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传承谱系
名师简介
武术门派
圣拳文化
医场园地
圣地文苑
玄学奥秘
在线视频
活动掠影
传播发展
校园推介
总会团队
群英荟萃
会员之家
招生简章
赛事管理
专题栏目
网站首页
>>
圣拳文化
>>
查看详情
大力推动中国武术文化建设——卢飞宏
2024-05-22 07:10:06
大力推动中国武术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几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的文化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内涵,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武术作为与中华民族共生发展的文化载体,与中华民族同历沧桑风雨,成为中华文明生存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与中国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多元文化元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武术文化整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武术乃国之术,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中医学、伦理学、美学、兵学、养生、伦理、宗教等深刻的东方文化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在中华民族修齐治平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自古素有尚武传统,远古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炎黄争帝、后羿射日等就是先人赞美力量、歌颂勇武和冒险与牺牲精神的反映。这些所有的神话故事无一不在讲与自然、与灾害、与环境、与权威抗争的故事,这种勇于抗争的精神早已熔铸于民族的血液和基因之中。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民族精神的展现。几千年来,历史上的国家统一都是由“武”而来的,尚武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武术在中华文明历程中,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从史前最早的部落战争到统一国家的天下大战,无不体现出武术的作用与影响,锤炼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尚武精神。武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形态,具有技击性、历史性、文化性、民族性、社会性、教育性、体育性、群众性、民俗性、科学性、地域性、哲学性、艺术性、养生性等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综合性学科的学问,宝贵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一座神圣的民族文化殿堂,具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动特点,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和文化财富。随着社会进步和全球化进程与发展,武术的文化属性、体育属性、教育属性与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显现,“武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以及“国学”、“国粹”、“国术”的思想理念和认识已深入人心,开启了武术全面振兴与走向世界发展之路。武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及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有效地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成为传递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武术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深深的融入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之中,逐渐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武术文化是一个由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于一体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整体,是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运动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玄学、美学、气功、宗教等多种传统文化,注重内外兼修,术道并重,诸如“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道法自然、尊道贵德等,重视武德礼仪教育,逐步形成的“武魂”、“武道”、“武德”融合一体的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思想文化和技击技术体系。中国历来被世人誉为“礼仪之邦”,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华武术,亦历来讲究习武与崇德并重。拳谚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亦乃文乃武,崇武尚德,文武兼备,文武之道,一张一驰。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是强调文武兼备的,对理想人才的要求也是以文武双全、文韬武略、德艺双馨为标准。中华武术传承千年而兴盛不衰,它不仅具有攻防自卫、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博大精髓,更是一种顽强拼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武术在发展中会对习武术者强加一种独特的心理趋向作用,对习武者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影响,能够磨炼意志、修养武德、开悟智慧、完善自我,对于塑造民族健全人格与强健国人体魄、培养尚武精神都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文修修其心,武炼炼其身;武无文则蛮,文无武则馁,文到极乃武,武到极乃文,文武之道不可偏废;立国有文必有武,徒有文而无武,则威不立而国势弱;民以武而勇,士以武而雄,国以武而强,“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孔子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俗语说“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这些早就成为传承千年的古训,使武术成为培养文武兼备国家栋梁人才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武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习武术者务必要文武兼备,方能有大成,然平素会练者多,而晓兵法者稀,缺乏良好的战斗意识、品质和心理素质,临实战而不能用,如此也将会导致失去武术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对武术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拳谚说“一胆,二力,三功夫”,“一练胆,二练眼,三练力气四练闪”,将“胆”放在首位。武术是取胜的艺术,“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非有坚韧不拔之志不能坚持,非忘我求道、艰苦磨炼不能成器。延续几千年的中国武术,是华夏民族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文化遗产,具有技击养生、强身健体、磨炼意志、涵养志意、塑造精神、修行悟道等传统文化特色,深受广大民众欢迎和喜爱,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艺在身终生受益,小可强健体魄、防身自卫、养生保健,中可修身养性、修德悟道、怡情陶志,大可强国强种、抵御外侮、保家卫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生命传承力量,弘扬和传承中华武术文化,对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提升国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武术起源的证据在更早期的岩石上。云南沧源岩画,真实记录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先民的战争、祭祀与狩猎场面。广西、新疆、青海等地也陆续发现一些类似的岩画,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商周时期,跨越年代可谓久远。这些岩画中表现的体育项目包括射箭、投掷、奔跑、摔跤等,对武术与体育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武术是一项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技击精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广泛的社会基础,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外延。它萌发于中国文化土壤里,不仅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传统武术不断改革、完善,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历史。