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元甲生平与幽燕称雄
2023-11-02 19:43:01
霍元甲生平与幽燕称雄
(摘自《中国精武文化探索研究》之二)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字俊卿,汉族,祖籍河北省东光县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这个村落与天津老城相距约10公里,历史上土地贫瘠,曾有句民谣:“有女不嫁老东乡,喝苦水,吃菜糠,卖儿卖女饿死娘”,这里所指过去的“老东乡”,就是如今的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廿四日)出生在“老东乡”小南河村“以拳鸣于时者七世矣”的霍家,1910年9月14日(清宣统二年八月十一日)去世于上海精武体育会,酉年42岁。他一生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惩恶扬善,执仗正义,力挫俄、英大力士与打败日本柔道会武士,创办精武体操学校,扬我国威,为民族救亡图存运动与弘扬中国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代幽燕大侠英年早逝,是精武体育会与中国武术的巨大损失。霍元甲是中华民族杰出代表,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维护民族尊严,振奋国人精神,大长国威志气,成为一代爱国武术宗师。
(一)修文习武 初露锋芒
天津西青小南村历史悠久,宋熙宁四年(1071年),在此建立宋代军事组织小南河砦,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出现屯田,之后逐渐成为村落。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霍元甲之六世祖霍利通迁到小南河村定居。小南河霍家是河北东光安乐屯村霍氏的重要一脉,深得东光霍氏崇文尚武之遗风,历代习武,传承不断,尤为祖传绝技迷踪拳出名,及至传之第七世孙霍元甲而闻名天下。东光霍氏,家族兴旺,名人辈出,明清两代先后出过“一进士、九举人”,称“文举世家”。其中霍氏第八代霍千成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科武举人。他们为明清两朝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霍元甲祖上为镖师家庭,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其元祖就是一名镖局镖师,曾配合著名爱国将领戚继光抗击倭寇入侵,在山海关一带潜入敌阵,把倭寇打败。戚继光奏报朝廷,封元甲祖为“虎威将军。其先祖把当年杀倭寇使用的一把苗刀,作为镇家之宝,世代相传,历三百余年。霍元甲先祖迁入小南河村后,世代居住于此,繁衍生息,以务农为业。霍元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有“盐碱地”几十亩,以种地为生,在村里属中等家庭,勉强能够温饱。霍元甲自小是在武术世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深受家传传统武术文化熏陶,有深厚的武德修养和浓烈的尚武之风。父亲霍恩第为东光霍氏第十六辈,天津霍氏第六辈,是“霍氏秘踪拳”的第六代传人。霍恩第迷踪拳练得炉火纯青,以技击名于当时,常出入关东为客商当保镖,因武艺高强从未失过手,在幽燕武林中颇有声望。霍恩第在在四十岁后便退出镖行,离开凶险的武林江湖,回乡务农,闲来教子侄们习文练武。霍恩第生有三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栋。霍元甲在家兄弟中排行第二,在本族十兄弟中排行老四,年轻时被称为“霍老四”,在津门出名后,被尊称为“霍四爷”。
据称霍元甲幼年体弱,父亲不让他习武,担心因身体原因学艺不精,日后担不起霍家的声誉,只想让他攻读诗书,拒不授家传迷踪拳武艺于他。但霍元甲自幼就对武功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家传武术迷踪拳执着追求,立志图强。他性格倔强,志存高远,不甘心一生做一个文弱书生,故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12岁习武,练功刻苦,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十余年不辍,功有所成,无知者。后为父知,受责。