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传统武术的应用当代科技发展探索
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 冷仁山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有必要针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途径进行深入探索。本文指出和讨论了传统武术当代发展的三大路径,即大众健身化、学校教育化、竞技体育化,并以文圣拳和陈氏太极为例进行了相关探讨。
1.传统武术概述
1.1传统武术的定义
所谓传统武术指的是,竞技武术以外的,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的武术拳种[1]。传统武术主要通过家传和师传这两种方式进行传承,是一种久经历史考验而积累起来的民族财富,是我国重要的且相当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甚至被某些学者认为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与此同时,它还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之一,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2传统武术的特点
传统武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技击动作为主要习练内容,藉以强化个体实战过程中的攻击和防御能力。
第二,以套路、散手以及功法练习等作为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通过家传和师传这两种主要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
第四,不仅涉及套路演练,而且涉及拆招单练和攻防对练,同时还涉及实战应用,并形成了多种特色鲜明且体系严谨的拳种。
第五,传统武术源自于民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我国先人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视角。同时它又和中国哲学、医学以及兵学等均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
2.传统武术当代发展现状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模式的转型等。在文化模式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随着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社会转型给传统武术带来的冲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社会正慢慢地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导致传统武术的立足根本出现了质的转变,一些关键特征正在淡化甚至消失,使得传统武术面临着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即旧的社会结构基础正在逐渐瓦解,同时新的社会结构基础尚未健全。
第二,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较大转变,价值观念和人格模式较以往都有显著的区别。生存状态的转变将会给人们关于传统武术的认识和了解带来影响。目前,人们更加热衷于“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传统武术属于一种带有自在经验主义特点的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强调经验模仿,强调“口传、身传、心授、心悟”[3]。在目前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正由于其经验主义特点而逐渐为人们所冷落,无法获得青少年的关注和喜爱。受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如此一来,造成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难以为继。
第三,中国社会正逐步迈入工业社会,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开始具备工业文明的相关特质。竞技武术在体制上具有巨大优势,长期主导着中国武术的前进方向,严重挤占了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武术界一些目光长远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和致力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出“向传统武术回归”的口号,并强调现阶段中国武术发展应关注对传统武术的回归,深入发掘传统武术的核心内涵,先有效地继承下来,再图谋后续的深化发展。
3.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途径
3.1大众健身化
在大众健身化的发展途径中,应重视和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组建传统武术健身研究学术团队。国家相关体育部门应投入相关资源组建这样一支团队,其团队成员以传统武术家、运动医学研究专家、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专家等相关人士为主。其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传统武术进行分门别类,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健身套路以及功法体系,满足目标人群的不同健身需求。
第二,借助行政力量及社会力量逐渐普及传统武术健身套路以及功法。首先,国家体育相关部门可以直接举办或者间接支持各种传统武术健身套路以及功法的培训班,从而培养一大批骨干成员。其次,可通过社会上的诸多相关机构(如健身馆等)对传统武术健身套路以及功法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第三,寻求国家教育相关部门的帮助,让传统武术走入和融进大中小学校,使其发展成为终身体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2学校教育化
在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中,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应对师徒传承这种模式进行转变,让传统武术走进现代校园,改变传统武术后继无人问题,从而为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储备。
在学校教育化的发展途径中,应重视和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创编传统武术教材。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由相关教育部门选出和确定一些容易推广的传统武术项目,然后要求相关资深传统武术家和相关体育专业的教授联合起来,共同创编一套较为完整的可用于体育教学的传统武术教材。在创编传统武术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的编写,同时还应做好武德教材的编写。将传统武术教材应用到专业课程中去,如开设“传统武术继承班”[4],从而让传统武术通过校园途径得以继承和发展。
第二,和学生就业有机衔接起来。通过“传统武术传承班”的开设,能够让学生接触和学习某些传统武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增设该类教育课程的同时,应该制定配套的奖惩制度,从而将传统武术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很好地处理“传统武术传承班”学生的未来就业问题。
