我们为中华武学文化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文圣拳
根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武学文化是建立在历史上中国民间宗教八卦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基础上,浸染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之中,汲取和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哲学文化内涵。主要经典有集儒、释、道三教文化内容为一体的《根源经》、《五女传道书宝卷》、《八卦八书歌》、《禀圣如来》、《锦囊神仙论》、《八卦图》和《六甲天元》等。其中《五女传道书宝卷》和《八卦八书歌》是八卦教的主要创教经书,将道家修炼内丹思想作为其修持的最根本要求,内容主是气功内丹修炼的方法和要求,阐明宗教教义理论,以及道德礼仪教化等,是讲追求长生不老之道的传教经书,其传教经典被明清时期的其他民间宗教广泛采用和传播。
文圣拳
在传统武术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包容万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在推动中国民间武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炳彪史册,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了沧桑而辉煌的一页。挖掘中华武术的独特内涵,是以充分展示其文化魅力的前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观念,建立“
文圣拳
武术大文化观”,进一步将这部历代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修身,道家养性,佛家修心,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士大夫的处世和哲学基础,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以及当今的中国人的习俗传统等构成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三家既相互竞争,彼此吸收融合,不断发展进步,三家的文化可以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多元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精神,丰富思想文化世界。
文圣拳
作为民间宗教武学的集大成者,与道家、释家、儒家和密宗等有密切的关系,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
文圣拳
根基于圣贤故里,运河两岸,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对
文圣拳
武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圣拳
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这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习练者的血脉精神,其营养流入我们的精神血脉,造就了
文圣拳
精神文化坚强的内核。
文圣拳
重视“礼”的教育,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成为
文圣拳
门人所遵循的思想规范,即“脚不踏是非之地,眼不观花红柳绿,手不取不义之财,口不传他人是非,耳不听闲言碎语。”
中国武术的思想揉入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儒家、释家、儒释道三教合一等文化和思想,这些是武术多元化文化观的重要体现。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宗教、神学等信仰领域有着密切联系。信仰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武术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信仰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灵魂,忽视了这一点就失去了武术特有的魅力和生命力。三教合一文化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巨大影响力的本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它吸取了中国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体系,它对中国哲学思想、文化艺术以及中国社会的变迁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国多元化、多样化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儒家“中庸”,道家“无为”,佛家“空无”等凝聚而形成了三教合一文化,它的包容、和谐、发展的思想,超越了儒释道三家各自思想和文化的局限性,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和文化。三教合一思想是东方文明“和合”文化的典型代表,《周易》的释义中“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中华“和合”文化的显著特性就是共存并处,融会贯通;,圆融三教的和合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三个维度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历史上三教合一思想被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宗教所接纳,它为中国民间宗教理论注入了活的灵魂,促进了中国本土宗教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武学中以“三教合一”民间信仰为思想理论基础的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民间沃土,在中国武术中越来越凸显出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以三教合一文化为思想理论特征的
文圣拳
武学,在文化上有极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内涵上有极大的丰富性,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厚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其包容厚德之特征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博大精深的拳法理论和精湛的功法体系,以及在“反清复明”农民起义和反帝爱国“义和团”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奠定了它在中国武术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民间宗教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氛围,包含着儒家的伦理道德、佛教的果报思想,以及道教的修炼方术文化,它与社会所谓“正统”宗教一样发挥着社会整合、心理调适、伦理教化、社会交往的功能。明清时期对武术发生直接影响的宗教多为民间宗教,其时民间宗教的秘密结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奇特的社会现象,它们是具有宗教色彩和礼仪规范,从事特殊社会活动的秘密团体。民间宗教组织大都借助武术来宣传教义,它们多以结盟、传教、习武、行医等活动为凝聚方式,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凝聚人心,从而也促进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国武术在民间的普及与传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近代武术大发展,是从八卦教,一炷香教会,
义和拳
等等民间宗教组织秘密结社发展起来的,出现了大批各种武术派系,以人或者人格化的神为偶像,以某种信仰和养生术结合,将神符和拳术结合起来,使众多传统武术带有宗教色彩,充满了神话的祖师爷偶像,以及仪式和清规戒律等。民间武术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上承载武术发展的秘密结社组织,其习拳练武活动也往往与宗教结社相结合,历史上很多信仰民间宗教的拳师和武术习练者以报国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反清斗争运动,有效地促成了拳会与教门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流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推动武术在民间的普及起到了很大地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武术的交流与发展。以民间宗教思想为信仰的众多武术拳种和门派作为中国传统武学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明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逐渐形成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体系。
