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传承谱系
名师简介
武术门派
圣拳文化
医场园地
圣地文苑
玄学奥秘
在线视频
活动掠影
传播发展
校园推介
总会团队
群英荟萃
会员之家
招生简章
赛事管理
专题栏目
网站首页
>>
圣地文苑
>>
查看详情
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在世界思想文明史上的地位——卢飞宏
2019-07-12 11:23: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百家争鸣
(摘自《让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引领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第五章)(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与中华文明)
内容提要: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大同社会”“大同世界”“大同宗教”“大同文化”“大同文明”的重要思想和文化。三教合一、“五教”万教相通相融的思想为世界宗教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构建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对于促进中华文明的进步和世界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是构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的三大理论基础之一。(一)《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公元2016年4月4日)《
文圣拳
武学三部曲》著作之三《大道之行》(103—164页);(二)《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宣言》(公元2016年4月10日)《
文圣拳
武学三部曲》著作之三《大道之行》(98—102页);(三)《让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引领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们!
(该篇全文十二万余字)【卢飞宏】
五、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在世界思想文明史上的地位
(悬空寺)
西方文明文化基因源自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等文化巨匠,中华文明的基因则来自于同时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以老子、孔子、墨子等为代表的哲学体系,主要成果在“四书五经”等经典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也是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中国古代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易经》与《道德经》博大深奥、弥纶天地之道,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早的两部伟大哲学经典,“以其人格之伟大,思想之精深,遂乃皋牢百代,独步千古,两千年来,百家群籍,浩如烟海,沿流溯源,几乎无不以此二书为其本根,学者有志于中国哲学,固舍此莫由也”。西方文明习惯称“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其三大源头有古希腊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古罗马文明。西方文明在发展中融合了希腊人的文学和艺术,哲学和数学,犹太人的狂热的信念和“信仰”,从应用工业的科学中,学到了力量和力量的意识,以及以经验主义为根据的方法。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文明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西方文明处于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时期,光辉灿烂,文昌武盛,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世纪西方航海地理大发现之前,西方文明处于贫穷落后的中世纪时代,处于世界的落后地位。公元15世纪之后,西方文明在爆发航海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和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文明复兴崛起,处于世界的主宰地位,直至今日任然保持着对世界的领先地位。
人类文明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和互补性,中西方文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伦理型与法理型、内向型与外向型、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等。承认文明的差异性既有利于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中华文明既要继承东方的智慧,也要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长处,促进交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生共荣,并行发展。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有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来自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本身的巨大差异性。西方的文化宗教、科学、哲学三分,但是中国的文化,宗教、科学、哲学三位一体。研究中国的宗教,必须从宗教、科学、哲学三个方面来进行完整的考察。人与宇宙自然是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中国宗教认为人本身具有无穷无尽的妙德潜能,是对宇宙万物的基本体验。如果没有这种体验,用西方的文化来观察,就是用西方的概念来给中国古老智慧定义,这样就不可能发现中国宗教里面具有的科学哲学的特性奥妙。用中国的智慧来认识宇宙万物,能够同时净化人们人本身,不断提升人们本身的境界,这是西方文化难能做到的。中国的佛法基本上传授的是智慧和探寻智慧的方法,人类获得这种根本的智慧,然后再去了解宇宙万物,能够让人们了解人的本质,了解意识的本质,能够了解人们深层意识转化潜意识成智的方法。中国智慧可以很好地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关系问题。在东西方文化激荡交融的时代,用中国智慧可以有效化解西方哲学、宗教、科学等终极问题,能够引导、促进现代人类文明产生“质”的变化,够很好的运用超级的智慧方法来认识人生、社会、万物、宇宙,开启人类本有的智慧之光。用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可以有效的解决西方文化宗教、科学、哲学整体关系问题;只有用中华文明和智慧才能彻底解决人类终极问题的所有认识。
