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传承谱系
名师简介
武术门派
圣拳文化
医场园地
圣地文苑
玄学奥秘
在线视频
活动掠影
传播发展
校园推介
总会团队
群英荟萃
会员之家
招生简章
赛事管理
专题栏目
网站首页
>>
圣拳文化
>>
查看详情
京航运河梁山段沿革——《梁山运河文化》
2016-03-02 12:53:33
《梁山运河文化》——
京航运河梁山段沿革
● 丁永林
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大体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个阶段。东西向者凿通于隋朝,史称隋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全长2700多公里,不经过梁山;后者凿通于元代,是在隋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抛开到洛阳的东西向部分,直接从淮北穿过山东与永济渠相接北达北京,流路缩短了近1000公里,整个运河变成了南北向。
《辞海》(1979版)“大运河”条所指即是元代打通的这条南北走向、全长1794公里的运河,中途贯穿梁山县全境。
一、隋运河简要回顾
在先,黄河流域的经济一直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三者合而为一。西晋以后,黄河流域屡遭战争破坏,人口大量南迁,经济地位开始下降。
隋文帝即位后,下令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龙首原建大兴城作为都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即令西自蒲(今山西永济)、陕(今河南陕县),东至卫、汴(今河南开封)等13州募置运米丁,并在卫、洛(今河南洛阳)、陕、华(今陕西华阴)4州设置官仓,漕运关东及晋之粟以给京师。第二年,命宇文恺主持修建了一条300里的广通渠,从大兴城东引渭河水到达潼关,与黄河连接起来,用以漕运关东的粮食。开皇七年(公元587年),为准备灭陈,又派梁睿沿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挖的邗沟故道,开挖山阳渎,白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水,经江都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入长江,用以向南方运兵、运粮。
隋炀帝即位后,对定都大兴并不满意。因为一来大兴距离关东和江南地区较远,不便于朝廷对关东和江南的控制,二来随着中央政府机构的逐步完善,大兴的人口不断膨胀,光靠关中的粮食和物资已不能满足需要,而江南地区由于在南朝时无大战乱,社会比较安定,农业和手工业获得很大发展,已成为财富集中的地区,但从那里调运粮食和物资到达京师,路途又过于遥远,漕运不便。于是便在道里适中的洛阳营建东都,并着手修建大运河,以便漕运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物资以给东都,并加强对黄河下游及江南地区的控制。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征调江南、淮北100多万民工修建通济渠(汴渠),从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到达黄河,再从板渚(今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入汴水,复自大梁东面引汴水入泗水,最后到达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十几万民工,用半年时间,对隋文帝时开挖的山阳渎进行疏通、扩大。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征发河北100多万民工,修建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到涿郡(今北京)。这就是洛阳到北京的北段大运河。因炀帝亲自巡幸,故名御河。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又在长江以南开挖江南运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到达余杭(今浙江杭州)。至此,贯通南北,途经洛阳的这条大运河,全长二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二、元代济州河与会通河
唐末五代时期,北方军阀混战不休,加之黄河河道屡次溃决,生产凋敝,土地荒芜,而南方的社会相对比较安定,经济迅速得到发展,开始超过北方。到北宋建立之时,不得不选择东京开封作为都城,以便依靠漕运就近取得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政治、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现象开始出现。
随着北漠民族的南侵,北京一带逐渐成了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但经济重心仍在南方。
元朝建都北京,是为大都,但所需粮饷主要依赖于南方。元初运路主要有二:一是通过以洛阳为中心的隋运河,但由于黄河的泛滥,加上年久失修,某些地段已经淤塞,而且路途迂回曲折,运费也高;二是通过海路,经由黄海和渤海进入今海河口再沿潞河(今北运河)北上,这对于古代的木帆船来说,风险又太大,常有触礁沉没之虞。因此,经中书右丞相、伐宋军最高统帅伯颜提建议、都水监郭守敬考订、元政府定为“国策”的漕运干线京杭大运河诞生了,该运河将隋运河截弯取直从淮北直接穿过山东进入华北以达大都的。
