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宗教简述
【民间宗教思想和文化研究】
摘自《中国民间宗教思想和文化研究》一
一、中国民间宗教简述
宗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最普遍的社会现象,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它用不同的方式对生命和世界作出诠释,对人类思想和精神具有启迪、安慰、寄情作用,给现实的人生提供一个温暖安定的精神家园。宗教的目的和归宿是要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也是一种道德修养与灵性智慧的至善圆满教育,旨在引领人们领悟人生的真谛,升华生命灵性,获得永生与幸福,它的精神性文化内容是宗教的核心。挖掘宗教中深层次的宗教文化内核,探索合乎个体对身心和谐的终极追求,也是为了满足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精神生活的需求,解除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焦虑、文化失落和信仰空虚。宗教的一个主要精神方向就是教人向善,重视修德行善和道德教化,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宗教史不仅仅有道教史、佛教史,更有一部丰富多彩的民间宗教史。民间宗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流行于社会下层的多种宗教的统称。民间宗教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理性思维和哲学智慧探索民间宗教的“神秘”世界。
中国民间宗教的思想渊源,可以上溯到氏族社会的原始宗教,它在中华文化中有特定的位置。民间宗教是由原始宗教演变出来的丰富多样的宗教崇拜,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民间宗教俨然成为民众信仰主义世界的重要领域,不仅构成了千千万万底层民众的笃诚信仰,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各个地区的民风、民俗,下层民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民间宗教是中国意识形态、宗教界、文化界、学术界等对中国封建社会中流行于社会下层的多种宗教信仰形式的特殊称谓,是相对所谓“正统”宗教的专用名词与概念。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不同于佛教、道教等宗教形态而又与之密切联系的另一种宗教形式,过去有的则称“民间宗教秘密教门。”民间宗教的生存与发展同社会生态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民间宗教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对中世纪的宗教生活、政治生活发挥过重大影响,并表现出惊心动魄的力量,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间宗教是“正统”宗教神学的孕育之母,“正统”宗教是在民间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民间宗教又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可转化为“正统”宗教,而“正统”宗教发展到一定时期又促使其向世俗化、大众化的发展。中国民间宗教本质上与中国“五教”没有差异,所谓其差异在于前者往往不为政府所承认,而后者被政府尊崇、信仰和保护。从民间宗教发展的历史背景看,它的高峰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加剧和封建统治思想陷于危机之际,而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社会危机或摆脱其思想统治困境,往往对民间宗教采取防范的态度,常遭到封建政权的取缔和镇压,经常将各色教门不加区别地被斥为“邪教”、“匪类”、“反动会道门”、“封建迷信”等,从而使民间宗教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很多时期使之处于“不合法”的地位,极大地限制或制约了其生存空间与发展的规模。民间宗教往往是“正统”宗教的流衍或异端,由于宗教和世俗的原因排除在外,遂自成体系,发展成独立的教团,并被迫走向下层社会,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在信仰上的追求。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是两个即有联系又有不同的概念,民间宗教是一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民间信仰则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自然、祖先崇拜等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两种文化现象相互交织、相互联系。这些信仰保持了中华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对真善美的追求。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宗教活动如卜筮、占星、祭祀等都被上层的巫祝所把持,一些散漫的民间信仰,也远未形成定型的宗教。到了东汉时期,社会上的黄老道、谶纬 、迷信 、神仙方术和民间信仰等互相渗透、融合,才逐渐形成了比较成型的宗教思想体系,产生了最初形态的民间宗教即早期的道教。从两汉到明代末叶,一千多年的劫变观念的流传和信仰,终于演化成为一种系统的三世三佛三阳劫变应世说,以无生老母最高神信仰,以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为理论基础的宗教文化形态,这对中世纪及以后中国宗教、历史、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宗教观念比较复杂的民族,多种宗教并存,民间信仰多元化,有各种传统的宗教权威和偶像崇拜,形成了丰富的民间宗教信仰,它在中国宗教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民间宗教的发展、演变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民间道教。