时有一武师到小南河霍家切磋武艺,霍家武功较好的霍元卿与对方动手,败下阵来。21岁的霍元甲出手,几招之内力克劲敌,令霍恩第及众师兄弟惊讶不已。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霍元甲痴迷武术,天资聪慧,毅力惊人,深悟拳经,细究拳理,经披星戴月的磨炼,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他悉得家传功夫之妙,功艺长足亢进,拳、刀、枪、棍、棒等功夫精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最擅长霍家刀法。功成后,霍元甲以武会友,虚心学习,融汇各家功夫之精华,把其他门派中的实用招法融进霍家拳之中,不拘一格,逐渐将祖传“秘踪拳”发展为内涵更为丰富、更具有实战技击威力的“迷踪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自此以后,津门霍元甲便在北派武术界渐渐有了名气。霍元甲这种刻苦学习,奋发图强,追求上进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霍元甲生活的年代,民族灾难深重,中国人倍受外国列强欺辱,他深知要想不受他人欺负,就得练就一身好功夫,要让自己强大起来。霍元甲习武不仅表现在他有天赋异禀的材质,更重要是他的自强不息、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刻苦精进的精神和意志品质,他能在家传武功基础上,采各家功夫之长,勇于创新发展,具有包容博大的胸怀和非凡气概。
霍元甲自幼修文习武,具有很高的武德修养,为人正直,刚直不阿,好打不平,不向恶势力低头,富有浩然正气,拥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和情怀。性格上温文尔雅,平和低调,持重老成。他武艺高强,侠肝义胆,忠信大义,具有担当正义和忧国忧民之心,身怀以武术“强国强民”之志向。年轻时愤世道之不平,锄强扶弱,行侠乡里,口碑栽道,且广为交游,因打倒了当地一帮流氓地痞“恶棍”而声名大振。
霍元甲27岁以前基本上是在小南河村度过,在家乡务农,修文习武,武艺初露锋芒。青年时习武成名,但为人谦虚,待人恭谨,说话诚恳,衣着俭朴,深受乡里人尊重。为谋生计,他在农闲时常挑柴到天津城里去卖,以贴补家用。此时霍元甲已经娶妻生子,日子过的并不富裕,为多赚几个钱,别人挑柴一般就是一百五六十斤,而霍元甲仗着自己一身力气,就挑着三四百斤,走几十里路到天津卫。光绪二十一年腊月(1895年),霍元甲挑柴到天津卫,当时天津有一伙从事收“地皮钱”、“过肩钱”的地痞“混混”,他们依仗有背后“大耍”的支持,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垄断柴市,欺行霸市,横行乡里,尤其对来自乡间的贫困农民,极尽敲诈勒索之能事,人们都惹不起,敢怒不敢言。他们见霍元甲卖柴,便进行挑衅,霍即与之评理,地痞恶棍横蛮无理,骂骂咧咧的朝霍元甲扑去,霍忍无可忍,以武力教训,一气之下打倒了十几个,余者抱头鼠窜,这也为被欺压的百姓出了口恶气。从此,霍元甲的名声传到天津卫,人们都为他的好功夫和敢于挑战恶势力的勇气与精神所折服。
历史上天津卫青皮地痞是有名的,在当地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多是愍不畏死之徒,操纵行市,扰害商民,结党成群,籍端肇衅。按津地打斗,谓之打群架,每呼朋引类。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也曾在天津遇到过地痞流氓,并受过泼皮儿的“欺负”。之后,他曾在杂文《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深刻批判过天津地痞的无赖行径。他说“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恶棍者很专横,比方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途径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旧要两元。”天津青皮地痞无赖恶行可见一般。霍元甲在柴市力战群痞,震慑了青皮地痞的恶劣行径,为穷苦百姓撑了腰,为民除害。自此,天津青皮地痞“混混”在柴市的无赖行径大为所收敛。他们领教了霍元甲武功高强,对他的武功心服口服,遇之都右点头哈腰,或避之远之,不敢再有造次之行。霍元甲柴市力战群痞,他打报不平、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的名声在天津卫传扬,也引起了一些社会有识之人士的关注,这也为他日后到码头脚行谋生打下了伏笔。