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拳》一书后记内容
文圣拳在历史的长河中,饱经沧桑,有序传承至今,体现其顽强的生命力。文圣拳是历代先师修炼经验的总结,是多种武术文化融合的结果,它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体系,独成一家,凝聚着无数前辈辛勤的汗水,几百年来倾注了历代先师及当代传人的心血和智慧,是先师们将过去沙场征战中和“武举”考试科目中所使用的大刀、大枪、硬弓等冷兵器达到了“人刀合一”、“人枪合一”、“人弓合一”之境界的产物,是“刀道”、“枪道”、“剑道“、“、弓道”、”棍道”以及骑马作战中“马道”之巅峰,堪称中华武林绝学。
武术是技能,是文化,是思想,是哲学,是精神,是财富。武术在旧时代传承中,作为武人,将技能视若珍宝,加之学得功夫之不易,不肯轻易传于人,即使本门传承中,师傅也往往不肯授之全部,得其功夫全貌者甚少,以至功夫越传越少;或者传功不传法;有的习武之人练了一辈子拳而从未见过拳谱的拳家有之,习练者得其功夫真谛者越来越少。同时,也由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使一些功夫一度达到失传的境地,文圣拳的传承也曾遇到如此的境地。该拳法传承分支众多,但传播不广。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国武术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一些古老的拳种得到挖掘和充分的保护,文圣拳这枝中华武术宝库中的奇葩也重新焕发了青春,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在本书的形成过程中,参考了相关的资料,拜访了文圣拳发源地的主要文圣拳传承人,以及有关分支传承人(如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黄垓乡井庄杜仲山先生,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宋连洪先生,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张营镇二十里铺侯高民先生,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韩亥镇五里堡村陈庆宏先生),他们忠信仁义,德高望重,谦谦君子,大师风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还拜访了众多文圣拳习练者,吸取了一些很好的建议。现与张丽光先生共同将多年来对习练文圣拳的认识和体悟整理成书提供给大家,与大家共勉。本书形成得到众多文圣拳同修和武术同行们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进一步推广文圣拳武学,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增强人民体质,健康体魄,祛病延年,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是我们的共同心愿,也是造福于民的最大德行善事。望修炼文圣拳的同修们和武术同行,本着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圆通武学,和谐共生,万法归一之思想,和“强身健体,弘扬武学”的宗旨,齐心协力,共同将这门古老神奇而精湛的拳法发扬光大,让其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文圣拳武学,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作出积极贡献。
武术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技术的结构形式可变性很强。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即使同一拳种在同一地方由同一人教授,由于练习者的个体差异、悟性不同,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的再现,其对拳法的理解和认识各有不同,习功法练方法方式方法也各有侧重,以至在传承过程中使拳法有所变化。更由于文圣拳历史久远,其传承分支众多,有的已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总的来说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一个步法。另据传历史上文圣功先师郜云龙,因其长子将文圣功步法定为五步,而其次子而定为六步,拳法架子的不同基本在步法上,后来郜云龙长子的后人将五步传给了河北杨世海,而六步就流传在河南,其本源都属于文圣拳种,俗话说:五步在河北,六步在河南。历史上民间传统武术与文圣拳同宗者颇多,拳法理论也基本相通一致,有不少同宗拳法到如今也没有命名,这将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为弘扬中华传统武术作出的贡献。
文圣拳在民间传承很广,历史及文化底蕴深厚,拳理之博大精深,内涵之丰富,已远非一部简要的武学作品所能承载,以后欢迎广大文圣拳门人继续挖掘整理。由于参考的资料有限,不可能全面概述文圣拳的方方面面,难免有疏漏之处,请文圣拳广大门人及习练者提出宝贵意见,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修及武术同行指正。该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而艰辛的过程,是一个在拳法理论和拳学思想及武学精神等方面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真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参悟天地及领悟人生的过程,能够为弘扬与发展文圣拳武学做一点贡献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天道自然,大道至简,在形成该书中,力求比较全面地探索其内在规律,以与广大文圣拳习练者共同学习和探讨,同时以通俗化的语言阐述深奥的功法理论,浅显易懂,以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大道朝天,千秋万代,忠心的希望文圣拳与道家的和谐包容的思想,给大家以人生的启迪和教益,能够沐浴每个习练者的内心,能够给我们带来沉静和安宁,令每个人和世界的明天更加和谐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