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文明既根据一些共同的客观因素来界定,如语言、历史、宗教、习俗、体制,也根据人们主观的自我认同来界定。文化是文明的内在价值,文明是文化的外在形式,文化的内在价值通过文明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明的外在形式借助文化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文明或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中华文明充满着辩证思想光辉和普天同庆价值观,以及兼容并蓄、博大精深且又有自身的独特性。纵观一个文明的历史,往往与军事没有根本的关系,关键是其文化传统。一个大国的崛起,重要的在于理性和智慧的文化规则,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之灵魂、精神和根本。每个文明肌体里都有一个整体性的内核,其关键是文化基因在起作用。现代文明的内在是文化基因,一个文明的崛起其文化基因起到重要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封建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受历朝封建专制的禁锢,“文字狱”洗炼、历代权威对其的注释和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的夹击下,对文化基因影响巨大,使中华文明进步迟缓,从而也使中华文明带有明显的遗传缺陷性。中华文明已经变得保守和僵化,也导致其基因中探索精神和抽象精神的缺位,特别是由于一些封建糟粕残留,仍然禁锢着国民的思想、文化、精神、心灵及宗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从而使中华文明与人类现代文明互补、融合与冲突中不可避免的表现出差异性和不适应性。中国的“四大发明”促进了历史的发展轨迹,传入欧洲,给欧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四大发明给他们带来了曙光,于是才有文艺复兴的出现。文艺复兴是欧洲结束中世纪的重要里程碑。它对后世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科学,地理,艺术,思想,工业,自然等都是这个时期最活跃的,为后来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西方文明在近代取得了的巨大成就,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而中国在文明方面的优势却在逐渐消失殆尽。由于地域、政治、经济等因素以及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封闭倾向,主导了闭关自守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错过了西方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与工业革命。曾经是世界先进国家的中国落伍了,很快落后于快速发展的西方科技文明,从一种强势文化转变为弱势文化。最终,被近代西方文明的坚船铁炮,轰开了被动交流的大门,以至出现了1840年之后长达百年之久的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屈辱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上曾无数次被外族侵略,甚至达到几度要灭种灭族的境地,对中华文明造成了毁灭性的践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次遭受空前的浩劫或灭失,民族精神遭受残酷摧残和非人的折磨,承载中华文明文脉重要载体的文物古迹更是遭受空前的破坏、丢失而损失殆尽。作为华夏民族的每一分子,都要深刻反思其造成民族深重灾难的原因,从而使中华民族不能再重蹈灾难命运的覆辙,让中华民族真正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发展之路。要以历史教训,时刻惊醒世人,勿忘国耻,励精图治,知耻后勇,奋发有为。中华文明具有自新和反省的能力,中华民族有勇气和智慧走出历史“文明”的窠臼,不断改进和摈弃影响文明发展的一切不利因素,实现中华文明的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向埃及学习,罗马向希腊学习,阿拉伯向罗马帝国学习,中世纪的欧洲向阿拉伯学习,而文艺复兴的欧洲又向拜占庭帝国学习,诚实的学习借鉴和融合精神可以使落后国家超过作为先进的国家。文明具有独立性、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惯性,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汉•扬雄《问道》),中华民族要完成人类文明历史性的跨越,必须正视认识与世界文明特别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差距,敢于自新、创新、超越、学习、吸收与融合。中国人看待自身及社会的发展问题,主体源于历史当中各种具体事件叙述而来的经验借鉴,以人际结构为基础,是局部的、平面的,忽略事件背后所揭示的具有穿透力和纵深感的伦理省思。多数中国人只关心社会所处的发展局面,而并不关心发展的主体方向是否可靠。这样的文明必然不会产生由内而外的革新契机和动力。现代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涌入为中华文明的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外部刺激因素。文明演进的历程是不断实现民族文化融合、不断吸收异民族文化先进因素的历程。无数历史证明,文明的演变与进步往往伴随着社会深刻变革或以暴力方式实现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和要忍受剧烈的“阵痛”,而中华智慧“天人合一”“三教合一”“和而不同”与“和合”等思想和理念,为解决人类世界文明和平进步与发展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在其思想指导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国与国等关系的实践,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三教合一“和合”思想和文化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和平对话”的发展模式,这些理念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与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人类文明的演进给人以许多有益的启示,历史的反思是人类汲取智慧的重要源泉。中华文明要引导人类走向“大同世界”,必须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推动民主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走中西方文明融合汇通之路,在与西方文明的思想融合中寻找出路,从而孕育出一种比目前中西方文明更为先进的新文明。中国的文化绿洲是在春秋,随着独尊儒术,源头活水早已枯干。我们要在充分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现代的先进文化,来重新塑造我们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结构。不学习西方的现代文明,就不能够培养一个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如果再因循历史惯性发展,就将会被世界主流文明所淘汰。如果不能构建现代文明社会共同普世价值体系,中国就不可能或很难走出治乱兴衰轮回的“历史周期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文化致使这种思想意识深入中国社会的层层面面,可以说两千多年来影响中华文明进步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封建专制体制和与其相适应的专制文化。历史证明一切专制主义制度完全没有积极和进步作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切罪恶的政治根源。