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山东景县虎头庄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求拜于元甲门下。霍元甲打破迷踪拳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封建保守规定,察其正直,遂收为做徒弟,从此破了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先例。关于真实的霍元甲,也有一些后人传言,据传在二十世纪40年代有多位之前曾跟霍元甲交流切磋武艺的武术界前辈证实,霍元甲身高一米六几不到一米七,并非传说中从小体弱多病,恰恰相反的是霍元甲从小体魄强健,拥有极强的抗击承受能力与爆发力,天赋聪颖,对武术领悟能力极高,是不可多见的武学天才。霍元甲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的传奇故事和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为人谦恭礼让,重承诺,守信用,扶危济困,乐于助人,具有君子气度与风范。曾在天津多次打败前来挑衅的各路武林高手,却始终谦逊礼让,从不以技欺人,以精湛的功夫和高尚德行,树立了威望,赢得了尊重,在天津武林界有了响当当的名气。
1896年春天,28岁的霍元甲搭父亲的关系到天津卫投奔冯掌柜“东门官脚行”谋生,做船埠装卸工。天津是个码头文化浓厚的城市,在当时社会脚行码头很有影响力。脚行是代理官府管理市场或码头的一个行业,也是底层社会市井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这里,社会帮会势力与行帮的势力混迹之中,华洋混杂,黑白二道,三教九流,是一个典型的官商勾结、鱼龙混杂的江湖社会。东门面临海河码头,客运商船往来不断,货运数量数倍于当时其他三口“官脚行”,人员混杂,生意繁忙。当时天津卫最有名的“大混混”李金鳌和王金波、袁文会等,被称为“大耍”,而李金鳌又是天津青帮(亦称安清帮)辈分是最高的“大耍巴人”。他们占据法租界、日租界和清政府“三不管”的南市一带地盘,开设赌场、烟馆、妓院等各种地下场所,与官府和租界狼狈为奸。他们手下“混会儿”众多,帮官府收苛捐杂税,欺行霸市,欺压百姓,收保护费。他们是官府和租界势力的帮凶和打手,极遭当地百姓痛恨,被称之为“臭狗食”。要想在脚行混下去,没有两下子是绝对不行的,想要闯出一番名头,都是要靠实力和拳头功夫直接对抗说话。霍元甲虽然从其父亲身上学得很多功夫,但他刚刚开始还是凭着一身大力气而出名。在脚行他每次担柴或扛包都好几百斤,并且脚步平稳,气息如常,脚行同事没有不服的。在脚行谋生期间,霍元甲经常受天津卫那些“大耍”手下的“混混”们欺负,还要定期给他们“地皮钱”和“过肩钱”。经过多次与收保护费的那伙地痞“混混”的打斗、较量比试后,以高强的功夫震慑了“混混”的勒索和闹事,这也使他所在的脚行,在码头站稳了脚跟。霍元甲敢于锄强扶弱,靠着一身功夫和力气堂堂正正闯出一块立足之地,也逐渐使他在天津卫脚行码头闯出了名头。脚行掌柜看到霍元甲武艺高强,且为人正直敦厚,行事仗义,有能力,有正气,有担当,便将脚行生意托付于他代为打理,升为“管事”。霍元甲接管脚行后勤奋打理,但却未能让脚行风生水起,这都与他刚正不阿、不屑阿谀奉承的性格有关。当年的脚行想要生存,很多方面都是依靠着各种保护费、杂税等不正当收入,而霍元甲慢慢停止了脚行这些方面的收入。这样做的结果,虽然实惠了商户和贫苦百姓,却遭到了同行人的妒忌和不满,但同行人又打不过他,就使用各种手段排挤和坑害他,一度使他陷于官非。最终霍元甲险些让脚行难以为继,更因无法凑齐向官府缴纳的税银遭到官府扣押,后被家里人凑钱将他赎出。
霍元甲在东门脚行做“管事”的经历,使他在社会上得到了历练,精神上得到了磨炼,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迷踪艺”实战经验,增强了自己功夫的实力。霍元甲经过自己的打拼,在天津卫闯出了一片天地,确立了在天津卫“码头”和武林江湖中的地位。另据传,霍元甲虽武艺高强,但患有肺病,以至面色蜡黄,然因他天生板肋,力气比普通人大得惊人,故有“黄面虎”之称。在脚行期间,霍元甲不断结识了很多江湖朋友和能人异士,这也为他后来开启自己的非凡人生奠定了基础。霍元甲结束脚行生计后,有机缘到天津卫北门外竹竿巷里的“怀庆药栈”当帮工,继续做他的搬运工。竹竿巷邻近南运河,与码头仅一道之隔,“怀庆药栈”就坐落于此。药栈专门经营中草药生意,都是从山区或南方用船运来,然后转手批发给各中药铺。成捆的药材装卸搬运,都是力气活儿。在“怀庆药栈”当帮工期间,霍元甲勤劳能干,继续发挥自己力气大的长处,一次能挑起千斤的药材而并未使出全力,动不动就力扛几百斤的货物。一次有来自北京源顺镖局的人,故意用两块巨石挡住药店井口,想试试霍元甲功夫。很多人都无法移动,霍元甲出马,轻松不喘气的就移开了巨石,赢得了众人的喝彩,人们送给他一个响亮的绰号“霍大力士”。霍元甲到有留学日本经历的农劲荪在天津城北门外经营的药材字号“怀庆药栈”当帮工,使他的人生得到转机,得到了大掌柜农劲荪的赏识,不久后升任为代理掌柜。霍元甲的品行和武艺让农劲荪大为称赞,两人意气相投,日久天长,慢慢成了挚友,结为莫逆之交。