武术的本质与实质是“技击术”、“杀人技”、“战场杀伐之技”,是古代军事战争武艺传承的技术,技击是武术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具有的强身防身、杀敌制胜的武艺,但技击远不能涵盖武术的全部,它更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和科学智慧。武术有武德、门规、法律等严格约束,具有完善的武德规范体系。在古代,“武”源于战争,《孙子兵法》中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管子》中说:“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兵”者武也,“武”者技击也,无兵武不济,无武不成兵,兵武一家。先秦诸子中“无子不言兵”,“兵道”与“武道”自古就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倍受统治者所重视和推崇。武术内含用兵御敌御世修身之道,以兵法思维把握“武道”与事物发展规律,以斗争哲学领悟“兵道”经典智慧。“古来习拳知兵法,不知兵法莫练拳。”武术与军事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在历史长河中战争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交融、促进与发展。军事战争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与变革,武术的发展也充实和丰富了军事技术与战术的形式与内容。广义的武术是一种高层次文化,它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以东方古老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地域文化等,以及它们所蕴含着的民族精神,共同构成的传统文化形态。它拥有保护自己、见义勇为、消弥战事与维护和平的实力,作为炎黄子孙与自然和社会斗争的生存技能,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和精神之“魂”。武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它是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积淀,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发展性等特点,是中华民族各种知识价值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武术文化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文化,它所体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性是动态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它的内容会有所变化,并在历史发展中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武术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均受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其独特的理论涵养和行为特征。武术文化秉承传统文化之精髓而发展起来,从它身上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它结构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自然的文化整合的结果,突出的特性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民俗性、传承性、渗透性、多元性、多样性等,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其内涵也逐渐得到丰富和完善,思想文化不断得到升华。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它根源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在武术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为专业性武术理论,并随着武术运动的不断普及而不断发展起来。武术的发展需要有思想文化与信仰的支持,一部失去文化与思想理论基础的武术,就会失去其根基和灵魂,也不会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加强武术理论研究,深入挖掘武术文化内涵,构建中国武术文化体系,是一项伟大的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发展工程,需要全体武术人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大力开展传统拳种研究,全面加强传统拳种和武术非遗研究工作,深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是一项十分迫切而艰巨的任务。要完善珍稀濒危传统拳种和高龄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保护机制,重点开展对已列入非遗传统拳种的传承推广工作。同时,加强文献研究与保护,以及武术典籍、古拳谱、器械、遗址等文化遗存的研究保护工作,开发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公开服务社会。
武术文化是历时五千多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巨系统之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珍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武术与中华民族文明产生同步,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武术的独特在于它拥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文化气质,饱含着中华民族对技击术特有的理解和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技击术,也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其中饱含着先哲们对生命与宇宙世界的感悟和认识,它用特有的运动形式承载着、诠释着悠久的东方古老哲学和民族文化生活。“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习武强身修炼,以武载道,以武入道,以武明道,以武悟道,以武传道,以武证道,以道统术,以道驭术,以术得道。武术是一个拥有无限智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式,具有独立的民族文化和功夫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集中体现,有自身变化与发展的规律,它的“道统”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建立以“道”为核心,以“德”为灵魂,以易经、道家、儒家、释家、墨家、兵家、医家等为主要文化内涵,以“道、德、术、功、法”相统一为理论基础的中华武术“道统”体系,对于促进中国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扬中华武术“道统”是中华民族的崇高责任,促进中华武术思想文化建设,助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传承武术是培养民族性格、心理和个性与崇文尚武精神的需要,也是守护历史文脉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武德是中华武术的灵魂。历史上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记载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崇尚武德是武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讲礼仪,讲诚信,讲正义,讲气节,重义轻利,尊师重道等优秀道德精神,要求学拳先做人,习武先修德,对于加强德、智、体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认识武术文化的本质,克服一切守旧保守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层面,提升武术的文化与教育价值,对武术文化进行深入的全面研究,真正将武术作为一种国学文化发扬光大。文化属性定位是国家制定武术政策、发展武术的基础。武术文化是我国以文化崛起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元素之一,要从国家文化战略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提升对武术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将之上升到历史、文化、思想、哲学与文明的高度来认真研究和对待,以武术文化为引领,推动中华武术向前发展,展现和发挥武术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武术文化体系是一个综合、整体而独立的思想文化与技击技术体系,确立中国武术大文化观思想,构建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意义重大,需要以普遍、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全面揭示武术的基本属性和本质规律。深入挖掘武术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与发展,让中华武术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
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整合了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它在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与地域文化、地理环境、社会风俗、民俗事项、政治经济、人文精神、道德观念、江湖文化、民间传说、武林传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辽阔,不同地域的民间武术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