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缺陷、特点以及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隐形“杀手”,在中华民族坎坷前行的道路上,它始终是个久治不愈的顽症。我们需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巨大勇气和决心,要提倡中国人批判性精神和思维,克服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束缚和思维定势,形成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从而为真正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诗经·大雅·文王》:文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易传》“刚健日新”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展观、碰撞与交流,要尊重其多样性、差异性,只有“和而不同”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不断探索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理论和思想,重新焕发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活力,为新世纪新文明体系的建设而努力,让平等、公平、公正、自由、民主、法制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灿烂的绽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最伟大的力量。1945年7月4日,毛泽东在延安与黄炎培有一次关于“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谈话中,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人心向背决定着一个政权的兴衰存亡,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几千年前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政治的伟大跨越,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坚决除掉“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同时坚持人民的监督主体地位,人民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必然要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牢记毛泽东倡导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让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成为党和政府永恒的追求。公平、正义是一个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伦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道德品质和要求,是公平、公正、正义、平等等概念和理念的集合体。从本质上讲,公平、正义是人们的一种生存理念,是作为调节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评价标准,属于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是利益关系的衡量尺码。代表人民执政的执政党以及公务人员,要将权力运行置于人民群众的切实监督之下,追求社会的平等、公平、公正与正义,让“爱”和“善”的力量得到彰显,坚决遏制贪污腐败泛滥和社会丑恶现象的蔓延。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充分反映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利益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儒释道墨集大成,精华汲取破旧宗;佛心道骨儒为表,墨兵名法大道行;纵览古今兴废事,循环周率五千同;三教合一弘天下,开启纪元指新程。”(卢飞宏《大道行》)
“紫气东来旭日升,三教一体九州同,佛道双修见心性,天人合德圣道成,普度众生功德盛,崇文尚武堪称雄,世间气运有定数,今古兴亡一贯通”(卢飞宏《三教合一》)。我们这个民族已经遗失和丢失了太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尊重和珍惜民族传统文化,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生命力;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是根本和基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那么这个民族将会逐渐斩断其传统文化的“根”。文化的贫瘠让人触目惊心,文化沙漠也许覆盖了一切,而灵魂的沙漠,更会是寸草不生。要将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成为民族每个人的崇高信仰,从而更好的促进和延续国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基因,要重新认识、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明文化成果的同时,坚持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中国化,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新的营养,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中保护好、传承好和发展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最重要是精神、意识、思想和文化,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强大主要是思想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前提,需要各种不同文化的不断融合和交流,不断接受新事物且认可不同文化的价值。只有如此,世界才能进步,文明才能发展。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是世界不同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文明存在一定差异性,但要尊重各种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秉持包容的精神,平等对待不同文明,增强交流互鉴,实现文明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人类文明有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在交流借鉴中,才能融合发展。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思想的转变是最大的转变。一个民族、国家文明形态的任何改变,无论大小,都是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的。要有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哲学思想定力,从根本上实现思想、心灵、精神和文化的解放,培养公德意识,挽救社会世道人心,促进思想文化的转化、创新、超越与发展,从而形成与现代文明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彻底改变一切阻碍文明进步的制度、思想和观念。