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公元2016年3月16日)
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五步神拳、先天无极道圣拳、无极道圣道圣拳,也称义和拳等,“中华圣门”功夫。历史上饱经风霜,历经风雨,功震八方,震惊朝野;长期隐匿民间,自强不息,顽强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武学史上有着强大而深远的影响,距今已传承四百多年的历史。该拳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国家体委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挖掘整理,2009年9月2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称为山东省“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拳”。义和神拳,文化遗产,光照日月,传承千秋,弘扬万代,名扬天下。
文圣拳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集大成者,东方武学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深厚,哲理博大精深,是中华武林之“文武大道”,“天地大道”,“圣贤之道”,“大学之道”,“长寿之学”,“国学经典”,其博大精深的武学文化,堪称“中华武学之魂”。文圣拳是中华武学中一部伟大的武学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承很广,影响深远。拳理深奥,大道至简,是习武者的“悟道之基”、“强身之宝”、“修心之本”和功夫修炼之文武大道。文圣拳是过去冷兵器时代大将沙场征战中马上的实战功夫,誉称为“马上保朝”之拳,具有深邃的奇门兵学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传统武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
山东鲁西南地区是文圣拳的发源地,山东济宁古运河流域是其重要传承地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地,中华圣贤文化和古老的运河文化孕育其成长,具齐鲁文化之精髓。拳法寓儒、释、道、易、庄、墨、兵、武、医、术等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天文、地理、星相、历法、奇门之术、堪天舆地、预测之学、医道之术等寓于其中,内含河图络书、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奇门遁甲之玄学奥秘。文圣拳文武合场,道贯乾坤,贯通天地,效法日月,通晓古今,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其修炼秘笈是古传“太阳真经”、“无字天书”;主要传世经典有《八卦八书歌》、《五女传道书宝卷》、《锦囊神仙论》、《禀圣如来》等,它是中华武学之丹道修炼大典,大乘功夫之学,华夏之武林绝学。文圣拳武学基本内涵由“八道”文化组成,即“天道,地道,人道,文道,圣道,武道,兵道,医道”,八道合一,万法归一,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非圣贤难以参悟其奥秘,非豪杰难以探其精微。中华武林奇葩,大道之行,道济天下,古朴自然,抱元守一,气贯周身,浑元一体;吞吐奇妙,外柔内刚,具天罡正气。横刀立马,心骋九天,傲视群雄,尤龙之为物,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纵横四海,洪荒八方。
文圣拳是中华武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充分吸收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精髓,深受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影响,将“道修真,释参悟,儒修身”寓一体,内外兼修,性命双修,三教合一,万法归一。以“道为本,儒为行,佛为心”,道家文化在文圣拳武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武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源于道家文化和中医学思想理论,道家的思想是文圣拳修炼悟道之根本所在。《道德经》、《清静经》、《阴符经》、《黄帝内经》、《易经》、《黄庭经》、《根源经》等传统文化经典是文圣拳武学的理论源泉。古老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天人相应”理论,河图洛书,太极文化,阴阳五行,九宫八卦,以及奇门遁甲和道家的符、语、意、咒、印、术、仙道之学,还有佛教密宗修持等诸多玄学文化是文圣拳功夫的核心内涵,是人们修炼文圣拳功夫的理论指导、依据和基础,具有规范的修炼方法和庞大的武学文化体系。多元化文化的融合是文圣拳武学文化的重要特点。
文圣拳“以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为思想理论基础,以修炼内丹悟道为核心,以道德礼仪教化为根本,以功夫实战技击为灵魂,以养生健身延年益寿为目的”,“修行”是文圣拳武学的根本内容。习练文圣拳是人们入世修行的过程和途径,是一条中华武学宽广的“修行之路”和开悟智慧的“阳光大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本源和普遍规律。《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传·系辞上传》第五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第十二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指有形的存在,后世人们对有形之物统称“器世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第二十一章)。