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武术
少林武术 是中国武术 的一大名宗。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中岳嵩山少室山前,创建于公元495年南北朝北魏时代。少林寺是为安置印度僧跋陀而建。跋陀禅师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学者闻风皆至,徒众数百,著名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少林寺历代僧众,在演化佛事的漫长岁月中,创造了以拳术、棒法为主的武术 。原来以我国最早佛教禅宗圣地闻名的少林寺,经过诸朝历代历史的陶冶,最后竟以武术煊赫于世。
少林寺历任住持常训示徒众明心见性,必先强身,欲灵魂悟彻,必先躯壳无损。因恐不肖之徒混迹其中,为佛门累,立戒约十条,对僧众习武用武及为人品德作了严格规定。故少林僧人挟技游行者皆温良和顺,济世助人,为世仰重。少林寺之所以闻名中外,与其武艺高强和爱国精神分不开。其僧人自唐以来曾多次应征御敌,隋末唐初曾以僧兵助唐王李世民作战,立下功勋。明朝嘉庆年间少林寺月空和尚等30多位僧众结队击退倭寇多次进犯,后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的爱国精神,至今为世人传颂。随着少林寺僧徒流散各地,少林武术遍于全国。总之,佛教对少林武术的促进作用,使佛教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少林武术依附于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及超世俗性的佛教寺庙和僧侣集团,使其具有优化的外部环境。从唐代少林僧以武助唐王始,直至明清少林武术盛隆于世,在上千年岁月中,由于少林寺宗教身分给少林武术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其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武术体系。其二,佛教精神、教义、戒律等对武术亦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佛教所主张的慈悲为怀,众生平等;反对伤生害生;消除嗔怒贪欲以及遵守杀、盗、淫、妄、酒五戒等,对武术的武德、武纪等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三,武术的动作、招式、套路、技击应用等都属于武术的技术文化层次,也是武术文化的最终表达形式。佛教的宗教精神和修炼方法也被融摄进了少林武术。据《少林七十二艺练法》载妙兴大师练功习技谈:“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盖德化则心感,力挟则意违,守乃生机,攻乃死机。彼攻我守,则我之心闲,我之气敛,我之精神勇力,皆安宁静适。老衲谓无论练功习技,必须养气,气沛则神定,神定则力足,力足则百体舒泰。养气之法又何如?曰:明生死、洞虚幻、悟真修、澄心志、远思虑、征情欲、摒嗜好、戒暴怒,如斯而已。”这些言论,使少林武术与佛家的慈悲为怀及禅修方法相结合,形成少林武术的特色。
除少林武术外,其他武术 门派也多与佛教结缘。如峨嵋僧曾创《峨嵋拳谱》与《峨嵋枪法》。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