农劲荪(1862—1953,根据雕像生卒年)本不姓农,姓许名农,字劲荪,祖籍河北(但他一直说祖籍是安徽宣城),出生在清代官僚家庭,其父在湖北做官。他生得剑眉插鬓,两目神光如电,隆准高颧,熊腰猿臂,文武全才,颇有见识,善交武林豪杰。农劲荪早就注意到霍元甲,后来邀请霍元甲到怀庆药栈帮工。农劲荪曾师从太平天国志士学文习武,受师言传身教,蒙生爱国救民思想。农劲荪在日本留学期间,追随孙中山开展以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运动,加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组织同盟会。他知识渊博,具有革命进步思想,在父亲资助下在天津开药栈,以做药材生意为掩护,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他走南闯北,以赴各地采购药材为名,广结来自各地的爱国人士和武林侠士与帮会,以为推翻满清统治作准备。在北方与农劲荪有深厚感情的有霍元甲和东北的马干臣等。霍元甲在“怀庆药栈”与农劲荪朝夕相处的十余年时间里,使他得以接触到当时的中国进步思想,逐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激发了爱国热情。侃他从思想和精神上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促成了从传承武德到武术救国的转变,这为日后创办精武体操学校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农劲荪进步思想的影响下,改变了过去朴素的练武强身谋生的想法,坚定了武术救国的信念和思想。
霍元甲与幽燕地区武林江湖有着密切联系,同武行朋友交流武艺,吸收各派精华,功夫日深。他与京师武林名侠、北京顺源镖局总镖头“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江湖人称“关东大侠”等武林人士有很深的交往与友情,这也从一侧面反映出霍元甲在当时京津地区武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变法遇难,“大刀王五”因受戊戌变法牵连而避难津门,与霍元甲一见如故。“大刀王五”比霍元甲年长二十多岁,但年龄的差距并未妨碍二人成为生死至交。英雄相惜,肝胆相照,棋逢对手,志同道合,相传霍元甲也曾向王五学过武艺。“大刀王五”与霍元甲都是京津地区的武林高手,无论是武功还是品德,在社会上都享有很高声誉,他们之间多有交往,霍元甲也曾去过北京源顺镖局。
关于霍元甲传记最早的报道,出自1916年同盟会成员萧汝霖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中刊载的《大力士霍元甲传》。篇中曰:霍元甲,字俊卿,天津静海人也。父恩第,以技击有名于当时,生元甲兄弟四人,元甲行居四。少善病,年十二,与里中八九岁儿角力,辄负。恩第恚日:“令此儿知技,丧霍氏名矣。”宅有习技室,元甲独见屏不得入,则穴壁窥之,夜如宅畔枣树园中潜习,十余年不辍,无知者。诸少年藐之,与角,皆败去,乃稍稍多元甲力居无何,元甲之天津,赁怀庆会馆为药栈。天津治技击者,妨霍氏名,又易元甲,欲辱之,群至,尽负。景州虎头庄赵氏之徒闻之,阳为力人,就元甲佣,日夜诇之,无所获。一日,三人共肩一巨捆牛膝,重可七百斤,呻而行。元甲蹙额曰:“孱哉孺子。”三人置之地而目焉。元甲以木承其二,引置栈中。力人夜移筑衢二巨石塞门,元甲晨起,蹴而远之。乃共服元甲能。《大力士霍元甲传》是居今为止能够查到的第一次比较全面报道霍元甲的资料,这是后来众多报刊、书籍及影视作品演绎霍元甲故事的雏形。
(三)义和风云 深明大义