要摈弃和推倒一切无知与狭隘的思想藩篱,积极向先进的文明学习、借鉴和融合,缩小文明差距,增强互补性,不断提中华文明的高度和维度,为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而努力。坚持中国多元化文化发展,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多元文化逐渐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政府综合国力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多元文化融合显示社会本身的进步,体现了各种族融合的成功。“多元融合汇中华,儒墨道释寓一家,三教合一为邦本,大同世界和天下,修齐治平皆依法,自由平等民主化,汇聚百家行大道,人间盛开文明花”(卢飞宏《大同世界》)。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强调共同发展,包容和谐,各种文化主体应在承认人类文化价值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人类普遍认同的全球共同价值理念。当今中国迫切需要人们不断更新观念,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问题,要从中华“大道文明”和三教合一及墨家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以新的思想和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支持。
中华文明是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文明丛体。在河洛文化周围出现了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等,通过交流、吸纳、融合,给河洛文化注入了活力,在历史的舞台上显得更加活跃。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学派也如雨后春笋在河洛地区一齐涌向社会,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河洛文化为黄河文明充实了内容,输入了新鲜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亚洲的东方。“多元一体”奠定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远因和源头。中华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经过两千多年长期的封建社会洗礼,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逐渐被变异,从而也使中华文明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人类文明发展是动态的、变化的,要从一切人类文明中汲取进步的力量,克服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惯性,以促进人类历史新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创造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历史为中华文明给予了重要的转折机遇,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已经到了最关键时刻,时代正在呼唤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复兴运动,期待中华文明现代“百家争鸣”思想的出现。中华文明要恢复活力,必须在站在人类文明、全球视野、现代意识的高度,重新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普世价值体系,摈弃一切阻碍和不适合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将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观融入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之中,从而能够实现中华文明的跨越式发展与进步。一个没有信仰或缺乏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一个民族、国家不能没有灵魂和信仰,但如果其精神和信仰无法自由和独立,社会也将会毫无质疑的进入危机当中。没有灵魂的躯体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信仰的国人只会是典型的饮食男女,人们只能围着欲望、酒色财气虚度一生。在当今全民缺乏信仰的时代,人们被淹没在信息和无聊琐事的汪洋大海之中,甘愿享受充斥着感官刺激和欲望的庸俗文化。无边的娱乐、庸俗文化的刺激,让人们获得感官上的享受,并让人们沉迷之中,丧失意志,失去灵魂。在一定意义上说,世上的一切如果没有灵魂,就没有“生命”。信仰可以让国人善良、正义和奋起,有了信仰,我们才可能因为对“天地”“自然”“神”“佛”的敬畏而生出爱心,才能在面对邪恶时拥有捍卫正义的力量。中国人要在多元文化、宗教和泛神信仰的基础上,建立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敬仰,牢固树立“大道文明”信仰,以“大道文明”和三教合一的“和合”为基础思想理论指导,共同维护和实现世界现代文明核心价值观,使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源头活水,从而恢复、保持和激发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文明是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文化和观念体系。古代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完全中断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纵观中华五千年文化,有诸子百家争鸣,以及之后的历代古圣先贤思想,最后凝聚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三教合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一种“和合”的哲学和思想,体现了人类共同普世价值观念,也是世界思想文明的杰出代表。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并非仅限于儒、释、道三教的合一,同时,融道、儒、墨、法、名、杂、农、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合一,东西方文明合一,以及“五教合一”,或“万教合一”,“世界合一”,“天下合一”,“万物合一”,“宇宙合一”,这是世界上各种先进、积极、进步的学说、文化与文明的合一。三教合一的本质是“和合”,只有中华文明博大包容的文化才能产生出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世界上任何一种思想和文化都存在一定的包容性和排他性,包容性和排他性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包容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大趋势,排他性寓于包容性之中。具有高强度排他性或一味的排他性,这样思想和文化一定会使之走向僵化或衰退。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不断吸收来文化营养,使自身更具有生命力。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使之在发展中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并因此具备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其结果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但并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丧失特有的本色。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甚至使一些独立性很强的文化,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这样吸纳百川的结果。对外来文化拒绝或排他是民族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
