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文圣拳的出现要追溯到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创始人是刘奉天(1617—1689)宗师,刘奉天真名叫刘佐臣,据说创始人名叫刘奉天,是唐高祖太极、八卦等传统文化,后来得到高人指点后,勤加修炼内功,其功夫以内功为主,另外尚有108路捶法。刘师中年时代(康熙初年)创立八卦教,编纂《八卦八书歌》。
彼时的刘奉天除了修炼内功之外,还曾收下8个徒弟,其中功夫最高悟性最好的则是郜云龙。相传他是恒信。杜广授拳法技艺,杜去世后,为纪念他,后人将此拳称为“杜家拳”。由于练习该拳种的人多长寿,因此这套拳后来先后有过杜家拳、长寿拳、文圣功,又称洪拳五步架等说法。由于该拳在“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圆通武学,和谐共生,万法归一,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拳学思想,受中国传统的人天观和整体观的影响,又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武德,讲武学。该拳法于1983年被国家武术挖掘领导小组挖掘整理,在经得国家有关部门和杜家传承人同意后,正式定名为“文圣拳”,它在中华武林中是既古老而又十为“年轻”的拳法,2009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江苏丰县师寨镇魏塘村是文圣拳重要传承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山东济宁市嘉祥县黄垓乡井庄村文圣拳杜师傅在此传授文圣功,并在周边地区发扬光大,后又有杜金芳师傅到此传授拳法。历史上该村人修习此拳者十之八九,拳法精湛者人才辈出,忠信仁义,忠心爱国,功震四方。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抛头颅洒热血,英勇顽强,具有无比的中华民族气节,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文圣拳弟子魏承知先生任丰县武装大队第四分队队长,1938年,中共丰县县委在欢口镇刘桥村召开抗战工作会议,由于情报泄露,会场被日军包围,日军在飞机和坦克配合下攻打刘桥村。队长魏承知和队员魏承相凭着自己高超的武功和县大队的同志一起与日军展开了英勇搏斗。突围中由于魏承知是队长,其大刀上系有一条红绸布标记,日军紧盯他不放,而魏承知为吸引敌人越杀越猛,一气砍伤鬼子十余,杀死鬼子三人,为大部队转移赢得了机会。最后被日军包围身负重伤,凶残的日军砍下了它的头颅及双臂,壮烈牺牲。解放后被中共丰县县委追认为革命烈士。与他一起参战的魏承相先生被日军的坦克从身上辗过去,鬼子认为已死。但由于他内功深厚,仅断了两根肋骨,后来被群众救出,保住了性命。身体恢复后,继续参加革命运动。
第一代传人魏承知、魏承相、魏承和、魏以德薛明贵。
第二代传人魏承山、魏以才、魏以模、魏以林为代表的等十余人,在上一代人的精心指导和传授下,使原来的五步架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
第三代传人魏中利、魏以全、魏以正、魏以信、魏思训、魏光训。解放初期在丰沛武术比赛中曾多次夺魁。文革时期由于政治和社会因素,习武风气一度受到限制。
第四代传人魏先锋、魏崇升、魏崇德等很多人在改革开放后开始习武,当时分东班与西班。魏以松、魏涛、魏标、魏以社、巍以翠、魏训平;魏风崇;魏训强等为西班。
第五代传人魏训强,出生与武术世家。祖父即魏堂村第二代传人魏承山先生。父亲是魏堂村第四代传人魏先锋先生。自幼酷爱武术,六岁开始随父亲练拳。由于勤奋刻苦,在老一辈的影响下和亲自指导下逐步掌握了文圣拳的要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2年正式拜杜家拳祖传圣地嘉祥县黄垓镇井庄村杜仲山先生为师,全面的继承学习文圣拳法,使魏堂村的文圣拳代代相传,薪火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