文圣拳
是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杰出代表,它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中华武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在武学上广泛的被中国民间宗教武术所传承下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思想深刻影响着武术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和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
文圣拳
的多元文化观对中国武术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价值》的研究,从“
文圣拳
多元文化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文圣拳
多元文化观与中华武术思想文化主要特征: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以儒释道与三教合一文化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指导,以墨家文化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以古典中医理论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根本,以兵学文化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灵魂。以及
文圣拳
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
文圣拳
多元文化观与完善中国武术思想文化休系,
文圣拳
多元文化观与中国现代社会多元一体文化,
文圣拳
多元文化观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等多方面阐述了
文圣拳
武学文化内涵,比较全面地揭示了
文圣拳
武术的本质、思想、规律和内涵,使
文圣拳
武学研究走到了中华武学的前列,也将中华武学文化推向了崭新的高度。特别是120余万字的《
文圣拳
三部曲》著作相继出版发行,进一步提升了
文圣拳
在中华武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是我们全体
文圣拳
同门为促进中华武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三) 一种精神源泉——“中国士的精神”
士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士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辉煌发展史中所凝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思想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崇高信仰,是东方智慧的集中代表,它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史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和孕育的出来的士文化,对于推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作用。士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思想追求,在当今社会中,做一名士应该成为每一位习武者人格尊严和精神追求的崇高目标。
士大夫精神的核心奠定阶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曰:“士志于道”,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问“士何事?”孟子曰:“尚志”。又曰:“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为能。”自古华夏民族具有士的精神,士者,智信仁勇义也;士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士崇武尚德,推崇“道”与“德”的统一。士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在于人讲立身之道,在于国论治国之道。士有风骨、有尊严、有气节、有精神,有着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追求。中国古代的士有独立人格与高尚操守,对民族、对国家忠心不二,为了理想和信念,为义为忠,舍生取义。士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为天下计,重名节,轻生死,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殉道主义的精神,为后世敬仰。士文化饱含着善良文化基因,是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性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人文思想中积累的丰富硕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而士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思想文化之一,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过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基因。现代文化传承昭示着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士文化,国家和民族需要士之德操、思想、情怀与精神的回归。士之独立人格是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主干支持,体现的是“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有士在,士的精神就在,士的人格就在,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就能延续。没有独立人格,士这个阶层也就不存在了。士的精神独立、自强不息品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尚武传统,尚武精神历来为中华先民所推崇。春秋战国是尚武的时代,诸子百家群星璀璨,倡导在朝胸怀天下,安民强兵,锐意进取;在野则轻生死,重大义,知廉耻。东周时期,尚武精神作为一种大众性社会行为,是由征战不断、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引发的,表达的是人们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对武勇的崇拜和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体现的是人们自尊自强、顽强拼搏的心理品质;它的实质是自强不息、敢于亮剑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外在表现。当时的贵族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人义士遍地;侠人义士们救危扶困,济人不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知恩必报,赴火蹈刃;受人之托,一诺千金。当时的社会推崇的是仁、勇、义、信等价值取向,推崇富于进取和创造力的尚武精神,从而也促进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武士源自于中国古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中的特殊阶层,他们作为中国“武士道”精神的体现者,追寻他们超拔豪迈、慷慨悲歌的一生,缅怀他们为了个人的名誉或国家的利益不惜以命相争的牺牲精神,祭奠他们为了人格的独立和人的原则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风骨,这种精神对于现代武术人乃至中华民族思想和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忠诚至上”、“以武为本”、“重名轻死”、“舍生取义”,这是先秦武士道之精华;敢于以身殉道是华夏武士的永存符号。