华夏之贵族,自汉而亡。华夏之兴,道、儒、释、墨、法之融和。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超出了任何意识形态、思想和宗教文化范畴,是一种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文化,它将是中华文明崛起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融汇性,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进程中,也曾数度被外来异族所占领,但中华文明从未被摧毁,而是在不断地持续发展,表现出了无比顽强的韧性与强大的生命力,保持着中华文化的持久性、完整性以及应时性,而且能够将之交融于中华文化之中,并使中华文化得以充实与发展。三教合一文化形态是动态的、变化的,其最大的特点是适应性,其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以不断调整自身以与现实社会发展相适应,但无论其以儒、释、道三教任何一家思想为主导,但并不排斥其它两家或多家的思想,而是采取互相借鉴、吸收、兼容、开放和融合的态度,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和成天下。同时具有自我修正、更新、完善和制衡的功能,从而始终能够保持思想和文化的进步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能够促使儒、释、道三教在制衡中追求和谐,促进三教在发展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之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稳定的发展状态,从而也避免了任何一教走向极端或堕落,这对于增强三教的自新能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与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教合一文化具有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以及普世价值观,体现了包容、和平和仁爱思想,代表了中国人高尚的人格和情怀,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对历史的深度思考与反思,这也正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包含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正的文化魅力如日月同辉,真正的人格光辉永不黯灭,真正的思想真理永恒流传。三教合一具有重要的“导民向善”、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其思想精髓已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这对于重建中国人新的文化和道德信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中国文化日后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三教合一文化可以有效地摆脱儒、释、道三教对人们心灵和思想的束缚,具有普遍性、多元性、多样性、包容性、和谐性、统一性和开拓性等,这对于促进民族思想和文化启蒙和开启民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促进现实社会文化的繁荣和文明进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教合一的“出世观”、“入世观”和“自然观”,理想地解决了中国人的生存观、道德观、人灵魂的寄托和信仰领域问题,它必将成为广大民众信仰体系的重要内容,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战胜任何困难和邪恶,历久弥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繁荣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思想源泉。三教合一是一种超然的思想和文化,其不竭的思想源泉来自于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它能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其内容,它不会仅局限于三教合一,也不会局限于任何一种思想和文化,而是万教合一,天下合一,宇宙合一。人类知识、理性往往只限于眼前和局部,缺乏整体长远的看待世界的能力。人类一切思想家的思想,都是将人们的思想禁锢在其思想家思想的范围之内,这是由人类的认知能力局限和高度所决定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执著于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都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真理的教条化更是一种僵化。任何一种制度和思想在不适应历史发展的时候,就要在发展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发展变化中求生存。不变的事物,就会僵化、固步自封,从而使事物发展走向衰落和灭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世界上只有“变”,才是事物发展永恒的主题。
两千多年前的诸子百家,思想浩瀚,文化璀璨。在先秦时期,儒学作为一种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学说,缺乏哲学的内涵,疏于思维和论证的方法,其在战国分立时代的百家争鸣中没有占居主导地位。汉初统治者以推崇黄老之说为主,汉武帝定儒教于一尊后,出现了两汉经学。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影响深远,而墨子思想和文化在之后却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及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百般禁杀,墨家思想逐渐失去了其存身的现实基础,从而使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消失。但它从来没有灭绝,特别是清代以来,墨家学说依然如地火不息,引燃着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智慧之火,“非攻”“兼爱”之强大的理论思想魅力和价值至今仍然征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者。