拳种之间的不一样,与一定地理和人文等不同环境造成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拳种风格特点、文化形貌决定了其个性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性格特点,成为区别于其他拳种文化的重要特征。各个拳种传承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其孕育生长、发展衍化、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历史传承、风格特点、人文风貌、信仰崇拜及修炼体系等方面各有所不同,使不同拳种具有各自的特色,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给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带来丰富的色彩。武术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原、齐鲁、关中、燕赵、吴越、荆楚、巴蜀、岭南、晋陕等等武术文化系统。武术文化与宗教融合,形成了少林武术文化、武当武术文化,民间宗教武术文化、峨眉武术文化,等等。武术文化在与其它文化融合中,概念不断增新与拓展,反映了武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深入挖掘与研究地区、地域特色武术文化,特别关注杰出历史人物武术思想与武术事迹的整理与研究,构建起武术文化历史传承的明确谱系和具体过程,对于弘扬中国武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中国武术具有源流有序、拳理明晰、自成体系、风格独特的129个拳种中,每个拳种都有其独特风格、技击特点与思想和文化,演练要求各异,有的讲究松柔舒缓,有的讲究刚强迅猛,有的要求沉稳浑厚,有的要求轻灵敏捷,呈现出迥异或相似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不同的运动风格特色。武术一脉传承而来的拳械套路、功法理论浩若烟海,多得难以数清。武术的运动形式、技术内容、练功方法多种多样,它的本身就是一个东方的综合性体育的“大千世界”。每一个门派、每一个拳种、每一个套路、每一个架势都有其历史、文化和特点,也都分别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功法、套路和格斗训练方法以及器械练习方法,反映出中国武术共同性与独立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缩影,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思想文化层面,无处不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光彩。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负载力,它与其它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潜移默化的联系,相互影响和渗透,诸如哲学、兵学、养生学、美学以及民族伦理、宗法观念、民族传统等,逐步形成了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由武术技术延伸的相关文化内容,构成了博大的武术文化整体。武术在一招一式都是从生活中来,从实战与战争技击技术中来,无不折射着中华智慧,在一拳一路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在一技一理中内隐含着中华思想文化。每一个拳种都是具有一定地域文化形态的表现形式,都是一座座传统文化的丰碑,呈现出独特的文化个性。中国武术有很多拳法在理论架构上有众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每一种武术的背后都是从各自视角对武术进行解读,也正是众多不同视角的武术理论推动了中国武术理论的不断完善。武术文化几乎涉及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密切相连,是一个多学科渗透的科学体系,具有文化学科交叉性、融合性、综合性与超越性。武术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武术文化在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中,不断衍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共同性与多元性、多样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融合性等。
文化系统是共同体的内在一致性,透过武术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发现其内在统一性、共同性,即其发展进程中遵循的内在规律。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奠定了武术思想理论的坚实根基。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受易、儒、释、道、墨、兵、医,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等传统文化影响,形成了中国武学思想文化的基本核心理论,具有普遍性与同一性,其基础理论体系框架基本表现为七个方面:(一)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基石;(二)以儒释道与三教合一文化为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指导;(三)以墨家文化为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四)以古典中医理论为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根本;(五)以兵学文化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核心灵魂;(六)以“士”文化为武术思想文化的精神追求;(七)以华夏民族精神为武术思想文化的价值体现等。武术属于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立文化体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生命力深深地藏于民间社会百姓生活之中,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文化特征。应当说中国武术的几乎所有门派和拳种都是从地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从而使之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性格和气质,我们总能从传统武术生存发展中找到一些地域文化的影子。“天下武术是一家”,各拳种功法虽殊,各呈异彩,但修武之道,殊途同归,万法归一。各拳种武术文化有其不同的价值和特征,呈现出差异性、多样性。中国武术门派林立,拳种众多,千姿百态,枝繁叶茂,每一个拳种都是汇向中华武术海洋的支流,各门派与拳种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造就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武术文化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尊重和保护武术文化的差异性,包容多样性,走向多元化,促进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繁荣发展。武术的技术理论、思想文化、精神内涵等诸方面最具有全面性、完美性,几近于道,相比于中国其它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比拟性与不可替代性。武术运动具有壮内强外的健身价值、防身制敌的攻防价值、技击美与技艺美相融合的审美价值、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价值。它不仅是拳架拳脚、器械功夫,更是代表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思想、信仰与文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武术文化蕴含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融通着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历史血脉和记忆,是我们民族的信仰、崇拜、生活模式、文化思想与精神的身体语言的生动写照。只有重视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注重文化发展中的积累,涵养民族文化底蕴,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各拳种要认真开展武术文化挖掘整理与保护传承工作,充分认识文化对武术发展的重要性,重视专业武术人才培养,加强武术文化理论研究,做到德艺结合、术道并举,全面展示武术技术和思想文化,阐释武术理法脉络,提炼武术内涵元素,解读武术文化基因,夯实武术振兴发展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各门派和拳种要切实行动起来,从基础做起,从点滴做起,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做好武术文化研究工作,夯实文化底蕴,为繁荣中国武术文化做出积极贡献。国家与民族,是由一个个优秀的个体组成,一群优秀的个体,组成一个优秀的整体。提升国民素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国以民为体,民智则国智,民强则国强。文为武之魂魄,武为民之肝胆。凝聚全民爱国的思想共识,营造全民尚武的浓厚氛围,培养全民的光荣感和英勇精神,增强国民体质,以达到全民尚武强兵、兴国安邦的目的。一个没有、丧失或被削弱阉割了尚武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也必将会衰亡;同样一个没有血性的国人也成不了国家的栋梁之材,也维护不了个体与民族的尊严与和平。