《清静经》:“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易传·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道生万物,天地万物相反相成依自然规律发展变化,“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天地人“三才之道”是时空、阴阳、刚柔、强弱、进退、仁义等诸对矛盾的相互作用之道,是天道、地道和人道之会通之道。文圣拳是一部深刻提示“道”文化精髓的拳法,具有深奥的玄学文化内涵,探索研究文圣拳武学的天道、地道和人道文化,感悟天地自然之道,对于习武者提高悟性、增长智慧、体道悟道、修炼功夫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天道、地道和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天道”为自然之道,指宇宙万物及其相关规律,即万物的规则和生克变化之理。盘古有训:“纵横六界,诸事皆有缘法。凡人仰观苍天,无明日月潜息,四时更替,幽冥之间,万物已循因缘,恒大者则为‘天道’”。天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也是文圣拳功夫修炼的最高境界。《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观天之时,察人之事,执人之机,如是则圣得以功,神得以明”。《周易·文言传》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天地有阴阳,阴阳和合为之人,天地人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人要遵循大自然的生命规律,即因天之序,合道而行。
《易经》是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和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道”、“大道之源”,《易经》是文圣拳武学理论的重要源泉。《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阴符经》:“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八卦是中国文化的哲学概念,与阴阳五行一样用于揭示宇宙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学问。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关系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代表中国传统“道”信仰的终极真理。文圣拳将天地人的关系完整的联系在一起,以先天八卦为体,以后天八卦为用,天地人三才相应,窥天地阴阳变化之术,夺天地造化之功,参悟天人之奥妙玄机,通达古今之变,穷天下之至理,“内传九宫,外传八卦”,行天地大道之传承。习练文圣拳要求顺应天道,遵循宇宙自然规律,并按其运行规律做事,知天地阴阳动静之道即掌握了修炼的法门。乾坤有序,宇宙无疆,星辰密布,斗柄指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令应候,寒来暑往。《元灵心经》:“日月行,众星布,方位立,方位之变,则生气数,气数者,万物生长收藏之气血。斗转星移,方位之变,气血有盈缺。天体运行,常有所移,类春夏秋冬四时之变,类生长收藏之理。”天道运行为自然规律,人要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以把握、运用自然规律,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文圣拳修炼遵循自然规律,悟道自然,以自然为师,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依阴阳五行、八卦相生制化原则,修炼自身,道行天下,德化世界,普度众生,通过内在修炼,以合天地之道。
宇宙万物,无论宏观、微观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物物一太极,古人在天人感应中发现与九宫八卦具有相对应性质的八种神秘的自然力量,影响着事物的发生发展。宇宙形体是对应人体的缩影,人体经络与天体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体的演变也直接影响到人的经络运行,天体的任何变化在人体上都会有对应的变化。人的穴位机能的运行、开启、封闭和气血的升降、气机运行与天体运行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天人同气相应,人地同气相承,人体的每一点变化,也都可以找到天体对应的变化点,天体与人体是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是大系统与子系统的统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阴阳法于天地,形气法于万物,人天互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阴阳之气对人体的变化及命运和风水有着重要影响。《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礼记》:“道者,天地之道也,所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构成的,我们眼睛所能见到的物质都是由小到几乎等同于无的粒子组成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频率高速振动而形成能量场,各种物质其实都是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其运行都具有自然规律,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事物的运行和变化,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道”。事物发展都有其规律性,遵循“道”的规律,感悟天道可以预知到事情的发展轨迹,所有事物究其根本必有同一道理,即所谓万物一理,殊途同归。内功丹道修炼要顺其自然,按照真气运行的规律来进行,通过修炼感悟天道、地道,通一道,而齐万道,可永存于世。人为万物之灵,居于天地间,一气贯通天地和,若无喜怒哀乐系其心,无富贵荣辱动其念,效法天地之大气,善养浩然之正气,可获长生之道。
