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源堂吴景川
关河村位于临沭县玉山镇,紧邻鲁苏边界,土地和江苏省赣榆县接壤。该村是一个武术村,有着二百多年的武术传承经历,曾给人们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虽然随着时代不同的变迁,盛衰交替,但至今在关河村,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武术仍保留下来。该村所习练的武术套路属太祖长拳门,如:小操手、脱衣衫、四门斗、八趟腿等,此门拳术亦属少林门派,因此,村里人称为少林拳。
相传约在清嘉庆年间,关河村里来了一个要饭的和尚,肩上背着个包袱,里边装的都是书,来村后到各家各户去要饭,当到一户地主家要饭时,地主看到和尚背着书要饭觉得很好奇,又看到和尚虽穿着破衣烂衫,但精神头不小,于是对和尚说:“我家里正准备找个放牛的,放牛管吃住,你干吧?”和尚考虑后留了下来。
和尚留下后,每天放牛早出晚归,小包袱不离身,一天和尚去放牛,把牛放开后,自己坐在一土堆上看书,没注意牛,结果牛跑到邻村的庄稼地里把庄稼吃了,十多个正在地里干活的邻村村民过来牵牛,和尚这才反应过来不让牵,结果拉拉扯扯最后动了手。村民人虽多,但是吃了亏,于是村民找到地主家里,说牛吃了庄稼还动手打人,要求和尚赔偿。地主把和尚叫过来训了一顿,说你不好好放牛干什么去了?你看怎么赔呢?和尚知道自己错了,一直低头不语,地主又询问了当时的情况,对外村村民说:”我明天去看看庄稼糟蹋的情况,我来给赔,你们先回去吧。”
大伙回去后,地主把和尚叫过来问了下情况,又叫把整天背的包袱打开,一看都是练武的古籍和手抄本。地主眼前一亮,说原来你会把式,既然如此,你也别放牛了,我另找人,你就在我家教我儿子练拳吧,闲着的时候打扫下院子就行。于是和尚安心教起了武术,开始只教地主家的儿子,以后亲戚朋友家的儿子也来学,几年下来,这些孩子也都练得有模有样了,地主为了显摆一下,干脆谁来学都教,逐渐全村练武的人越来越多,关河村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至清末民初,社会动乱,人民群众为了生活,练武之人逐渐减少,其间也出过不少名师名人,至今有些故事还脍炙人口。
解放后,全村只有少数人还一直坚持练武,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由本村李树奎拳师在村里办堂子开始教拳,因政策局限普及面不广。至八十年代,电影《少林寺》在全国放映后,全国兴起武术热,关河村的许多青少年都踊跃报名参加李树奎的培训班,全村以前一直坚持练的老人也开始行动起来,一时全村习武之风达到高潮,最后全村男女老少都练,整个关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个武术村,外村言传“关河村的狗,都会四门斗”等。除本县的武术爱好者都到关河村求教外,连莒南和江苏赣榆的武术爱好者也来了不少。
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打工挣钱成为了广大村民的主要取向,村民的商品意识逐渐增强,青少年习武之人逐渐减少,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在关河村仍有不少坚持者,他们既是改革开放后的致富能手、受益者,也是中华武术的传承人,其中有四位年轻人最受全村人称赞:李运彪、李金亮、李培伟、李飞,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均是村里的致富能手和习武传武的骨干。他们事业成功后,首先在村里成立了龙松艺术团,闲暇时间组织村民演出,丰富了本村及周围各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容村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赞扬。
其中,李运彪任龙松艺术团的团长,经营建筑材料发家致富,致富不忘乡亲,把挣来的钱大部分投入到本村的文化、体育建设当中,本人一直坚持练武,精通少林拳、八极拳等,并使得一手好朴刀,不但练得好,更为人称道;李金亮养猪发家,自幼随父习武,尤其祖传的少林绝技“二指禅”,更是闻名遐迩,曾参加过“我是大明星”栏目,因此,常有全国各地武术爱好者前来切磋、学习、交流;李培伟,本村电工,热情为本村村民服务,自幼随父习练少林拳,在团内负责技术指导,擅长少林棍术,人称“棍王李”;李飞任团内武术指导,曾在少林寺学武八年,随少林寺僧团出访过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武术交流,如今在家乡授徒传艺。
目前,这四位龙松武术团的主要成员,正酝酿着更大的发展计划,准备把本村祖辈传承下来的少林武术,挖掘整理、发扬光大、传承推广下去,重振关河村昔日的辉煌。
著名武术教育家,中国武术八段。少林俗家弟子第三十世,少林王氏传人第九世,少林杨氏传人第三世。
现任北京兴华大学武术客座教授,临沂大学体育学院兼职教授,多年来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
吴景川崇文尚武,出版多部武学著作,并被中央电视台4频道“体育在线”栏目和山东电视台“中华武术”栏目先后报道,在文学、书画领域亦多次获奖,现为临沂市武术协会顾问,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