习文练武强身修德,立德树人,自强自立,外御强敌强体魄,内养生命精气神,可以强种、强民、强国,能使弱者强、强者仁,而仁者寿。武术教育能够使人们树立除暴安良、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贵和尚中、善恶分明的美德和风尚,是培养民族个体与整体道德修养、意志品质、民族气节、刚健有为、尚武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塑造国人崇高灵魂、强健体魄、增益智慧、修炼悟道、修身养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全面提升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具有培养民族阳刚之气、爱国情怀、勇敢无畏、舍生取义、侠义精神与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中国武术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变化,饱经沧桑,历经风雨,虽然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禁武”运动、浩劫与洗礼,以及在封建王朝长期的“重文轻武”政策影响下,但依然能够顽强地生存传承下来,孕育出了延绵不绝、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展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百折不挠、厚德载物的精神。中华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根脉,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基因,是几千年来捍卫中华族文明迄今屹立不倒的“魂”。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与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武器,具有不可战胜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力量,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精华、最重要的国粹之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体育运动形式,它在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工作,对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武术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伟大贡献,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担负着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传统武术受“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影响,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相处,在练功上追求内练与外练的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心身平衡、心理健康,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全体武术人和爱好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勇于挑战,苦练内功,迎接武术发展新的春天。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武术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华武术和中华文化,推动国际武术文化交流,为传播中华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武术正以国术与国粹的形式走向世界,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包容,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精神。武术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勇气力量、精神信仰与尊严和荣誉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重要力量,继承和传承武术文化,让武术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影响力有着很大作用。夯实文化自信之基,提振民族复兴精气神,振奋民族武术尚武精神,激荡华夏民族浩然正气,为振兴与繁荣中华传统文化服务。
文化传承延续民族文化根脉,守护民族武术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完整、全面、系统、科学、严谨的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是为振兴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要真正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发展,提示其本质、思想和规律,重视在文化传承、培育民族精神和国民教育的价值,以武术文化振兴助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武术传承与振兴靠的是思想、文化、精神和信仰,文化是武术传承发展的灵魂和力量。武术所展现出的中华民族的性格、智慧及民族情感和精神,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战斗意志和品质的集中体现。武术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深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精忠报国”“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崇尚正义”“尊老爱幼”等诸多世人所崇尚的传统美德和思想观念,形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思想观念蕴藏武术精神之中。武术的内在精神是“德”,它渗透于武术运动技术之中,贯穿于武术文化的始终。武术精神一直指导着武术实践的发展,并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它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熔铸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剑”自古以来就被中华民族赋予了神圣的文化含义,视为华夏民族气质和性格的标志,也是身份、权利与地位的象征。有形的是剑,无形的是剑道,以剑演道,由剑入道,生化剑道精神。剑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尚武精神和英雄主义,是君子文化、士文化、贵族文化品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具影响力的思想、精神和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思想、精神和文化财富。士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发展中所凝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思想追求,“士志于道”,也是中国武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弘扬以“剑”、“剑道”和“士”文化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对于重塑民族崇文尚武形象、促进中华文明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它源自于古代战场搏杀,植根于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和民众。武术的主体是千千万万的广大民众,人民群众是推动武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武术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精神风貌。要高度重视武术文化的发展,深入落实武术振兴战略,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守正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每一位习武者和爱好武术的人们,都要从自己做起,树立坚定的民族文化信仰,以思想、精神、文化和信仰的力量,进一步将中华武术发扬光大。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让武术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积极推进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