中国古代社会侠义精神是一种东方的骑士文化,是中国古代士文化的重要代表,“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也”。历史上的侠士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道义,伸张正义,见义勇为,爱憎分明,惩恶扬善,扶危济困,刚烈质朴,一言九鼎,敢于担当,恩仇必报,赴火蹈刃,舍己为人,轻生重义,舍生忘死等这些侠义传统道德观念,已在中国民间社会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文化认同,成为中国民间社会独特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深深地浸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侠士对中华民族产生过一定影响,在熔铸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中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维护公平正义、以武行侠的侠义之士层出不穷。中国的侠士捍卫的是人世的公理和道义,正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士可以为了道义和公理不惜一死。侠义精神一直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不过现实中国这种侠士精神早已被历史所阉割,尚武精神和侠义精神的失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悲哀的一面。我们这个民族需要侠义精神的回归,重新唤醒这种民族心灵深处精神的良知,唤醒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侠义精神的知觉,让民族和国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意识得到弘扬。如果有一天,侠义精神成为了中国社会精英阶层崇尚的主流,并能身体力行,我们这个社会就会翻开崭新的篇章。
中国武士传统和武士道精神,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后,武士之风逐渐衰弱,在政治上和社会中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土壤。中国武士精神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武术中的贵族精神、骑士精神,其精髓是“武士道”,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存与发展的代表力量。虽然武士作为历史上一个社会阶层早已消失,其风骨也早已不复存在,但武士的精神仍然对后世产生着重大影响。武士文化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会代代相传,永久地传承下去。“华夏民族武士风,逐鹿天下逞英雄;勇武忠信行大道,舍生忘死为众生。恪守天理第一要,文武相济显神能;不畏强暴匡正义,仁者无敌万古名。”(卢飞宏《武士颂》,2019年8月2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尚武精神和信仰,是引领中华民族前行的巨大信仰和力量。武士的精神曾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中最为辉煌灿烂的部分,但武士的文化长期在我们传统文化被忽略和漠视,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无人问津“盲区”。在当前我们整个社会中,在舆论宣传、影视、学术研究等方面仍然将习武之人停留在“武夫”和“武人”的层面上,人们对习武之人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缺乏对武术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研究,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颓废”与“堕落”。中国习武者要有武的技能,士大夫的担当精神,要承担起振兴中国武术的责任。武士应该是中国武术的主体,成为一名武士应该是习武之人的最高荣誉。
武术精神表现为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提倡尚武精神绝不是意味着“重武轻文”;崇文尚武,文武并重,方为正途;但不尚武,文就会从根本上失去其身体存在的物质基础。尚武精神是一种信仰和追求,是除暴安良、无所畏惧的决心和勇气,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意志和品质。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民族必须要有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一个民族有没有尚武精神,将会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命运。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缺乏民族精神的民族是危险的,一个没有脊梁的民族势必会被世界潮流所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凝聚、兴旺和发达起到比物质文明更为重要的作用。士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民族精神中最核心的价值和思想的代表。士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士的精神和思想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也成为
文圣拳
武学的重要内涵之一。
四、
文圣拳
国学的墨家思想文化
在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墨子思想与其它先秦诸子思想既互相分立,又相互补充,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及其哲学的渊源和主流传统之一,并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和精神特质,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文化内核,具有重要的文化、思想、哲学和精神价值。墨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墨家崇“德”尚“力”,它对于武术精神、武德思想的形成,以及武术技艺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墨子、庄子为代表的 “侠客” 和“江湖”文化,对于促进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墨者们都能仗义执言,见义勇为,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子是任侠的代表。古代武侠具有搏命、重义、善武的优良品质;武是侠的立身之本,侠是武的人格升华。武侠精神深受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思想和精神影响,体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具有诚信守义,重承诺,匡扶正义,见义勇为,舍生取义,节俭节用、吃苦耐劳、严于律己,不居功自傲,救危扶困,不恃强凌弱等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焕发着中华民族和社会正义感的思想光辉。墨者任侠尚义和军事“救守”的思想,促使了武术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发展和传播,它的武侠精神对中国武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文化内涵之一;“侠义”精神和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和弘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奉献力量。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尚武精神,古往今来,畏惧战争、贪图安逸的民族注定要遭受衰败和欺凌,全民尚武、崇尚荣誉和勇气的国家才会赢得尊重,才能防侵拒辱。武术是以武止戈之术,防身自卫之术。“止戈为武,以战止战;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战不必胜,不可言战;攻不必克,不可言攻。不战则已,战则必胜;不攻则已,攻则必克。”《孙子兵法·军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使敌之必可胜。”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健身强身,格斗技击,磨练毅志,振奋精神,道德教化,以及提高人格修养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作用。习练武之人不仅仅是练武,他还是在不断的完善人格,追求人的至善至美,以达到高的精神境界。中国武术以尚武崇德、爱国正义及自强和平的精神内涵;注重武德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习武者都要“尊师重道”,做到“忠孝节义”,“技道并重、德艺双修”,“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很之举”。讲礼仪,讲正义,讲气节,尊师重道,敢于为维护正义而舍生取义。武术本身具有暴力性,必须要在武德礼仪的规范和约束之下,体现在搏击技术上面,不重伤人而重服人,更注重的是从精神上来击倒对方。武德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灵魂。
