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传承谱系
名师简介
武术门派
圣拳文化
医场园地
圣地文苑
玄学奥秘
在线视频
活动掠影
传播发展
校园推介
总会团队
群英荟萃
会员之家
招生简章
赛事管理
专题栏目
网站首页
>>
圣拳文化
>>
查看详情
武术家也应该是思想家
2024-07-30 18:19:27
武术家也应该是思想家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艺。它不仅包含了技术和战术的训练,还融合了中国古典哲学、教育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体育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武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武术并不是一般的体育运动,它脱胎于古战场搏杀技术,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它是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注重武德教育为鲜明特点的,以攻防格斗技术为核心的人体运动形式,既有技击防身自卫功能,又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益寿延年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个独具民族风貌的系统性功夫修炼体系。武术运动比其他任何体育项目更富历史、哲理、科学、实用与艺术性,最能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智慧。武术发挥着巨大的运动价值和文化价值,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彰显出武术所承载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武术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宗教意识,是先辈们与大自然作斗争和在冷兵器时代战斗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运动项目。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武术不仅是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手段,更是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武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拥有独特的综合素质教育功能,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民族,对合格人才的培养是要求文武兼备,德艺并重的。历史传承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要求和愿望,就是对武术功能价值和精神体现的真实写照。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受一定地域文化的影响,其文化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武术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它不仅是一种技击术,一种体育运动形式,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成为中华民族气质、品格、聪明才智与勇敢无畏精神的象征。
中国武术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包括各种徒手拳术和器械训练与气功等,是中国民族勇敢与智慧的结晶。武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
文圣拳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讲究阴阳平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等,这都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这些哲学观念不仅影响着武术的技法和理念,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武术让我们学会在矛盾中寻求和谐,在变化中把握平衡,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每一种武术流派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他们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学习武术,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理解世界的本质,达到身心和谐、内外兼修的境界,从而可以领悟人生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武术中的礼仪、道德规范等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优良品德的要求和期望,让我们在传承中汲取文化的滋养。国之术,修身之艺也。遵武德者,武之宗也,“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习武者以德为先”,从古到今各种武术都非常重视武德修养的培养。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运动风格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承担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它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与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武术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系统,它的思想文化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不仅仅是一系列动作和技巧的组合,更是一个充满智慧、力量与精神的世界。武术的训练通过各种拳法、腿法、身法的练习,能够锻炼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武术动作要求身体各个部位的协同配合,这种全身性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强健体魄,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理想锻炼方式。武术以德修身,以武强身,内外兼修,通过力量、速度、耐力与技巧锻炼,提升身体的耐力和爆发力,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防身能力,还可以培养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品质与人格和心性的磨炼。中国武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习练人数众多,每一位习练者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他们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武术家泛指练习武术,且在武术上具有成就与相当影响的人士,他们一身正气,披肝沥胆,栉风沐雨,身正而行天道,德艺双馨,不仅有精湛的功夫,强烈的爱国情怀,更重要的是有高尚武德修养与人格魅力。