霍元甲在义和拳运动中义救“教民”的举动,更是武林界一段的传奇。天津是清末义和拳运动的重要区域,在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各地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在天津南门外设坛口聚众练拳,抗击八国联军。很多习武之人,尤其是河北籍的,几乎都参与其中,但是霍元甲却没有冒然参与。义和拳初起,附近的义和拳团员就向霍元甲发出诚挚的邀请,要求加入义和“神拳”。由于当时霍元甲与掌柜农劲荪商量,被农劲荪及时劝止。霍元甲作为天津有影响力的练武者没有直接参加义和团运动,这与有同盟会背景的农劲菘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义和团是民间因反对“洋教”而兴起的自发的爱国运动团体,它是以中国民间宗教八卦教文化思想为指导的,在纲领和目标上与辛亥革命有明显所的不同。农劲菘显然对当时风云变幻、兵荒马乱的国际国内形势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其志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推翻满清王朝。据在1919年9月《新青年》之同盟会成员萧汝霖《述精武体育会事》所载霍元甲口述:“吾霍氏之技,手仅一手,手仅一刀,枪仅一支,吾固不愿吾国人徒以一刀一枪胜人也”。从霍元甲口述中可以看出,他对义和团以及对武术的看法要比一般人看得远。他个性非常内敛,做事稳重,没有直接参加义和团运动,这样的性格也为他日后规避了很多是非。在天津义和拳运动中,霍元甲与之有一段传奇故事,他舍命保民的举动,反映出他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与武道精神。
1900是庚子之年,天津和周边地区的义和拳运动风起云涌,势如洪流。义和拳最初的口号是“反清灭洋”,杀洋毛子,也杀“二毛子”,二毛子是指加入天主教的中国人,这就扩大了不该扩大的范围,形成一场灾难。霍元甲看不惯乱杀教民的行为,在教民向他求救时,舍命出面力保,这件事在天津民间被人们广为传诵。据1916年萧汝霖在《新青年》杂志中刊载的《大力士霍元甲传》写道:“庚子,拳匪作,其酋韩某,欲致元甲,使使馈以礼,元甲俱叩之。闻神拳事,大笑,反其物。使者惭而退,相戒不犯其处。会西教士以急难弃其徒,其徒虞匪至不免,逃且无所之,涕泣载道。元甲闻之,往曰:“我虽不善君等,不忍视君等无罪受死,盍昵就我。”于是教徒皆从元甲往。室隘,编苇而居。韩酋闻之怒曰:“我以重渠故不之扰,今庇都教民辱我,不煎之不足以张神威。”乃以书遗元甲:“明日已初,必以教徒授我。薄午,即以千六百神军取汝矣。”元甲集众人而告之,且曰:“某杀君等也。君等不恃某必逃,逃虽无幸,必有免者。今且奈何?”众不知所对,元甲曰:“临难而惧,无勇也;弃人于危,不义也,君等以身托元甲,元甲敢不以身报乎?明日,吾将以辰往,己归,幸而克,君等之福也,不幸,则将迟君等于地下。”众皆哭。次日,元甲从容栉沐饮食已,佩刀之匪所。鼓声阗阗然,骑士列广场左右骋,步者集其后,举刀如霜雪。群待酋命,酋居幕中,踞案而坐,左右挟二短铳,指挥徒党。元甲瞥然入,断酋二臂,以号于众,众皆股栗,遂溃。津报纪其事,疑为剑仙。当此之时,元甲舍命保民,名闻海内,海内豪侠之士,皆以一见元甲为荣。元甲长不满五尺,为人恭默谦虚,恂恂如也,人以是益重之。以上记录了霍元甲扶危济困,舍身保民,救人于危难,体现了他侠肝义胆、敢于担当的精神。此文是霍元甲去世后刚六年,是萧汝霖应好友农劲荪之邀而作,而农劲荪又是最具了解霍元甲的人,故萧汝霖之作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有记载言,义和团兴起,他们既杀侵略中国的外国人,也杀天主教徒,为此一些无辜者被杀。霍元甲认为中国人加入天主教,大部分都是信仰问题,而不见得是“叛国”,忘掉祖宗,故他只身前往义和团坛口劝解说明此事,并最终达成妥协协议。以上记载无不彰显出,霍元甲是一个有主见、有思想、敢于担当、善良正直而身怀仁义之心的人。
1900年,大刀王五在北京率众参加义和团。因义和团运动失败,10月25日,清兵将北京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王五等人终因寡不敌众,遭八国联军枪杀,并将他的头颅悬挂在城楼上示众。国人都非常气愤,却无人敢为他收尸。在天津的霍元甲闻讯后,立即带领徒弟刘振声赶往北京,在夜间将王五头颅取下,并在《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协助下,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当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王五故居南房西侧的一间房子里。霍元甲“潜入京城“抢回大刀王五首级”的义举,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深明大义,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表现出他大无畏的侠义精神。