“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和思想,确立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由于文化的钳制也使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和社会文明发展方面也逐步丧失其创新力、想象力和发明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它限制和阻碍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虽然距今已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墨家思想所倡导的“兼爱”理念以及其他如非攻、尚贤等主张,在今天依然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百家皆白墨不同,兼爱非攻利众生;儒墨道释兼天下,成败都在大义中;自强不息摩顶踵,厚德载物贤圣成;舍生取义行大道,海纳百川千古名”(卢飞宏读墨子有感之三》)。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正需要发扬墨家“兼爱”思想和精神,而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则需要借鉴“尚贤”的现实意义等等。墨家思想历经了千年洗礼,其中的理论精华依然可为今人所用,令人不由得惊叹它的旺盛生命力。中华文明的发展还是要在中华传统思想和文化中挖掘其优秀与进步的部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文化和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德尚义精神的优秀传统。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世界上最为灿烂的文明文化,至今在世界文明中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固有信仰和文化担当,中国人要勇于担当起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任。我们需要正视自身差距与不足,敢于推陈出新,开拓进取,变革图强,坚决破除一切陈旧观念、思维定势和思想文化的藩篱,坚定地树立新思想和新理念;我们有勇气、有能力、有信心在古老东方文明的基础上,并吸收其它异质文明的精华,促使现代文明中“普世价值”与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为新世纪发展创造更加伟大的文明而努力。坚决摈弃或弱化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和文化的价值取向,充分认识历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危害性和局限性,激发先秦文化和诸子百家思想之恒久的生命力,取百家之善,合百家之言,通百家之术,融汇古今中外一切文明和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精华,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实现中华民族思想和精神的解放,从而形成世界文明史上最具生命力、伟大的新文明形态,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儒、释、道三教的神圣教育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公认的最为灿烂的文明之一。儒释道三教合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重要来源。这三种不同思潮长期融合建立了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也形成了中国大一统的格局和多样的文化习俗。儒释道三教合一发展是三种不同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在现实中、历史中漫长的相互融合、妥协、增益之路。这让中国封建社会拥有了完善的理论基础、行政架构以及社会伦理。让整个古代中国社会趋于稳定,也保证了大一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这种成熟政治文化架构长期引导着中国的发展,保证了高层和基层运行始终有迹可循,连外部侵入者也多受影响。而且波及整个东亚,也是中华文化圈形成的根基。华夏子民千百年间便在儒释道及其融合的三教合一主要思想的影响之下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惊人的灿烂文明。
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儒、释、道三教的分合贯穿于近两千多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三教合一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非常独特和重要的地位。儒、佛、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而形成三教合一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今天,需要对儒释道文化作出符合当代生活的诠释与加以实践。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人类文明的前途,都将与儒、佛、道传统文化融合密切相关。丰富多样的儒、释、道文化大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解放,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的影响。和谐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和谐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修身、道家养性、佛家修心,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士大夫处世哲学的基础,也对中国古典文化以及当今中国人的习俗传统等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三家既相互竞争,彼此吸收融合,不断发展进步;其中以儒家为主而释、道两家为辅,但其又没法完全界定三家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这三家为典型代表的。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真正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任何一教之说都只能是独家之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它都不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只有三教合一才具备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三教合一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多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适应巩固中央集权专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思潮,其宗旨在于和谐三教关系从而和谐整个社会秩序,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政策基础。纵观从三教到三教合一观念的变化,大一统社会政治体制的不断加强,皇权重儒而抑佛、道,或崇佛而压儒、道,以及后来的融合、互相承认对方,吸取对方优势以为己用。特别是佛教进入中国吸取了大量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对上层阶级和底层人民都有吸引力的信仰体系。