每一位武术家与习武者都应是高尚武德风范的践行者,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守护者和引领者,社会公正正义的维护者,天地浩然正气的涵养者,中华武道的坚实追求者与探索者,“士”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忠实承传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懈传播者。武术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在一定意义上说哲学思想是武术之本。修炼武术的道路和路径就是以武载道,以武悟道,以武传道,以武入道,以武证道,以武得道,以武明道,以武行道,武道合一,禅武合一,殊途同归,教化万方。武术运动就是自我修行,可以锻造习练者强大的内心,提升个体整体素质和能力,提高生命情感的境界,让习练者的力量和精神变得更加强大,能够做到手中有兵,心中有礼,尚武崇德,止戈为武,使之成为有抗暴自卫、见义勇为、维护正义的实力和深厚德行的人。武者只有具备了哲学思想,步入武道境界,才可以被称为武术家。
武术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无限魅力和价值的世界,是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它能够使习练者获得身体的锻炼、心灵的滋养、文化的传承、自我防卫的能力、人际交往的机会与个性品格的塑造,以及追求“道”的境界,提升人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武术是中华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但其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功夫系统体系。无论是内家还是外家功夫,都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理论支撑下的体育运动形式,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道家文化与儒家、墨家、兵家、医家,以及佛教文化等都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武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一道贯之,触类旁通,殊途同归,万法归一。特别是兵学文化,成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核心灵魂。“武”本意是指行进的兵戈,即征伐、示威,后演化为“止戈为武”,寓意停止干戈、消弭战事。“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兵学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思想。兵学乃生存之哲学,兵武同源,“从来拳术通兵法,不通兵法莫习拳”,从中可以看出武术与兵学的紧密联系,也强调了在武术学习和实践中战术技巧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应用兵法原则,使习武者可以在体育对抗性运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克敌制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武术的内涵和价值。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战斗技巧和战略思想的体现。兵法是指古代战争中的谋略和战术,它包括了诸如奇正虚实、攻心为上等战略原则。由于武术与战争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使得许多武术家同时通晓兵学战阵之法,他们将武术训练与战场上的实战经验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武术风格和流派。在实际的格斗中,懂得运用兵法的原则可以使战斗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例如,通过虚张声势、示敌以弱等方式来迷惑对手,或是利用战术布局来取得优势,或通过避实击虚、冲虚捣隙等战术来击败对手。无论是《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止戈为武”的中国古代造字法,都蕴含着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的“和合”思想。
武术也是做人的学问,它与人格、世界观、价值观紧密相连,与人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有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将人的修为推向“道”的境界。武术传承靠的是思想、精神、文化和信仰,文化是武术传承发展的灵魂和力量。武术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一脉相承,蕴涵着深奥的哲学思想,而“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观点,其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武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根基是道家文化,道家思想是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基础。“天人合一”整体观与道法自然的生命宇宙观对武术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等思想筑牢了中国武学思想文化的理论基石。《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人和自然相通变化之理。在中国传统武术中
文圣拳
、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红拳等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文圣拳
文武合场,以文统武,以武促文,文到武成。讲求用意念统领全身,以意导气,以气催力,气到力到,意气力合一,处处讲究阴阳平衡,要求精、气、神、意、力统一,是一种后天返先天的长寿运动。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它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相结合,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把拳术中的螺旋缠丝运动与中医学的人体经络理论相结合,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本能。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融合了易经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内涵,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八卦掌根据太极阴阳五行原理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特点,融合了易经八卦图中的卦象,将步法掌法与古代导引吐纳方法融为一体,注重内外兼修。红拳以阴阳辩证、动静相合、以快制动等理论体系,融合了古代导引术、中医经络学和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武术的人体自身运动与宇宙自然的运动有着内在的紧密关系,习练时要求顺应和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阴阳平衡互易的道家思想是构成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武术追求的永恒思想。