墨家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维护公理与道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即人与人之间不分贵贱,平等互爱,反对人与人之间互争互害的“别相恶、交相贼”。主张“非攻”“救守”,即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倡导“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表现出的主持正义、追求和平,以及平等、侠义的思想,这些都对中国武术思想和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墨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杰出部分,虽然其发展在后来西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社会环境下势微,但其兼爱、尚贤、平等、非攻、节用等思想,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武术的发展继承了墨家的思想和文化;墨家提倡“德”与“力”并重,“尚力”、“贵义,以及严格的纪律约束、严密的社团组织形式等思想和文化,对武术思想、技术的发展和武术社团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弘扬和重视墨家思想和文化,对于重塑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以及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塑造民族高贵的品格,培养国人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精神,从而可以促使每一个中国人成为有坚定信仰和尚武精神的人,成为有责任担当和身先力行的人,成为敢于维护正义舍生取义的人,以及为民族大义和兴亡而舍生忘死的人。弘扬墨家文化,对于促进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和精神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墨家思想和文化是
文圣拳
的重要文化内涵之一,也是中华武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武术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理论指导。
文圣拳
是一部古老的拳种,历史文化渊源久远,据传发源于远古时期,兴于唐宋年间,明查于明末清初,在清朝民间武术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中国历史和武术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民间宗教八卦教的内传功法,历史上长期在民间隐秘传承,其发展伴随着整个清朝几乎每一次以宗教思想为指导的农民起义和反清运动。从乾隆三十七年到道光十五年间,八卦教多次组织教众和广大民众的反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满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北方农民起义军(即“捻军”)的反清运动,以及十九世纪末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其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都与八卦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运动辉煌的篇章。八卦教的反抗运动反映了劳苦大众要求改变不合理世界的一种抗争,提示了“人民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的道理,表达了下层民众不畏强暴、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其追求正义,不畏牺牲,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波澜壮阔的斗争史诗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座座巍峨的丰碑,流芳百世,光耀千秋。四百多年来,
文圣拳
走过了艰难沧桑而又辉煌壮丽的历程,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农民起义运动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文圣拳
不仅是一部高深的武林功夫,也是一种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成为中国现代群众性体育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博大精深的武学文化内涵,充分反应了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谐包容、海纳百川、勤劳勇敢、顽强发展、坚强不屈、百折不挠、铁骨铮铮的民族脊梁精神,体现了一腔彪炳千古的英雄热血,铁肩担道义,大义炳千秋,是一种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文圣拳
以“道”为核心,在追求技艺、技法的基础上,通过修炼提升人的修为,其固有的文化精髓、哲学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众多有志之士毕生的追求和崇拜。
文圣拳
文化全面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包含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典型的文化特质,是其生生不息、不惧风雨、顽强发展精神的具体体现。任何一部中华武学都有其精神之魂,一个没有精神之魂的武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会流传久远。
文圣拳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高尚其灵魂,肩负其责任,善德其天下”(25字
文圣拳
武学之魂)武学之魂的形成,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提升
文圣拳
文化和精神价值,弘扬民族尚武精神,以及促进中华武学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圣拳
在发展中不断汲取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来充实自己,在历史传承中而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历史上它虽经满清朝政府长期的残酷镇压和限制,历经磨难,饱经沧桑,隐秘发展,艰难生存,但依然生生不息的传承下来。这是一部伟大的武学文化,它的精神是中国“士”精神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自强不息,包容厚德,爱国爱家,济世爱民,忠信仁义,富有民族精神和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不畏艰难,坚韧不拔,奋发有为,普济天下的大义情怀和优良品格。
文圣拳
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教化作用,在培养健全人格、品德修养、强身技击、健身养生、祛病延年、开悟智慧,以及传统文化教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社会意义。在
文圣拳
历史发展中,历代
文圣拳
传承人和爱好者,秉承刘奉天、郜云龙、杨四海、杜恒信四位先祖宗师和历代宗师之遗风,崇文尚武,尊道贵德,忠信大义,为国为民,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以及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文圣拳
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高贵品质,它的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五、
文圣拳
武学文化的新发展
文圣拳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体委挖掘整理以来,各项弘扬与发展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拳”,2009年9月2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项目。近四十多年来,
文圣拳
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各项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很大进步,参加国际、国内武术大赛斩金夺银,武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非遗武术“四进”活动扎实推进,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在承办山东省武术精英大赛和地方武术赛事,促进国际武学文化交流,参加社会文化体育活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有效地促进了各地全民健身运动和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一大批
文圣拳
代表性传承人,弘扬八方,名震武林,享誉中外,实现了百花齐放,高起点、高层次、高境界、规范化、正规化、体系化的全面振兴和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中华武林中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影响力的拳系之一,成为鲁西南地区乃至山东、苏北、冀南、豫北、京杭大运河流域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为促进中华武学的发展和“文化山东”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谱写了新时代
文圣功
、
五步架
、
五步神拳
、
离卦拳
、
义和拳
发展的辉煌篇章!