历史上长期的封建统治,皇权需要一致的含有宗教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于是三教合一的呼声也越加强烈。鉴于自春秋至秦汉思想趋向一致所形成的传统,三教在长期并存的过程中,内质上通过交流,彼此的认同越来越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教的真正合一就有了更充足的条件。唐宋以来中国宗教伦理发展的整个趋势,最后汇归于明代的三教合一。大量儒、释思想被融入道教,已成为入明以后道教的一大特色,这种现象也在当时上层建筑中各个领域内泛现。中国民众在宗教信仰上一向是兼容并收的,儒、释、道诸家的内容都早已司空见惯,把这些最熟悉的文化调和起来,推陈出新,达成了促成三教合一的重要社会条件。历史上有不少理学家和思想家重视对佛、道的吸收,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明清两代诸多学者、大儒,一面传授儒、道,一面研究佛学,此风气直至清末。中国的统治者和御用文士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习惯于“借儒者之言,以文佛老之说”,他们强调“三教虽殊,同归于善”,目的是有利于维护社会道德和统治的稳定,这就使三教的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历史上三教合一作为一种思想和文化,广泛地被民间宗教所接纳,并使之成为众多民间宗教信仰的思想文化源泉,其作为中国宗教信仰的形式存续了近千年的历史,特别在明清时期其思想文化达到鼎盛,其影响力甚至超过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发展。民间宗教文化集儒、释、道三教之长,其在思想和文化发展及修持成就等方面,曾几度超过儒、释、道三教的发展,特别是在元、明、清三代达到高峰,它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圣洁端座莲花台,清静无为远尘埃;悟道天地成仙佛,大同净土福音来;大道文明深似海,三教合一领世界;度化众生发宏愿,从此天下圣门开”(卢飞宏《莲花台》)。民间宗教具有淳朴的力量,深厚的民间宗教信仰,是中华民族开悟智慧的重要源泉。
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土,与儒家和道家融合成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就是中国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禅又进一步开展于中国本土思想,从传统角度看,现在文化断层非常严重,儒释道三家的谦卑、尊重、含蓄、儒雅、气节、大智、大慈悲、大无畏的活水源头,深藏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之中。禅文化在中、日、韩三国文化具有重要影响,是向西方传播东方宗教的重要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社会中自古以来形成的神灵崇拜多元化之传统以及各阶层之情理思维模式等都有助于儒、释、道三教相互补充、同处共存。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养分,植根于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魂魄。中国的人文精神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精神,大江东去,风起云涌,惊涛拍岸,水落石出,处处彰显的都是儒、释、道的风骨,是中国人立身天地、宇宙之间,“万物与我为一”自由精神的重要体现。三教合一思想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文化特征,已融入华夏民族文化文明和思维之中,广泛地渗透于大众生活之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的传统文化,其思想合于“道”的境界。继承、研究、融合和发展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教合一将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佛家转世融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特殊的人文环境背景下而产生的独特的文化思想,承担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社会职能。儒、释、道三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科学和宗教是相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它们都在揭示一个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真相”,科学发展至极致必定会走向宗教。世上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里,随着科学的发展,宇宙的真相必将全面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将进一步提升人类文明的维度和高度。
要依据时代特征,引导一切向善,从而让三教合一文化迸发出新的能量与精神,而一味追忆旧日传统之风而欲图复之,则不利于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三教合一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要将三教合一文化置于中国社会历史上儒、释、道三教主流文化的高度,如建设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一样而传承和弘扬,使三教合一文化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和发展的主流思想文化,得到社会和世人的充分重视和认识。文化多元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以宽广博大的胸襟,海纳百川、包容天下的精神,积极吸收世界新文化和思想,不断丰富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与不同的文明相互尊重,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与国际社会合作共赢,是我们追求的现实理想、信念和目标。
诗云:
中华传统儒释道,三教融合领风潮;
清晰源流二千载,和合万家天下好;
交流互鉴出新果,引领文明正气浩;
独树一帜成体系,太平盛世万年朝。
(卢飞宏《三教文明颂》)
公元2019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己亥年。
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
文圣拳
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文圣拳
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当代武术名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研究著名学者,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
文圣拳
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约120万字的武学巨著。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点击免费电话咨询:13563937198
文圣拳官网
电话:022-27306358 手机:13563937198
地址:天津市南开大学城
技术支持:
全网云cms
关于我们
一键拨号
新闻中心
在线视频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