当代对武术的认识和定位存在一些偏差,武术文化研究滞后,观念僵化,固步自封,很多方面流于形式,缺乏开拓性,不能较好地适应时代的进步。特别是武术“模式化”、“体操化”、“舞蹈化”、“表演化”、“娱乐化”等发展问题,使武术丢失了一些精神内核、主体价值和文化内涵。克服“花拳绣腿”、“哗众取宠”中看不中用的“花式”武术对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牢固树立练拳要“学以致用”的观念,确保传统武术精髓不被丢失。武术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要突出武术攻防技击价值与功能,真正让武术之魂得到继承与发展。文化是武术的精神内核,武术不能丢掉其文化根本,如若割裂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其精神和灵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武术文化的内涵、精神、本质、价值与层次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和转变,逐渐认识到武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它是具有高层次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人文精神、价值取向与宗教信仰意识的集中体现。世界上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没有像中华武术这样,具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当前,要克服制约武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从传统武术的自身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确立正确的武术指导思想与发展观,准确把握武术发展的定位和思路,高扬民族尚武精神,激发民族蓬勃向上的力量,努力推动社会武术、竞技武术、国际推广、武术文化、武术产业的协调发展。重视武术文化、教育与体育价值和功能,重塑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加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认真开展传统武术科学理论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长效机制,促进传统武术的自身改革与创新,实现中国传统武术科学传承与发展。文化生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靠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积累,具有传承性、连续性和持久性,呼吁大力抢救与保护传统武术文化,避免民族文化和精神出现断层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传统武术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地方特色拳种和濒危拳种进行重点保护和扶持,采取措施激励传承和发展,激发武术文化内在活力与发展潜力。让每个拳种都能得到平等的发展资源、空间和机会,有效促进相互之间的公平交流、学习与竞争,促进各个拳种的繁荣发展与共同提高,开创中华武术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武术传承与发展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破除保守封闭、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等陈规陋习和思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方针,摈弃传统武术门户之见,融会贯通各家拳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同时吸收外来体育文化精华,海纳百川,融通中外,促进武术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永保武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要运用前沿复杂性理论的新方法,增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在武术理论与技击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夯实武术理论发展基础。要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汇和吸纳中国文化其它元素,熔古铸今,勇于开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发武术文化发展活力,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武术精神,发挥武术的现代社会价值。新时代武术发展,要将之上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大力弘扬和传播武术文化,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服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武术发展关键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民族骨气和气节,弘扬尚武精神,加强武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武术文化需要发展完善,武术进程需要脉络梳理,武术经典需要时代呈现,武术精神需要继承传承。武术的发展受一定的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影响,需要适应和遵循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规律,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武术生存与发展。但如果武术过于受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也会使武术发展失去自主与独立性。研究和推动武术发展不能脱离这个当代社会大环境,要与时俱进,固本培元,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政府文化体育部门、武术协会加强对武术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工作,落实支持政策、协同推进,鼓励社会团体参与、激发活力,推动武术文化建设、保护与传承。发挥高等体育院校师资、科研等资源优势,发挥武术研究院作用,搭建高端全国学术交流平台,鼓励科研创新,传承武术文化、推进学科建设,引领武术项目发展。通过举办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全国武术科学大会、武术发展高峰论坛等系列高端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交流武术最新研究成果,打造高端学术品牌,为促进成果转化、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扎实做好武术文化科普工作,担负起提高全民武术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
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精神,按照体育总局武术中心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要求,落实武术发展各项有效措施,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在当今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武术的价值、功能与作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强健国人体魄,提升国民素质,塑造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在文化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功夫已超越了民族和国界,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面临什么困难,由炎黄子孙用智慧和汗水凝聚而成的武术文化遗产不能丢,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要一往无前,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披荆斩棘,一定要将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弘扬尚武精神,传承中华国粹,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努力培育和践行民族文化价值观,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忠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让中华武术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出新的时代价值,绽放出华夏文明永久灿烂的思想和文化光辉。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让中华武术筑起中华民族精神的钢铁长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磅礴的力量。
(本文亦可作为《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宣言》,为推动中国武术文化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
(2023年3月12日,癸卯年,农历二月廿一)
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曾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公安机关工作二十余年,历任刑侦科长、刑警大队教导员、队长与政法委领导等。中华
文圣拳
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当代武术名家,非遗武术
文圣拳
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文圣拳
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2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
评论列表
[冯春亮
05月22日 18:24
]
写的非常好!
[郭庆双
05月22日 07:32
]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践行者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点击免费电话咨询:13563937198
文圣拳官网
电话:022-27306358 手机:13563937198
地址:天津市南开大学城
技术支持:
全网云cms
关于我们
一键拨号
新闻中心
在线视频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