文圣拳
发展对中华武学做出的重大贡献,是整体推动了一部武学乃至整个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克服了百年来人们对武术的片面认识,首开中国武学文化全面发展之先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武学思想和文化体系,在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圣拳
武学有效地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与墨家文化、兵家文化、中医学等,特别是对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文化的研究达到了历史上新的水平,从中华文明的高度,全面揭示了三教合一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其三大普世价值观“爱”“善”“和”的思想和理论,这将是继宋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三教合一文化之后,又一座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哲学发展的高峰。《让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引领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10万余字)一文,从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的本质特性(融合性、包容性、多元性、和谐性、同一性),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的“三大普世价值观”“爱”“善”“和”,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是中华大道文明的集中体现,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在世界思想文明史上的地位,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是世界宗教统一的重要理论基石,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理论,确立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及让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引领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等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完整地构建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对于促进中华文明的进步和世界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弘扬儒释道三教合一与墨家思想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它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圣拳
武学研究,构建了“三大传统文化体系”,即
文圣拳
武学文化体系,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体系,以及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同时对中国士文化的道义哲学理论、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等进行了深入地探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中华思想文化研究中,形成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五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万教相通相融的思想文化理论,特别是对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中国新思想、新文化的建设,这是对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建设的重大贡献。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大同社会”“大同世界”“大同宗教”“大同文化”“大同文明”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是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三教合一并不是将儒释道合为一教,而是一种包容的思想和文化;它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在包容和谐中求发展,在对立斗争中求平衡,在融合汇通中求统一。“和合”思想可以吸纳、借鉴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从而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文明形态。儒家讲入世、讲“仁义”,道家讲出世、讲“无为”,释家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即以“出世思想”,作“入世事业”,主张“人成即佛成”的慧业。三家思想同根同源,殊途同归,万流归宗,即所谓“三教虽殊,同归于善”。《易大传》:“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宇宙本原乃虚空,万千法门能圆融;殊途同归理一体,诸恶莫作奉善行;众生难逃因果率,参悟佛道自天成;万教通达归一善,合和天下世大同”(卢飞宏,《万教合一》, 2019年9月29日)。
中国传统文化“三教合一”、“平衡、和谐、团结”的哲学思想,对于促进对世界宗教本源融通认识,结束各个宗教之间和不同信仰之间的对立与斗争具有积极意义;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必然会引领人类社会到达光明美好的世界。它在解决世界“文明的冲突”中,成为一些西方学者心目中的“榜样”和典范,也早已为西方学术界所重视并进行深入全面研究。三教合一、“五教”、万教相通相融思想的形成,为促进世界宗教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构建三教合一、“五教”、万教相通相融的思想和文化体系,对于促进中华文明的进步和世界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大传统文化体系”的建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武学思想和文化体系,这对于中国其它各家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的时代,三教合一文化已成为推进世界各个宗教和文化间进行非暴力公开对话的有效模式,同时为增进世界不同宗教及信众和无信仰民众之间相互了解与和平相处,以及为促进世界各宗教和文化的和谐共存、维护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中华传统儒释道,三教融合领风潮;清晰源流二千载,和合万家天下好;交流互鉴出新果,引领文明正气浩;独树一帜成体系,太平盛世万年朝”(卢飞宏《三教文明颂》,2019年6月13日)。