元代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开挖是通过两期实施的。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由兵部尚书奥鲁赤主持,引汶、泗水自今山东济宁开济州河,北至今梁山县辖区之小安山,接通古济水(即北清河,今黄河清河门以下河段循此)河道,长75公里,此外,还有济宁向南至鲁桥镇30公里,以及鲁桥镇以南的泗水也进行了疏浚,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八月工程完成(《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年》),历时约一年多时间,竣工后在济宁“立都漕运司”。因为该段穿越济州治所(今济宁),被称之为“济州河”。
济州河挖成后,接着开始了“水源”工程建设,主要是开挖引水河道和对相关河流上原有的闸堰进行改建,原计划修建十四座石闸。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朝廷另责成漕运官员马之贞和监察等到实地巡视并负责修改闸坝计划,最后确定建造八座石闸和两座石堰(《元史·河渠志·兖州闸》)。
济州河是以汶、泗水作水源的,所以,马之贞主持的济州河引水工程(或称分水枢纽)包括泗水西引之府河开挖、洸水引汶渠道和相关闸堰,以及将所引汶、泗之水实施南北分流而在济州城南济州河道上所建的上、中、下三闸等。按《元史》记载“开河闸南至济州闸一百二十四里”句,今梁山境内开河闸亦为此时首建,是否属此济州河引水工程之列,尚不得而知。
因为急需,济州河完工后即投入使用,江南粮船直接涉江入淮,经泗水达济宁,循济州河到梁山转入济水(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到天津,经潞河北上北京。
三年后,因入海口沙壅而漕运转海受阻,不得不从东阿舍舟陆运,经二百余里抵临清入御河水运至北京。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元世祖接受寿张县(治所在今梁山县寿张集)令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漕运副使马之贞的相继建言,开挖安山至临清渠,次年正月兴工,征丁夫3万,由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和马之贞等主持,至六月告成,元世祖忽必烈亲赐名为“会通河”。
会通河自小安山接济州河开渠,引汶水向西北经由寿张集东、向北经沙湾、张秋至东昌(今山东聊城),又向西北到临清与御河相接,长125公里。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又命郭守敬开凿通惠河,自通州(今北京通县)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全长80公里。至此,由大都向南,跨过黄河、淮河、长江到达江南杭州的京杭运河贯通,全长1794公里。
元代运河通航102年。
目前,从地表上看,元代运河在梁山现境域的遗迹是:自五里堡村入境至袁口村保留有元运河流路迹象;自袁口闸向西北至前码头村长约24公里,已无河道遗迹;前码头村《大元新开会通河记》碑尚在,保存并且完好;由前码头村向西北至寿张集,长约5.58公里,已无河道遗迹;寿张集闸遗迹无处可寻,由寿张集向西北至路那里出境,长约10.2公里,亦无河道遗迹可寻。
三、明代会通河与北五湖
明初,由于建都金陵,消除了历代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分离的局面,“四方贡赋由江以达京师,道近而易”(《明史·食货》语),元京杭运河故道尽管因失治而“北运每虞浅阻”,但由于其漕运任务不大,作为商贾民用尚能通航,直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河决原武黑洋山,漫入东平之安山……元会通河亦淤,久不治”,京航大运河被迫断航达二十年之久。
明成祖迁都北京,大规模南粮北运,又成中心议题。
永乐初年的运道,“一仍由海,而一则浮淮入河,至阳武,陆挽七百里抵卫辉,浮于卫”。因“海运多险,陆挽亦艰”,疏浚会通河,沟通南北大运河的呼声很高。永乐九年(公元14l1年),济宁同知潘叔正上书,陈复开会通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朝廷采纳,命工部尚书宋礼征民夫16万,疏浚自济宁到临清元代运河,其中梁山段“为避黄行运,将袁口以北运道东涉二十里开新河,经靳口、安山、戴庙至沙湾接旧河”。
元代济州河和会通河古运道,不知原就未慎审地势,还是黄河决水淤涸所至,宋礼在巡视中发现从“南旺视济宁地与太白楼岑齐”,“济宁两侧北高南低,南水有余,而北水常不足”。因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纳了白英老人的建议,改由济宁分水为南旺分水,在东平州东南六十里筑戴村坝,引汶水南流至南旺分注南北运河,成功解决了运河翻越脊地的水源问题,并且设立沿河水柜,扩建闸涵,运道畅通,“载重八百石的漕船畅行无阻”。
这次运道疏浚后,将元代先后开挖的济州河、会通河及济宁以南至徐州一段运河,统命名为会通河。
正是通过会通河的疏浚,起着蓄水济运、调节运河水量的“北五湖”—— 安山湖、南旺湖、马踏湖、蜀山湖和马场湖产生了。
