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龙王庙建筑群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城西南十九公里的南旺镇,它处在古运河与汶河的交汇处,故镇北龙王庙以“分水”而名。该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后经多次重修扩建,终于形成一个包括众多殿祠楼阁的庞大建筑群。庙群坐南向北,平面呈扁方形,东西宽二百五十米,南北长二百二十米,占地面积五千五百平方米。
主体建筑为龙王庙。庙门起于石砌高台之上,四对石雕水兽分列两旁,面目狰狞,雄踞古运河码头之上,森严威武。庙内大殿面阔二十一米,进深十三米,高十三米,单檐歇山式,红墙绿瓦,斗拱飞檐,角挂风铎;重梁启架,天花藻井。殿内原祀二十尊形象生动、神态各异的彩塑,悬挂“疏流利运”、“庥被汶泗”、“总制分流”、“广济众生”等横竖匾额三十余面。殿左设钟鼓楼,殿右建“字纸楼”;殿前为戏楼,匾额书“大咸池”,底层是通道。整个建筑取传统的对称格式,结构规整严谨。
禹王殿位于龙王庙左侧,面阔十五米,进深八米,通高十米,单檐硬山,顶覆琉璃瓦,后檐连接着阔三间、深两间的三层后殿。殿正中设神龛;上部为六角攒尖式顶,檐下斗拱罗列,翼角飞翘,上覆黄绿色琉璃瓦;背饰十六条滚龙,中衔两颗钜珠;垂脊饰云龙、走兽、鸱尾;顶部置铜制鎏金宝瓶,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整个神龛装饰精美,做工细致,堪称珍品。殿内油漆彩绘。整洁宽敞,可容千数人进行礼拜。
禹王殿后有望月楼,楼双层、砖木结构,斗拱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正脊、垂脊装饰讲究,所雕龙凤、花卉等图案尤精。望月楼以精巧玲珑、独具一格而名闻遐迩。前有列配殿两座,一祀辅佐宋礼治河的济宁同知潘叔正,一奉农民水利专家白英老人。
此外,还有观音阁、蚂蚱庙、宋公祠、关帝庙等。可见,分水龙王庙是一融汇了多种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群体。随着古运河的改道,龙王庙渐趋萧条,建筑物也多有倾颓,现仅存禹王殿、宋公祠、关帝庙、观音阁,默默地站立在运河故道旁。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运河文化著名旅游景点。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位于山东省汶上县西南部南旺镇境内。明代初年,因黄河决口,会通河淤塞,运河漕运中断。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旨疏浚会通河,采纳汶上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修筑戴村坝遏汶水,开挖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入大运河,在汶、运交汇处设分水口,使汶水北流以济漳、卫,南下以济黄、淮。它以漕运为中心,因势造物,相继兴建了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设柜蓄水、建湖泄涨、防河保运及建闸节流等一系列结构缜密的配套工程,从而有效保证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系庞大而完整的系统工程,凝聚了数代乃至数十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现存寺前铺闸、柳林闸、十里闸、徐建口斗门、邢通斗门等众多船闸、斗门。清末,铁路运输兴起、海运兴盛,运河航运逐渐废弃,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荒废。1959年,小汶河改道,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彻底废弃;6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分水口石剥岸被毁。
分水龙王庙建筑群简介。为纪念宋礼、白英等创修南旺枢纽工程的浩大水利壮举,明清两代在南旺汶、运交汇处建造了“分水龙王庙”。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开始修建龙王庙大殿、戏楼及钟鼓楼等建筑;明正德七年(1512年)建宋公祠、白公祠和潘公祠;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禹王殿;其后相继增建了水明楼、莫公祠、文公祠、蚂蚱神庙、观音阁等建筑。规模逐渐扩大,至清末已形成了雄伟壮观的综合性庙宇和祠堂群落。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南北为220米,东西为255米,占地面积56100平方米,由东向西分四路布局:东侧第一轴线为主轴线,以龙王殿为主殿,其前有牌坊、大门、戏楼、钟鼓楼和字纸楼等,后为关帝庙;有主轴线向西依次为第二、三、四轴线,第二轴线布置水明楼、禹王殿、观音阁、禅堂等;第三轴线布置宋公祠、白公祠、潘公祠、文公祠;第四轴线布置白大王庙、蚂蚱神庙。各院落设院门相通,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清末,随着运河航运逐渐废弃,分水龙王庙逐渐破败。解放后,分水龙王庙被南旺镇中心小学占用;上世纪6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分水龙王庙建筑群部分建筑被拆。
分水龙王庙建筑群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山东省文物局又将其推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