《道德经》:“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人之身心,唯有感悟一途,此乃天道也”。《庄子》说天道“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阴符经》:“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道运转,顺之则生,逆之则亡。遵循天道,顺应天道,以道而行,以成清明之盛世。《道德经》:“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天地大美而不言,四时明法而不议,万物成理而不说。《道德经》:“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
天道有其根源性(自然性)、规律性、原则性和法则性,天道化生万物,人事要遵循和效仿天道,挖掘自身潜能,开发智慧,在自然中无为而为。“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与天地相参,可德就功成,违背天道,必然招致灾祸。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道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而复始。地道宽大包容,化育万物,柔弱胜强,居下安下。人道核心是“中”,即“允执厥中”,以中为度,保持中道,中正和谐。天道、地道和人道是整体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顺应天道、地道来行人道,辨识天地运行之道,在天道、地道运行中思考和探索真理,三者运行不悖,合鬼神变化之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道酬善,善乃是天意,天意则是民心,天意也是法则,天意无可违背、无可抗拒。文圣拳体现对天道、地道自然的敬畏和信仰思想,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则其志同。“合天地之道,神鬼佑之”,天人合德,万物定基。武道会通天道、地道、人道。
“地道”指大地的特征和规律。《周易·谦》:“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尹知章注:“地道,平而无私。”《礼记·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即“天道左旋,地道右迁,人道中行”。天道亏损过于盈满的,而增益谦虚的;地道变动盈满的,而流入谦下的;鬼神的道理是损害盈满的,而福佑谦让的;人的道理是厌恶满盈的,而爱好谦退的。“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文圣拳修炼向天道、地道学习而行人道,法天正己,知常明变,尊时守位,开物成务,建功立业。以自然为师,参与天地化育,造福人间;知天道之奥妙,得神明之默运,窃日月阴阳之气,夺天地造化之权。“体天用道之机。得机者,万变而愈盛,以至于王;失机者,万变而愈衰,以至于亡”《阴符经》,体现了文圣拳把握和利用自然规律,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倡导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观。
“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与“天道”相对的概念,指一定社会中要求人们遵循的道德规范,即为人生之道,也即安居乐业、为人立世之道。远天道、地道,而人道危,尊天道、地道而行人道,而百事顺。所谓人道,是天道之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道法取之自然,天地人三统共生,领悟玄奥大道,还返虚无之本源。人生长在宇宙自然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是受着宇宙自然天地规律对我们的影响,顺天而行则生,逆天而行则悖。《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乃为“道”,要求修行要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顺天理,守本份,依道而行。《管子》:“天道之数,人心之变”。遵循天道并得人心,“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文圣拳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思想和哲学融合入世,可以引导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尊天地君亲师,行仁义礼智信,尚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修德向善,清净身心,守持中道,精进修行,修习摄心,行人间之大道。人道也指以人为本,以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等原则的人事或为人之道。古之教者,教以人伦,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行善德之举,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道离不开德,德离不开道,道为本,德为用,无德不能通道,道德乃万物之根本。
《尚书·洪范》:一曰五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关尹子》:“五行之运,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者回环不巳”。“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心,万化生乎身”《阴符经》。先知道于天道、地道和人道,将人之精神意魂魄五心导向水火土木金五行,专而为一、分而为二、反而合之上下不失,专而为一、分而为五、反而合之必中规矩。五行体现了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运动状态,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天地阴阳互为其生,互为其根,顺为凡来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阴阳气数乃造化,返朴归真化一元。《黄帝内经》曰:“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文圣拳以道家的阴阳动静、对立统一的五行学说为基础,形成了阴阳相生,动静相间,内外相合,刚柔相济,浑然一体的境界。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调和人体之五行,悟道体道,清静无为,为而不争,顺其自然,以中为度,无过不及,保持事物协调平衡状态,促进事物和谐与发展,以修炼养生长寿之道。文圣拳的修炼由两部分组成,即文功静坐之法和武功架式套路练习,一文一武,两者相辅相成,以文统武,以武促文,文到武成。文圣拳架式有五大式和五小式之分,又有“五手”和“五步”之说,合于阴阳五行之道,中正和谐,古朴自然,法通万源,大道至简。五步天罡,五手神拳,五式循环往复,不可穷尽,行走坐卧中都可以练拳,体现其自然而然之道。文圣拳五行归一,天地开张,调和阴阳,万物兴旺,道通四海,社会和谐,德化八方,天下吉祥安康。