汉末有大规模组织的道教肇始。张陵及其家族创的五斗米道、张角家族创的太平道,对当时社会造成巨大震动。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教义、仪式、教阶等方面经过改造、发展而系统化,民间道教主流沿着封建化的轨道不断发展,最后终于转化成为正统宗教。(二)南北朝至北宋时期民间佛教异端和摩尼教。南北朝时期佛教所描绘的飘渺的理想幻境,与现实的深重苦难恰成尖锐对照,遂使弥勒观念在社会下层民众中广为流布,虽几经统治者迫害仍流传不辍。南宋以降,弥勒观念被白莲教所吸收,将弥勒佛当作最高崇拜的神祗。乃至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宗教对弥勒佛的信仰,仍持续不衰。整个唐代,封建统治在坚持把儒家礼教作为其主要思想工具的同时,始终把道教、佛教作为教化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加以保护、利用。唐初,摩尼教从波斯传入中国,但不久即遭禁断。其后,回鹘又借机将已成为国教的摩尼教带入中原,并依恃回鹘之力,在唐广为传布。摩尼师先后在长安、荆州、洪州、越州、扬州、太原府和河南府设寺传教,至唐武宗大举灭佛时,摩尼教也同时遭到镇压。以后,摩尼教不得不转入地下,流入民间,演化为民间宗教。(三)南宋至明代中叶兴起的白莲教。宋代佛教禅宗与净土宗相结合,佛教信仰进一步向下层群众普及,大量民间念佛团体纷纷兴起,出现了更适应一般平民信仰需要的白莲教。教义源于佛教净土宗,首倡者是南宋高宗时吴郡延祥院沙门茅子元。元代白莲教发展到鼎盛时期,在江南许多省份广为流传,其势力与佛、道相埒。白莲教在元代除了在极短的时间曾经遭到元政权的禁断,但基本上是采取认可、保护的政策,并享有不纳税、不服差役的特权。白莲教上层宗教领袖也采取与元政权依附合作的态度,但该教传教过泛,以至多涉异端,而下层群众也数度利用其作为旗帜反抗元政权。元代末年,以弥勒教即香会为骨干的抗元起义揭开序幕,遂有大批白莲教教徒云集响应,后世史家多混称为“白莲教起义。”朱元璋取得政权之后,深知农民起义力量的雄大,则对白莲教和其他民间宗教一概采取禁止和镇压态度。但是,白莲教起义仍不断发生,而白莲教也彻底演变成为民间宗教。白莲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秘密宗教之一,它不仅在元末发挥过重要历史作用,成为农民大起义的工具,而且,对明清时期秘密教门的大量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明代中叶至清末的民间宗教。明中叶以后,民间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它们各不相属,教义、仪轨颇多歧异,信奉的神极为繁杂,有天宫的玉皇、地狱的阎王、人间的圣贤等等,最受崇奉的是弥勒佛。从正德年间开始,出现了对无生老母的崇拜,又有“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明末白莲教衰落,新兴民间宗教兴盛起来,教派宗门蜂起林立,这是中国民间宗教最为活跃和繁盛的历史时期,构成了封建社会后期下层社会民众运动的中心内容。明清两代代表性的民间教主要有罗教、黄天教、西大乘教、东大乘教、弘阳教、龙天教、长生教、三一教、鸡足山大乘教、青莲教、八卦教、一炷香教和真空教等等。特别在有清一代这些教门中,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和最具影响力的莫属是八卦教。八卦教是产生于山东地区的民间宗教,在近四百年中国秘密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八卦教的支派很多,同教异名者层出不穷,如九宫道、清水教、五荤道、圣贤道、收元教、空子教、八卦会、天理教、乾卦教、离卦教、坎卦教、震卦教等。八卦教其思想理论之成熟,传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是同时期其它民间宗教所不能及的,但同时也遭到了清政权的残酷镇压。这些教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即互相排斥又互相融合,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复杂局面。每个教派,为了安身立命,独立兴教,一般都要编撰一种或数种本教经典,即“宝卷”,用来阐述和宣传其教义思想。这些“宝卷”大都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便于咏唱讽诵,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民众的文化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民间宗教真正形成体系的宗教教义,也是在“宝眷”问世之后。最初的“宝眷”是由唐、五代的变文以及讲经文孕育产生的一种传播宗教思想的艺术形式。但最早出现的“宝眷”应在金元时代,那时的“宝眷”应是佛教向世人说法的通俗经文或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讲宗教教义的说唱脚本。“宝卷”包融的思想文化极为庞杂,基本倾向都是宣传因果报因和修道度世,兼杂儒、释、道等,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又有历代积淀的各类民间宗教的思想资料,乃至民间神话、风俗、礼仪、道德规范等内容。道教“宝卷”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它的哲学、炼养、斋醮、神话传说都深深渗透到多种“宝卷”之中,其中道教的内丹术及斋醮仪范对民间宗教“宝卷”影响很大。“宝卷”在明清两代大量产生,盛行于全国许多地方,当今在民间宝卷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保存了一些以手抄本为主的“宝卷”,视为“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