第三,加强传统武术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教育打破国界,面向世界已经大势所趋。在传统武术教育国际化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借助相关驻外文化交流中心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在国内外传播传统武术,与此同时,还应构建国际化平台,如国外办校,并将之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基地。
3.3竞技体育化
在竞技体育化的发展途径中,应重视和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针对传统武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挖掘整理工作,统计到流传各地且符合传统定义的拳种共计129个。然而中国传统武术具体有多少流派,时至今日仍有很大争议。所以,有必要在之前挖掘整理的基础之上,再次针对某些知名度较大的拳种予以更进一步的挖掘,如太极拳、文圣拳、形意拳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武术予以有机整合与系统分析,从而为传统武术竞技体育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制订传统武术技击比赛规则。在竞赛办法方面,可参考竞技散打的擂台形式以及打点得分等相关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应防止传统武术技击比赛演变成竞技散打比赛,所以,应制订完善的比赛规则,突出对技术运用方面的限制。如在比赛规则中明确规定:参赛者只允许使用筛选出来的技术,否则判罚甚至直接取消比赛资格。如此一来,可有效发挥相关规则所具有的“指挥棒”作用。这样能够凸显不同门派的特色,增加观赏性的同时,还能够推动门派技击技法得以更好地传承。
第三,推进传统武术技击比赛产业化。以“康龙武林大会”为代表的诸多赛事已经为传统武术技击比赛产业化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在推动传统技击比赛产业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诸多此类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从而铺筑一条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产业化道路,进而为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案例分析——以文圣拳和陈氏太极拳为例
4.1文圣拳
4.1.1基本内容
文圣拳以古代阴阳无形变化的原理为拳艺指南,有文功和武功两部分组成,文功即静功,武功即动功。拳架有三十二式头趟母架、三十六式活步头趟架,十二路基本单趟功法,二趟串,一百零八式二趟架。器械套路主要有文圣战剑、文圣战刀、六合大枪、跃步奇枪、九路梅花大刀等。
4.1.2创新发展思路
图1文圣拳创新性传承保护发展方案图
4.1.2.1创新完善技术理论体系
文圣拳的主要传承人,要在理论体系上把文圣拳与儒道思想结合在一起,从拳学思想上充分体现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在技术上,每一招每一式都体现出儒道思想。笔者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导致文圣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危机的重要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下去,就要积极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文圣拳若能通过市场经济运作,使传承人能够靠本身的技艺得到一定的收益,这样将非常有利于濒危拳种的传承。太极拳、螳螂拳等传承发展比较好的拳种就很好的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发适合现时代的技术体系,既不摒弃传统又充实内容,为其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1.2.2举行国际文圣拳大会,提高知名度
当地政府可以定期举办文圣拳比赛,邀请国外的爱好者来参加比赛,交流经验。一方面,促进了文圣拳的传播与发展;以国外促国内,增强国内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习练。另一方面,以此能够促进招商引资,推进当地的旅游业,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交流等,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并且使更多的外国人更深入的认识了闻名世界的“儒”、“道”思想。换言之,当地政府可以组织团体到国外进行表演演出,让外国人从整体来认识文圣拳。
4.1.2.3要以民间活动的方式促进文圣拳的发展
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人们对丰富多彩的健身、修身、娱乐项目兴趣盎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把文圣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娱乐项目,会使参与者的身体更加健壮、心情更加豁然通达,使人们的生活因此而生机勃发,从而迈出轻盈的步伐,走向健康的未来。由此可见,文圣拳在丰富济宁民间生活方面,具有其它体育项目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1.2.4引入学校教育
选拔聘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民间拳师到高校任教,特别是体育院系的民族体育专业,适时开设传统拳种的选修课或必修课。当地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引导主要传承人创编适合中小学生的健身套路,在中小学开展文圣拳的教学。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招生,适当比例地招收此类学生,以为传统武术的继续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改善和提高文圣拳传承者的思想觉悟、文化程度和业务素质,为新形式下文圣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扎实的人力基础和社会保障。
4.2陈氏太极拳
4.2.1基本内容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包括桩功、震胯功、手型、步法、开肩、活腰,拉筋,单式训练,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及开合功,缠丝功,辅助器械太极尺、太极大杆、太极球等等。
其中基本桩功包括高架板凳桩、低架板凳桩和无极桩。常练的单式有左右单手云手、定步云手、前绷上捋、前绷下捋、挽花手等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横开步等等。
4.2.2创新发展思路
4.2.2.1进一步强化陈氏太极拳的组织机构建设
一是规划建设成规模的太极拳文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科研机构,面向国内、国际培养太极拳文化研究师资队伍、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太极拳文化理论研究、太极拳医学研究和养生疗养等专业人才,以满足陈氏太极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人才需求。二是支持兴办中小学专业太极拳武校,动员陈氏太极拳名师返乡开办武校,发挥名师效应,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太极拳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各具特色和亮点的太极拳武校集群,培养陈氏太极拳竞技人才。三是落实陈氏太极拳文化对外推广的组织机构,建立高水平的太极拳管理团队,出台相关制度、标准与办法,实施对陈氏太极拳科学管理;四是搞好陈氏太极拳协会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程序规范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进而推动陈氏太极拳文化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4.2.2.2切实落实好陈氏太极拳的发展规划