大刀王五一生行侠仗义,曾经设擂台招揽天下义士,反对腐朽的清政府,支持维新变法运动,解救过谭嗣同,参加过义和团,抗击过晚清和洋枪队,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大刀王五靖赴国难后,霍元甲侠肝义胆,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抢回大刀王五首级的义举,为武林界和广大民众所敬仰和传颂。霍元甲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戊戌变法”与义和拳运动,但从他抢回大刀王五首级并将之安葬的这一义举来看,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为支持维新“戊戌变法”与义和拳运动作出了贡献,用实际行动告慰了烈士英灵。霍元甲目睹八国联军对中国人如此凶残,同时也痛恨腐败昏庸的满清朝廷。他在给大刀王五书写挽联“与自家乡亲和气方为好汉,同外国民族争雄才是英雄。”大刀王五的被害令霍元甲受到很大震动,心中憋着一股怒火,激起了对列强势力的痛恨。他曾说:“一人强,无大用,全民强才有希望。”使他深刻认识到要让中国人看到希望,一定要用武术“强国强种”,加之有农劲荪新思想的启蒙后,坚定了以武术报国的信念。于是,他下决心训练乡勇,打破祖宗传袭下来的“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家规。他向父亲和兄弟耐心陈述自己的想法,终于得到全体家人的支持,这使他得以放开手脚广泛收徒,将“迷踪艺”传授给更多人。
据《走近霍元甲》(2010年9月,百花文艺出版社)作者晨曲澄清,关于“大刀王五的头被洋鬼子割掉,挂在正阳门门楼上示众,霍元甲带着徒弟冒巨大风险夜闯正阳门,盗回大刀王五的头颅,让其有个全尸,然后才与刘鹗一起将大刀王五的尸体掩埋的”的情节,在其长篇小说《霍元甲》一书描写中有虚构的成分,而国内外多家报刊及其它印刷品都将这一细节说成了真实。真实的历史是,“大刀王五被八国联军枪杀后,被天津的霍元甲得知,深为悲痛,立即动身干往北京,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一起,设法将大刀王五的尸身偷偷掩埋起来。待局势平静,八国联军强盗撤出北京后,才正式安葬,并由刘鹗为其撰写碑文。”霍元甲与大刀王五的人生本身都是一个传奇,虽然关于以上所言“细节”有虚构的成分,但都不会影响和彰显大刀王五牺牲的壮烈与霍元甲侠义精神的光辉。
(四)逼服俄力士 扬我国威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有一俄国大力士斯其凡洛夫来津在戏园卖艺,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见了广告,并听说俄国人还当场信口雌黄,侮蔑中国人无能,极为气愤,当即邀怀庆药栈掌柜农劲荪和徒弟刘振声前往戏园,见到俄国大力士在台上吹嘘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国”如有能者,可登台较量。霍元甲在台下哪里还坐得住,不顾众人劝阻,一个箭步地跳上戏台,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东亚病夫’霍元甲,愿在这台上与你较量”。此时翻译将霍元甲生平来历告知俄国人。此俄国人闻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连忙将霍元甲让进后台。霍元甲当场质责俄国人“为何辱我中华?”并提出三个条件,一是重登广告,必须去掉俄国人是“世界第一”的说法,二是要俄国人公开承认侮辱中国的错误,当众赔罪谢过,否则就是第三个条件,我霍某要与之决一雌雄,并命其当机立断,色厉内荏的俄国力士哪敢出场比武,只好答应了前两个条件,甘愿登报更正和公开承认藐视中国人的错误,从而灰溜溜地离开了天津。霍元甲敢于迎战俄国大力士,表现出超人的胆识和爱国精神。由于对手是洋人,当时洋人在中国是高人一等的,也从不吃亏,无人应战可能不是害怕打不过,而是惧怕与洋人比武后会有很多麻烦。霍元甲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高强的武艺和逼人的气势震慑了俄国大力士,大扬了我国威。