中国民间宗教之所以为众多研究学者称为“秘密民间宗教”,是因为民间宗教教义思想往往与专制统治阶级正统观念有所抵触,在其发展过程中多为统治者所忌,尤其是当朝廷政权腐败、荒淫无度、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天灾人祸相继而来的年代,它们常常组织群众揭竽而起,成为封建王朝严重而又顽强的对立面。朝廷往往对其实行镇压、限制和禁止政策,致使之只能在民间隐匿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宗教在一定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及近代,它又与民间秘密结社一起,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对人们思想意识、社会生活、生活方式,乃至政治制度都起过特殊作用,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间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历史上民间宗教往往与农民起义的密切的联系,但这并不是民间宗教的常态。民间宗教是中国社会下层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们都合理合法地存在于乡土社会之中,往往与各地的风俗习惯、日常生活密切融和在一起,满足了人们在困难时对于外界保证的需要,发挥各种各样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乡土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社会稳定。
历史上的民间宗教多有它自己的教理、信仰与仪式,但多不成系统而且也杂乱无章,多是从儒释道三教中掇拾一些词汇,采纳某些教理、仪式,渗以巫术、原始宗教与民俗信仰等形成自己的特点。它们所制订的许多灵文、咒语或法语,多系不伦不类充满迷信色彩。民间宗教在历史发展中,其思想和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有其文明进步的力量,也有落后消极的因素。家国情怀为民间宗教信仰最深层次的核心象征,这些民间宗教信仰作为“根文化”承担着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社会功能,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系统能够塑造并点燃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所在。“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我们要理性引导民间宗教信仰在新时代的发展,借由有效的宗教文化整合之径,民间信仰必能在新时代的文化境遇中诠释出既传统又现代的文化内涵,从而更传递出积极、和谐的精神气质。在承认民间宗教信仰复杂性的前提下,立足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提炼民间信仰活动中的,以思想和文化的积极力量,实现宗教文化的有效整合。要对民间宗教文化去伪存真,去精存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优秀的部分从中抽离出来,进一步优化与升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从而为中国传统宗教的复兴而贡献力量。
中国民间宗教是东方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广大下层民众智慧的结晶,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体系,其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多元性、普遍性与和谐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上民间宗教虽然几经取缔或灭失,但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从来没有消失,并在中国当代社会多元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国民间宗教出现了众多复兴的迹象,而且它们对中国社会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民间宗教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民间宗教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使之形成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新的文化形态,建立新时代中国民间宗教思想理论体系,这对于推动中国宗教文化发展,促进中国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复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间宗教思想理论是世界宗教文化的一座宝库,其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体系的架构,融合了儒释道三教之精华,其一神性与多神性结合,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与其它世界一神教相比,文化更深厚、思想更博大、代表更广泛。中国民间宗教经过两千多年的嬗变,至明清发展至巅峰,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是八卦教,无论从其思想理论和文化都是中国民间宗教文化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中国宗教文化发展之大成,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们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民间宗教文化,克服历史的偏见和任何政治色彩或观念倾向,真正让历史上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精华昭示天下,从而能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公元2020年8月23日,于天津南开大学
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当代武术名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建立者,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120万字的武学巨著。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