陈氏太极拳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厚重,已经受到国内外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各级政府领导要真正重视陈氏太极拳的普及发展,将发展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按照发展规划要求,分步实施,做大做强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提升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建立、健全对陈氏太极拳普及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促进陈氏太极拳在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和工厂的全面普及发展。尤其是全县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重视陈氏太极拳在全县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建设,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保证教学质量,将陈氏太极拳在中小学的普及推广抓出长久成效。同时,政府也要对工厂太极拳活动纳入考核指标,督促其建立太极拳活动的相应组织,促进工厂陈氏太极拳活动的开展。
4.2.2.3强力推进陈家沟有关陈氏太极拳历史景点建设
在科学保护陈家沟现有历史遗存、合理恢复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聘请有关古建筑专家规划建设好陈家沟东沟、陈王廷名人故居等有关景点,充分展示太极拳发源地“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历程。吸引中外游客到陈家沟观光游览,提升景区人气,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4.2.2.4重视陈氏太极拳产业链条的构建和发展
围绕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优势,强化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强化太极拳新兴产业与太极拳新兴产品发展,打造陈家沟中华太极拳国际旅游养生品牌和世界知名的陈氏太极拳文化产业基地,使陈家沟太极圣地成为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的教育基地。
4.2.2.5进一步加强陈氏太极拳的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强大作用,密切联系、深化合作内容,借助国家级媒体的力量进一步增强陈氏太极拳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陈氏太极拳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在各大机场、车站常年设立陈氏太极拳接待和联络站点,方便、吸引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来温县陈家沟寻根拜祖、切磋拳艺、加深友谊。
4.2.2.6加强门派间的相互团结,形成合力,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把陈氏太极拳向国外推广
各太极拳门派均源自陈氏太极拳,各门派间要牢固树立“天下太极是一家”的思想,相互取长补短,团结友好共同发展太极拳事业,步调一致向国外推广太极拳文化。有关陈氏太极拳文化对外推广的组织机构,一要积极主动与国家汉办联系,借助孔子学院,有组织地向外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太极拳教练员,加大向国外传播、推广陈氏太极拳的力度。二要利用河南省、焦作市武术“节会”资源,与外国体育、武术机构及太极拳爱好者、习练者联系,发挥推广太极拳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多渠道向国外推广陈氏太极拳。三要发挥好国内外陈氏太极拳拳师和协会的作用,有步骤地在世界各地增设陈氏太极拳分会和联络站点,使陈氏太极拳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国外推广,带动国外太极拳爱好者来温县陈家沟参观学艺、投资兴业,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5.结束语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传统武术的当代继承和发展不容乐观,所以,应当制定和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改变这种现状,如大众健身化、学校教育化、竞技体育化等路径的积极实施,让传统武术在继承的基础上能够不断创新,适应当前社会环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利燕.Cctv5武林大会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0,12:184.
[2]于大波.《武林大会》栏目现状及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影响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3]张照金.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分析——以第5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4:91-97.
[4]金涛,韩政.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之路[J].中华武术(研究),2012,12:39-42+65.
[5]周汉毅,邱海洪.央视“武林大会”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作用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04:6-8+51.
[6]张云龙,方婷.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推广之途径——以9届精武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9,02:61-64.
[7]李龙.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出场[J].中国体育科技,2010,02:140-144.
(此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办的《中国科技纵横》杂志2014年07期刊登发表)
冷仁山先生简介
冷仁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1月出生,山东省嘉祥县黄垓乡北黄村人,山东交通学院毕业,助理工程师,济宁市嘉祥县武术协会副秘书长,中华文圣拳研究理事会理事,国家一级教练,中国武术六段,国际一级武术师,国际武术文化传播大使。自幼喜爱武术,武术世家,受家传武术之熏陶,少随祖父冷保坤先生及其父武术大师冷振连先生习练文圣拳和太极拳,后经文圣拳一代宗师杜仲山先生指导和传授,勤学苦练,深得拳法和器械功法之拳理真髓。从事武术工作20余年,致力于传播武术文化,在文圣拳发展和弘扬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多次参加国家和地区武术赛事取得优异成绩。2014年被嘉祥县教体局、嘉祥县武术协会授予先进个人,被中华文圣拳研究理事会授予“2013年中华文圣拳发展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