民族自信源于文化的信仰,让文化自信成为精神信仰,用三教合一开放、创新和包容的思想理论来提升人类的思想认识,让中华民族文明智慧为建立全人类世界性的普遍信仰和普世价值体系而做出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文化最辉煌灿烂的一个时期,也是士人群星荟萃、星河浩瀚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奠定了中国整个国学思想文化基础,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影响范围广及全世界;特别是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中国自从秦国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之后,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国学文化和思想发展没有重大的建树,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特别是士人阶层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在专制国家体制社会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以束缚百姓思想作为重要的统治手段,对异己思想采取严厉的打击政策,大力推进奴化教育,保守、中庸思想长期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在我们民族中产生了弥漫于整个社会的思想和创新惰性,极大的阻碍了民族思想文化的解放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常常与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新时代文明发展需要思想和文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需要“新文艺复兴”运动;时代呼唤中华民族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思想先于文化,文化先于制度。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基础与先导,它指导着我们的实践行为;思想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势下,
文圣拳
传统文化研究工作,为新时代“百家争鸣”迈出了新步伐,开辟了新境界,为促进当代社会思想开放与进步,为探讨文明相融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途径,以及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较好地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思想和文化的建设增砖添瓦,为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贡献智慧,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要万分珍惜
文圣拳
来之不易的成就,再接再厉,努力进取,要有包容天地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志于道”的思想和精神传承和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拓荒牛”一样的坚韧和执著,以昂首挺胸、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开拓向前的精神与意志,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继承创新,忠诚实干,将这部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进一步发展光大。
文圣拳
武学研究是对中华武术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深刻触及到了中华民族深处的灵魂,成为中华武学发展的一座丰碑。特别是对士文化研究和探讨,我们深入阐述了中国士文化的精神、哲学和特质,对武士文化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高度,从而为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建和复兴做出努力。士是中华民族的风骨、精神和脊梁;弘扬士的精神、思想、品格和信仰,对于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从而可以真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思想智慧源泉。人的因素是第一因素,一切都将由人的因素所决定。现代武术人缺乏的是士的文化和精神,确切地说是武士的精神和品质。武术只是成了民众健身的一种手段,一种养生长寿的理想追求;一些习武人没有了“志于道”的信仰,可以说是有的已经完全失去了士的风骨和思想,从而也必将导致现代武术的没落。武术之魂就是爱国之魂、武士之魂,侠者之魂,君子之魂,是五千年来中国民族屹立不倒的民族之魂,这种民族之“魂魄”将永远存续在中华民族儿女的心灵深处,这种“魂魄”必然随着民众的觉醒而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最强的武术应该是思想和精神的结合、力量与智慧的结合、道德与信仰的结合、“武道”与“武魂”结合。智者无忧,行者无疆,勇者无畏,仁者无敌。促进武士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它将进一步给中华武术注入活的思想、精神和灵魂,这对于促进中华武术的发展,振兴民族尚武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圣拳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每个华夏子孙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继承和发展光大。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强大主要是思想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和发展的推动力。武术的发展同样需要有思想和文化的支持,一部没有丰富思想和理论支撑的武术就会失去其根基和灵魂,也不会具有恒久的生命力。我们
文圣拳
在强大的武学文化支持下,必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文圣拳
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要顺应社会潮流,与时俱进,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完善和提升
文圣拳
武学文化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从而为促进中华武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思想为先导、以文化精神为支撑,有赖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内核,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武学文化的全面振兴,离不开伟大的民族尚武精神,要树立“武术大文化观”,真正将武术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华武术振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中国武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 !
公元2020年5月24日
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
文圣拳
全国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文圣拳
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当代武术名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建立者,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
文圣拳
武学三部曲》著作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120万字的武学巨著。《飞宏子》著作作者。
上一新闻中心:
梁山文圣拳豪情大义梁山人
下一新闻中心:
黄凌魁先生入驻中华名人库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武术在线网
中医养生网
山东嘉祥武术协会官方网站
世界著名武术家网
少林寺论坛
中国武术教育网
国家体育总局
国际功夫联合会
山东文化厅官网
中国形意拳网
中国红拳
临沂批发
峨眉武术在线
中国武当功夫网
峨眉武术网
传统功夫网
中国武术网
梅花拳网
全球功夫网
山东省文化厅网
小儿推拿培训
推拿按摩培训
站长目录
中文分类目录
推拿培训
赴美生子
泰国试管
山东seo
全网目录
百度
中华文圣拳研究总院
分类目录
孙悟空
文圣拳官方网站
地址:
天津市南开大学城
电话:
022-27306358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全网云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