中国武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文化内涵。任何一部武术都是有思想、精神和灵魂的,一部没有思想和文化支撑的武术就会失去其根基和灵魂,也不会具有恒久的生命力。武术要有思想和文化的支持,一个没有思想和精神的武者,也不会成为武术家。武术思想家是指对武术的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思想主要是用言语和其他符号来表达的,而致力于研究思想并且形成思想体系的人就是思想家,他们之所以有思想主要是因为解决武功修炼与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且在过程中逐渐提升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能力。历史上很多武术家也是思想家,或是中医家,他们在哲学思想文化上具有深远影响力。中国最早的武术思想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剑术家越女,她在《吴越春秋》中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她这套形神相应、动静互制、长于变化、出奇制胜的剑术理论思想为后世剑术家所师法。古代除了越女,还涌现出一批剑技名家。如剑术“迫则能应,感则能动”、“变无形象”、“如影如响”的老剑客鲁石公,能“驰弄七剑,迭而跃之”的宋艺人兰子、“在赵者,以传剑论显”的司马氏,都是活跃在民间社会的名噪一时的剑客。古时曲城(招远)“曲城候”虫达,善击刺,西汉时称为剑圣,据《史记·日者列传》载:齐张仲、曲成侯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东汉《论衡·别通第三十八》载:“剑伎之家,斗战必胜,得曲域越女之学也。两敌相遇,一巧一拙,其必胜者,有术之家也。”我国古代历史上这一批最早的民间武术家是许许多多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剑客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出现,意味着具有专门武艺的民间武士群体的产生。这一新的社会现象对于武侠的萌芽和诞生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及至春秋末期,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出现了武士阶层,他们以自由交往的方式为知遇者轻生相报,并以追求某种独特的精神价值为人生目标,虽殒身而不恤,具有侠义精神。“士为知已者死”是武士精神的重要体现,他们是中国古代武术的杰出传播者。
武术自古以来就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织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六艺”教育为促进军事武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国时期车战所需的射御技术和使用矛、戈、戟等长兵的技艺就成为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同时,拳搏与角力也是军事训练与选拔武士的重要内容。当时,舞、武不分,合而为一,称为“武舞”。它是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一定程式来演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由技术碎片化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也是武术套路的雏形。秦、汉、三国时期有较多武术著作问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有很大发展。隋唐时期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对唐代尚武任侠之风的盛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宋元以后,中国武术发展完备,全面走向成熟。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大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军旅武术思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书中编制了“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的拳法三十二势,说明了枪、棍、拳、刀的各种诀要,对总结和发展古代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认为“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强调拳术必须能实用,“既得艺,必试敌”。指出“其拳也,为武艺之源”,并大力提倡“各家拳法兼而习之”,以达到“上下周全”、“首尾相应”的全面武艺技能。戚继光的这些武术思想,对中国武术发展和军事武艺训练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他在军事武艺训练方面的思想与之同时期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有共同之处,都主张武艺训练从实际出发,重实战,讲实效,反对“花法”、“虚套”,提倡“对打”、“对练”,反对脱离攻防的“单练”。尤其强调重视士兵体质的全面训练,主张“练心之力”,“练手力”,“练足力”,“练身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因材授器”等原则。这种既强调体质“全面训练”,又主张“因材授器”,因人而宜,把古代武艺训练理论推进了一大步,这是对中国武术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戚继光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创新,如杨家枪法、倭刀术、藤牌刀术、狼筅术等,并根据缴获的倭刀谱残本及与倭寇战斗的经验和自身高超的武艺,研创出“辛酉刀法”。明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除了边关卫所,武术也在腹地民间普及开来,武术家北上南下,拜师求教,研讨武艺比比皆是。明清以来,中国传统武术基本与《纪效新书》有一定的联系或受其思想文化影响。