霍元甲从逼服俄力士中受到启示,觉得只有通过武术才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摆脱国人“东亚病夫”的称号。自此之后,霍元甲逐渐坚定了以武术救过的思想,而农劲荪也支持他的决定,于是才有之后辗转来到上海,以他的武艺为民族尊严而战的传奇。到上海与英国大力士擂台比武时的霍元甲,已从一个普通农民习武者,经过在脚行“管事”与“怀庆药栈”代理掌柜十多年历练,已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稳重的武术大师,成为一个深晓民族大义,富有民族正义感,有见识,有理想,有精神,有追求,有民族气节的“觉悟者”和“革命者”,他已经早已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民间武师形象。霍元甲深得祖上东光霍氏文举世家的之遗风,同时又深受霍家六世迷踪拳武学之熏陶影响,特别是在“怀庆药栈”作代理掌柜期间,在家传武医基础上,在医道方面也更有深厚的根基。此时的霍元甲已锤炼成一个智、谋、勇、略、兵、医等方面,有深厚文化厚积和丰富江湖阅历的人。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之魅力,体现在他的人品、实力、修养、思想、精神与格局上,他做人行事很低调,谦虚待人,坚守正义,侠肝义胆,诚实守信,一诺千斤,惩恶扬善,好打报不平,但绝不是好勇斗狠之人,更没有仗势欺人恃强凌弱。他从来不觉得练武是为了战胜别人,但他更希望看到的是通过传播武术,让更多的人身体强壮起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我们从他到上海拍摄的照片中,观其面容,他信念坚定,温文尔雅,低调安静,气定神闲,具王者风范。霍元甲自从到上海后,由此,书写了一部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振奋人心的传奇。
(五)以武会友 威震幽燕
霍元甲的侠义精神与精湛功夫,得到武林前辈的关注和重视。据《新青年》之萧汝霖《大力士霍元甲传》曰:“武清李富东,年且六十矣,尝为清侍卫教师,海内无与敌者,闻元甲名,使其弟子往风之。数往还,元甲乃之武清。富东与角,弱焉,富东大喜,厚礼之。元甲归语人曰:“李公未弛衣束带耳!”霍元甲精湛的武功与谦虚的德行,得到武林界的称赞。幽燕大侠传奇江湖路,他的侠义精神使之成就了一代“津门大侠“之名,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武林豪侠。自此,一代名扬“幽燕”大地的武林大侠,威震津门。霍元甲是近代百年来,中国大地上不可多得的武林奇才。他习武目的最初是传承家传武艺、防身自卫为以谋生计,后来更多的是惩恶扬善,行侠仗义,在遇到被欺负人的事时,总要挺身而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使他在天津有了很大的名气。尽管霍元甲身怀绝技,但他秉性谦逊,为人很低调,好打不平,乐于助人,从不恃强凌弱,也正是他的侠义之精神使他在京津地区威名远扬。据史料记载,“霍元甲“身高约五尺八寸,腰围横阔,面色赭黄,熊腰虎步,手足敏捷,重二百磅。”
霍元甲高超的武功源自于他创新的“迷踪艺。早在1890年之前,霍元甲就有意识地创新拳术,在家传“迷踪拳”基础上吸纳各家门派功夫的精华,将形意、短拳、弹腿、长拳、太极、八卦、螳螂、鹰爪以及各门少林手法融入其中,形成一门新的“迷踪拳”武功形式,称之为“迷踪艺”。他改革迷踪拳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它有更强的实战威力,一则为传承好祖上武功技艺,二则是更好地弘扬中华武术。“迷踪艺”
特点是拳法多变,刚柔相济,内外兼修,虚实结合,发劲刚猛,技法高深,招招管用。行拳走式时,要求威如虎豹,活似龙蛇,以身手矫疾著称。“只求实战效果,来无影去无踪”,
交手时能令人莫辨其来踪去迹,猝不及防,有很强的实战威力。有诗曰:霍家迷踪真可夸,变化无穷独一家。妙处全凭快如风,当场着意莫轻拿。“迷踪艺”让霍元甲名震武林,而真正让“霍大侠”名扬天下的,还是他与英国大力士的擂台比武及打败日本柔道会武士。
万里长城永不倒
千里黄河水滔滔
迷踪拳出扫国耻
精武英雄长天啸
旧世民弱家国难
血染青史留辉照
神州崛起民自强
精忠报国志气豪
(该文经天津精武体育总会、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与霍元甲曾孙霍自正老师审阅同意)
2023年11月2日
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曾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公安机关工作二十余年,历任刑侦科长、刑警大队教导员、队长与政法委领导等。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当代武术名家,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2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