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圣拳非遗项目简介(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
2018-02-08 11:16:51
文圣拳非遗项目简介
(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

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离卦拳、义和拳、神拳、无极道圣道圣拳、杜家拳等,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称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拳”、“中华文圣拳”。它是一部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一部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是道家、佛家、儒家、兵家、墨家、阴阳家等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是由道家静坐修炼养生之法与古代沙场征战中大刀、大枪、硬弓等架式和实战技法相结合的优秀拳法,其特点松沉自然,古朴稳健,刚柔相济,圆通浑厚,简捷实用,它以养生健身强身、修身养性为主,同时具有极强的实战威力。
文圣拳发源于山东鲁西南地区,在明末清初由文圣拳祖师刘奉天和其弟子郜云龙共同研创而形成,清中后期主要传人有杨四海和杜恒信等。该拳法于1982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在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宋庄得到挖掘整理,于2009年9月23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宋连洪。由于文圣拳长寿老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不松”之说,故人们又称文圣拳为能使“弱者强、强者仁、而仁者寿”的长寿拳。
文圣拳深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的影响,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它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长生术相结合,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同时将拳术的螺旋缠丝运动、力学杠杆原理、对称平衡运动以及弧形运动和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中医学经络理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和激发人体最大潜能,以达到练气增力、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和技击的效能。
文圣拳法由文场和武场组成,以文统武,以武载文,文到武成。功夫体系由文圣拳活步架和实步架组成,二者各有其头趟架、二趟架以及双人对练、三人对练套路等,器械套路主要有六合大枪、大杆子、跃步齐枪、文圣关公大刀、文圣剑、单刀、双刀、九节钢鞭等。主要文化内涵由“八道”组成,即“天道、地道、人道、文道、圣道、武道、兵道、医道”。主要文化渊源“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在实战方法上讲究沾、粘、连、随、推、托、靠、钻等。
文圣拳是一种极富传统文化色彩的民族运动形式,其武功架式科学合理,其精、气、神、意、力的修炼要求,符合人体生理、心理、精神的需求,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它浓缩了中华武功拳术之精华,天道自然,无蹿蹦跳跃高难度动作,老少皆宜,易学易练,五步之距就可练拳,行、走、坐、卧都可以练拳。它用意念统领全身,意纳穴窍,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气到力到,意气力合一,它的动作徐缓舒畅,连绵不断,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有如“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常练此拳可平衡阴阳,内壮肺腑,外强筋骨,畅通经络,祛病健身,力大身灵,益寿延年。它在注重健身、强身、防身、养生的功能外,同时将人的精神、品德的自我修养作为修炼武学的最高境界,通过武功上的修为达到精神和意志品质上的升华。
(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非遗文圣拳简介)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