安山湖于元代开挖会通河“引汶绝济”致古济水与汶水交汇屯滞于安山脚下而形成,初时“萦回百里无一定湖界”。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决原武黑洋山”,“漫入东平之安山,淤安山湖”。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宋礼重浚运河时创筑安山湖堤,“引济渎入柳长河为湖源,蓄水最盛,并建两闸,出水济运”。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500年)“踏四界周长八十四里三分”。万历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1588-1589年),“筑安山湖堤四千三百丈”。自明中叶,“许民耕种,然低洼之区周三十八里,湖形尚存”。明泰昌元年(1620年),重修水柜,“诸湖水柜已复,安山湖且复五十五里”,“建有八里湾、十里堡、蛇沟、通湖四闸济运。明末淤废”。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97年),“靳辅提请安山湖听民开垦佃种,输租充饷,此水柜遂废。凡开地九百余顷”。
南旺湖本“巨野泽之东端”,“宋时与梁山泺合而为一,亦名张泽泺(泺为泊之古体)”。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开挖济州河时南北穿湖而过,将南旺湖一分为二,运西部分称南旺湖,周45公里,运东部分称南旺东湖,周近50公里。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疏浚会通河筑戴村坝引汶水经小汶河至南旺分水济运,小汶河穿南旺东湖入运,又将南旺东湖一分为二,小汶河以北称马踏湖,周17公里,小汶河以南谓蜀山湖,周32.5公里。运河西岸的南旺西湖则独享南旺湖之名。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筑南旺湖堤,周25.05公里。因蜀山湖容纳不了小汶河水,经冯家坝滚水入济宁西,沿运河洼地形成马场湖。“为蓄调济运水源,各堤线上都修有斗门和泄水闸,斗门用以收蓄余水,水闸用以放水济漕。”
自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而走今河道开始,会通河彻底被黄河分为南北两部分。十里堡至安山镇一段21公里,因受黄河侵淤而堵塞,漕运只能水陆联运。后由于海运兴起,津浦铁路建成通车,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停止。同年,由安山镇西向东北开新坡河,航道经东平县的马家庄、窦家庄西,于张家口入大清河,经清河门入黄河。
此后安山镇至济宁160里一段,因水源缺乏,河槽渐浅,除七、八月份涨水时外,均不能通航。但此时南旺枢纽仍在承接经小汶河来的汶水南北分流,向南入济宁,向北入东平湖。
四、建国后的运河治理
新中国建立后,梁山一带被辟为黄河滞洪区,但国家并没有放弃疏通京杭大运河的努力,进行工程建设时仍未封堵南来的运河口。为防止运河水患,梁山境内的运堤还曾多次进行培修。如1954年五里堡至朱庄一段长16、19公里复堤做土方6.38万立方米,用工日3.83万个,投资2.4万元。1957年春刘口至开河段运堤岁修,做土方28万立方米,工日13万个。直到1958年修建东平湖水库,黄河以南部分的运河河道被截入库区,梁山至济宁段运河完全断航。
为了开辟水运,减轻铁路运输压力,也为解决因建东平湖水库堵塞了的排水自然流势,交通部报经国务院批准,整治京杭运河,恢复运河航运,于1959年冬至1960年春,在老运河以西另开新河,亦称京杭运河。重新构建的运河河道将梁山段改道到东平湖水库围坝西侧,称为湖西排水沟。1963年进一步疏浚治理后改称梁济运河,亦为梁山县排水之干流。1966年冬和1967年春,为了航运的需要,按六级航道(100吨驳船,一托五驳)进行开挖疏通。梁济运河(本期工程正式定名为梁济运河)从1959年10月30日开工起,断续施工至1967年12月,总计完成土方1858.5万立方米,工日1627.45万个,耗用钢材425吨,木材482.5立方米,水泥3292吨,投资3463.9万元。
1967-1970年又相继建成郭楼节制闸、船闸和国那里入黄闸,1970年梁山至济宁开始通航。由于河道淤积,到1980年停航,入黄船闸也因达不到黄河防汛要求,于1981年封堵,停止使用。
作为排水干流,梁济运河从梁山县郭那里到济宁湖口,全长90公里,流域面积3306平方公里。其中,梁山境内北起入黄船闸,南连五里堡村出境,长48公里,流域面积985平方公里,成为县境内淮河流域唯一排水通道,东西两侧的排水河大都垂直于梁济运河,形成了羽毛状水系,排水量60立方米每秒。
1963年重新构建梁济运河后,与1964年即成立了梁济运河管理所,隶属于菏泽地区水利局,办公地点设在梁山县任庄村。1978年6月并属于梁山县水利局。主要承担梁济运河河道工程及其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1989年11月至1991年7月,又对梁济运河进行了挖河筑堤工程。治理后的梁济运河干流泄流量由400立方米每秒提高至1260立方米每秒。东平湖一旦滞洪,未能退入黄河的底水,可由司垓泄水闸经梁济运河下泄水1000立方米每秒。此外,还可满足引黄补南四湖100立方米每秒的输水要求。但通过这次治理后,由于种种原因,梁济运河未付诸通航。
目前,在梁山一带,明代会通河袁口以北新开河道仍依稀断续可辩,今东平湖水库二级湖堤(大安山村南、西直到戴庙村部分)的基础,就是运河西(南)堤。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点击免费电话咨询:13563937198
文圣拳官网
电话:022-27306358 手机:13563937198
地址:天津市南开大学城
技术支持:
全网云cms
关于我们
一键拨号
新闻中心
在线视频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