中华民族文化是神传文化,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信仰神的民族,而这样的传统成就了神州大地,开创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同时也使人类的道德维持了几千年。中华先人警戒世人要对天地自然和神灵的敬畏,要求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积德行善,断恶修善,积善以得福,积德以增寿,善恶因报,天道承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融合的整体关系,万物都是由道生化演变而来,无高低贵贱,人类只有顺应自然,万物才可同生共荣,和谐发展。《太上感应篇》云: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多行善事,多积阴德,天佑善心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无人见,作恶有天治,闻恶民改,而不矜过,多积善德,必有厚福。福祸相贯,生死为邻,祸以罪降,福为善来,心存善念有善报,善恶到头终有报,济世助人,大爱无疆,福泽苍生。《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万物皆空,因果不空,三世承负,知罪业及福报之根本。宇宙之间的一切,因因果果,果果因因,万事万物的生生灭灭,灭灭生生,因果生灭,延续而行。在物质世界的背后有其固有规律或曰运行特性存在,而“善”恰恰与这特质相契合,故得长久。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赠。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万法皆空,因果不虚,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以善为法,以善法治世,以恶为戒,以除灭邪贪。 以人为宗,守清静之根,以慈为怀,善德行天下,以修心为本,为根为正。文圣拳普度众生的善德观,教育人们做好人,做好事,做善事,讲究道德礼仪,树立普世的价值观,做一个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教化人们崇德尚善,追求公平正义,以清明正义的力量,扶正祛邪,济世度人,行人间之光明大道。
“功夫本为争斗生,技击养生兼修行,习练纯熟勤为先,大道至简贵悟性”。习练文圣拳是一种修行自我、修养品性、意志磨砺与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是对天地自然信仰的坚持和追求,是对自身行为的矫正和约束,是精神向高层次修行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提升人们高贵的品质,促使开悟觉悟和增长智慧。《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清静是文圣拳修炼的根本要求,静是一门真功夫,一静天下安,静能生慧,静可观变,静能制动,澄心寡欲,虚极静笃,归根复命。在清静中潜心修行,日日精进,让生命得到升华洗礼,在自观中顿悟和觉悟。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守清静无为之道,使心境空明宁静,勿受外界的干扰和邪侵,使心灵不受蔽塞,恢复心灵的清静圆明状态,在清静中悟道升华,得天地神灵之护佑。文圣拳大气磅礴,通彻天地,熏养境界,开阔心胸;天地交合,阴阳交感,上下互通,万物通达,达观通泰,祸福趋避之。其功夫和道术修炼高深者,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阴阳不可测知,尤神龙见首不见尾,谓之以神明。
天地之道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按照事物自身内部发展变化而自然运行着,要顺其自然按照真气运行的规律进行,在修炼中观照、体悟真气运行规律,逐步掌握修炼的要领,并按照这个运行规律真修实炼,以符合天地之道的运行,求悟至真大道。《阴符经》:“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一“道”在心,寂然不动,以清静为要,以无我为基,固本培源,养炼精气神,充实意志,涵养精神,五心朝阳,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虑,周天运转;修炼奇经八脉,感而遂通,得以修炼真性,化五行之气,从后天入先天,至精气神合而为一,通达自然之境界,求返璞归真之道。古今圣贤炼成丹,皆因善能养浩然之气,行天地之光明大道。习练文圣拳倡导入世修行,在生活中悟真常之道,于平常中见神奇,于清静中参天地玄机,可以培养人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精神的人,成为具有高尚道德、信仰和聪明智慧的人,成为具有对国家、社会有责任感和思想的人,成为具有传统文化修养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人,具天地浩然正气,行正义之大道。文圣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真正的大道之学、王者之学。
