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武林春秋】之十三:费县石龙庄·太祖长拳
原创 武源堂吴景川 武源堂 昨天
石龙庄(原叫石卜庄)属费县新庄镇,在徐家崖水库南侧,其村位于三县交界处(兰山、兰陵、费县)。据传在清末民初时期,由一周姓人在外地所学,回家后教村里人练武。因当时社会动乱,到处土匪较多,因此村里年轻人习武的特别多,每有情况,全村青壮年都能迅速组织起来,以保护本村不受土匪骚扰,此情况延续多年,以后练拳的逐渐减少,直到清末才由老拳师周相系统传接,自此,周相被列为石龙庄第一代传人。
当时学拳的青少年很多,但练得比较好的、成名的第二代共有八人。他们分别是:刘传清、吴宝军、吴兴起、阚庆云、吴广志、吴绍春、刘传营、徐文明。
第三代练得比较好的有:刘德才、刘彦军、吴绍相、姚如才、阚守金、刘彦昌。
第四代练得比较好的有:刘德福、刘彦庆、刘彦玉、吴青山、吴清仁、周运荣。
第五代练得比较好的有:吴清义、吴清玉、吴士桂、武起福、武起德、刘彦青等。
现在第五代曾练过武的大部分都在七十岁左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都是习武、练武和教武的骨干力量,也是此村练武人最多的时期,基本全村老少都习武,远近闻名,是附近村庄最向往、最有名的武术村。
此村一直保持两个特点:一是本村会拳的虽然出名,但从不到外村教拳,外村有来学的,无论跟谁学,只要想学能吃苦,都能尽量教,从不保守。二是每年春节社火时期,从初一到十五,文艺活动都搞得非常好,现在已形成本村的传统,而且参加的人数非常多,每年春节村里的拳师好手和文艺骨干早早就把戏台搭好。演出的剧目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武术表演,这是重头戏,全村凡练得好的都要上场展示一番,有拳术、有器械,有单练、有对练,不时赢得台下的观众叫好;二是大焗缸(俗称小箍镂),此剧在临沂许多地方都流行,就是踩高跷的秧歌队,除部分人扮相各种历史人物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有两个人,一个由技术比较好的男青年扮演的小箍镂担着个箍镂挑子,和一个农村去焗锅钯盆的妇女(一般也是男性扮演),一般都是在秧歌队玩了一定时间后,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中间空出一个大场子,这时小箍镂和要去焗锅的妇女就上场了,一般“小箍镂担挑下四方”是压轴戏,这两人滑稽的动作,诙谐的卖萌对唱,往往引人开怀大笑。此剧是典型的农村小剧,许多村里也时有演出,但在石龙庄一直坚持下来,现在该村已把此剧名为“大焗缸”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抗日小剧“红公子抢亲”,亦叫三把彩,是当时抗日除奸的历史再现,参加此演出的人员多达四十余人。
石龙庄是一个习武蔚然成风的一个村居,声名远播,广大习武爱好者同时也是本村的文艺骨干力量,对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业余文化娱乐受到一定的冲击, 习武之人逐渐减少,但仍然有坚持者,如今太祖长拳在该村已传至第七代。
作者介绍:吴景川
著名武术教育家,中国武术八段。少林俗家弟子第三十世,少林王氏传人第九世,少林杨氏传人第三世。
现任北京兴华大学武术客座教授,临沂大学体育学院兼职教授,多年来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
吴景川崇文尚武,出版多部武学著作,并被中央电视台4频道“体育在线”栏目和山东电视台“中华武术”栏目先后报道,在文学、书画领域亦多次获奖,现为临沂市武术协会顾问,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