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修心”,修心养德,德武双修。“修心”在于明道,道须臾不可立也,道即是神,道在心中,神在心中,善在心中,天地在心中。敬道者,得道之助,即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敬神者,得神之佑,万物只守一敬,敬则心诚,诚则法灵,天得一清,地得一宁,人得一灵,得自然之化机。《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天地道简而行繁,人却道繁而行简,道不远人,大道至简、至易,正大光明,寻道、悟道、得道是文圣拳习练者终生执着追求的修行之路。文圣拳将“天、地、物、人、我”五个方面联系在一起,探索其内在的必然联系,追求悟道、法道、用道,以拳入道,以拳悟道,以拳证道,以武载道;悟天地之大道,知生老病死、兴衰成败、吉凶祸福之兆。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至于命,探寻人间真理之路,修炼精进,进德修业。师万物造化之功,顺天地乾坤之理,得文圣神拳之妙,做人间正道之人。
文圣拳的武学文化体系,由“文场和武场”、“两论”文化(即文圣拳泰山论道文化,文圣拳华山论剑文化)和“八道”文化组成。文场和武场是文圣拳的武学文化之本,文圣拳泰山论道文化是文圣拳思想文化体系,文圣拳华山论剑文化是其主要功夫体系,而“八道”文化是文圣拳武学的主要文化内涵。文圣拳的“八道”文化,即“天道,地道,人道”之“三极之道”(即:天地大道),“文道,圣道,武道,兵道,医道”之“五行之道”(即:文武大道),其内涵以天道为中心,合“九宫八卦”之“八方”。“八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天地之性,文武之道,道法自然,德配日月,一张一驰,阴阳平衡,相得益彰,和谐共生,九宫归一,万法归宗。文圣拳崇拜“太阳神”即“圣帝老爷”,亦即自然之太阳,以及对先祖宗师“先天刘爷”和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最高神“无生老母”的敬仰。敬天地自然,众生平等,心向光明,激浊扬清,净化心灵,扶正祛邪,弘扬正气,高尚灵魂,善德天下,大爱无疆,大道无极。
文圣拳“天地大道”和“文武大道”,夺天地造化,参万物化育的功夫,其调和阴阳,布大道于世,大道至简,得其神髓者, 退可独善其身,进能兼济天下,可知天下之兴替,趋吉避凶,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保泰持盈,以保平安之道。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国术之根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在修正人心,穷理实修,滴水穿石,持之以恒,抒发情感,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修炼者神明体健,智慧深邃,能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责任,行人间之大道。
文圣拳传承几百年,从明末清初至今,一代代文圣拳先祖宗师,历经毕生心血去完善、丰富、充实和发展这一传统武学文化,是给中华传统文化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形成了在中华武林中独具核心竞争力的武学文化。历史上文圣拳出现了众多有经天纬地之才,怀济世爱民之心,具旋转乾坤之能,造化天地之机的丹道功夫修炼大家,他们文成武就,至圣至善,先知先觉,修为高深,道德崇高,度化众生,传经布道,弘道修德,并用修炼之法术,通鬼神之妙,疗病除灾,积功累德,治病救人,美名乡里,深为后世修炼者所敬仰。我们要努力做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充分吸收先祖宗师的智慧和力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真正将这门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庄子阐述“天人合一”,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表达心物一元的观点。《郭店楚简》:“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明确的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表述。“天人合一“是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其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圣拳将天地人,儒释道,精气神,天盘、地盘和人盘,以及天元、地元和人元联系在一起,其“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以及尊天道、地道而行人道和敬天爱人之思想,必将为每一位修炼者带来巨大的思想和智慧启迪,带来信仰的力量和灵魂的强大,带来心灵的净化、吉祥和安康。人之一身分为头部、身躯、腿足,为天地人三盘;上盘吸收天然之气,下盘择取地理灵气,中盘保存人初元气,天地人一气贯通,所以人生天地之间,一呼一吸,无时不与天地连,一动一静,无时不与天地合。文圣拳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是开发大智慧的功法,亦是天地间修行之大法,善德之人人只要依法修行,苦心悟道,日日精进,修炼不辍,都能会功德圆满。习武是一门功课,修行是身体和精神与心灵的淬炼,修炼到身体里的拳学,将溶入骨髓,受益一生。让每一位文圣拳修炼者,都能开悟智慧,修正人心,执正义,行大道,含蓄万物,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敬慎无咎,慎始若终,顺道而行。日出东方,大道其光,天人合德,万物兴旺,包容发展,善行天下,文圣神功,传承八方。
文圣神功世代骄,否极泰来逞英豪,八方兴旺杰人出,国术经学领风潮;文到武成日月高 ,通悟大道任逍遥,三教合一行天下,开创盛世万年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修炼之路上,努力探索“道”之奥秘,领悟天地变化之玄机,行大道之传承,铸灿烂之人生,筑天地之和谐,创圣拳之华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作者: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研究著名学者,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
(公元2016年3月16日,丙申年辛卯月丁酉日)【卢飞宏】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