近代中国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帝国列强入侵,内忧外患,战争不断,民变迭起,社会矛盾加剧,也促进了民间武术的兴起。此时期涌现出很多仁人志士,产生了众多武术宗师与思想大家,他们具有很强的正义感,武术造诣极深。爱国进步武术家用自己的高超技艺战胜了列强武者的挑衅,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打击了西方殖民者的嚣张气焰,为备受压迫的中国人民争得了荣誉,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这些武术家对中国武术传播发展影响深远。其中以爱国武术家霍元甲与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李小龙在武术思想文化建设上具有代表性。霍元甲精武体育会的创办人之一,中华精武文化的奠基者,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威震中外的“迷踪艺”大师,人称“津门大侠”“霍大力士。他创立的精武体育会培养了大量武术人才,为我国武术传承以及武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冲破门派的束缚,敢于向传统陋习挑战,打破“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同时以少有的开放观念,面对天下各派武术,兼收各家之长,消除门户之见,并以精武体育会为展示平台向外推广,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武术,充分体现出他的先进思想和宽阔胸怀,以及对中国武术发展的独到之处。精武精神是近代中国人最需要提倡的一种民族精神,也是国家民族和民众的迫切要求。创办精武体操学校之时,时局动荡,朝廷腐烂,民众懦弱,面对缺乏斗志,麻木沉睡的国人,推崇“人人习武,强国强种”的主张,这是霍元甲精武精神的最精华部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精武会宣扬的不仅仅是武术,而是一种自强的精神,一种民族的精神。他的这种关于尚武强身、强国强种、抵御外侮的思想,给国人的精神以极大的振奋和鼓舞,激励了国民自信心和斗志。他能够超越门户之见,以及家族内外之争,不局限于自家门派,兼收并蓄,综合创新,形成具有很强实战性的“迷踪艺”。他极具民族气节,富有正义感,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浩然之气与大丈夫气概,倡导“乃文乃武”“惟精惟一”思想。精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广义的说就是:爱国强体,崇武慕德,担当正义,修身正己,舍生忘我。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尚武,正义,修身,助人”,亦可表述为:“爱国,崇武,尚义,修身,舍己”。精武精神的重要内涵是“爱国尚武”。尚武是方法、途径,爱国是目的。通过推广武术,首先强种使个体强健,其次通过建立社团普及武术武德,造成强健之民族,富强之国家。提倡以强身修身为宗旨,弘扬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的民族气节和抵御外强、以武济世、扶危救困的爱国精神。精武精神是中国武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彰显的是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不屈服精神的象征。精武体育是崇文尚武的典范,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武术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世界影响力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李小龙是著名国际功夫明星,武术家、哲学家,也是处于近代与当代之际中国武术的世界推广者,他对功夫、人生的理解,知行合一,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仍在全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他说:“功夫的特别之处就是它的简单质朴。功夫仅仅就是以最小的动作和力量来直接表达自我情感。每个动作都有它自身的特性,不掺杂任何使其复杂化的人工修饰。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正确的方法,功夫之道也不例外。越接近功夫之道的真谛,表达就越精炼。”“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是种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好像科学一样,需要寻求实证,而由实证中得到结论。必须顺其自然,好像花朵一样,由摆脱了感情与欲望的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专注是成功的关键,真正成功的勇士其实只是一般人,但他具有激光般的专注力。”“有意识地无意识,或者是无意识地有意识,是涅槃的秘诀。此时行动是如此直接和迅速,没有任何间隙能让智力活动插入,把它切成碎片。”“一位真正的老师,一位真正的授武者,从来就不应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应该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真理则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法,就像水一样。”特别是他创立的截拳道“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的武术哲学思想对武术理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李小龙的哲学思想,不只是武术哲学,更是人生哲学,在全世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力。
当代武术文化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致力于武术事业发展的武术家。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习武之风方兴未艾,武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武术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国内外武术文化交流活动频繁,推广传播武术运动事业蓬勃发展,武术学术研究蒸蒸日上,他们对武术思想文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理论研究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他们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代联合国友好使者、国际功夫联合会主席、北京少林武术学校总校长兼总教练、武术家傅彪对武术向世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武术的认识与思想引起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强调:“拿破仑说过,人类有两种力量:一是利剑,一是思想。我认真总结了,人类有三种力量:那就是思想文化精神。武术是思想与肢体语言的结合,是艺术与美学的结合,是力量与技能的结合,是一项开发人大脑和肢体相互协调发挥的运动,是一门提振全人类精神意志的科学技术。一个国家文化的提升可以升华一个民族的思想;武术功夫的振兴可以提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一个有思想的民族是有理想有目标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有精神的民族,这个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我们习武之人要不断提升思想理念、文化修养、精神境界、功夫技艺,从而升华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影响力、社会知名度、社会价值观、社会形象、社会地位、人格魅力。最终实现以武术的魅力而赢得世界这一宏伟目标。”他对武术思想文化精神与力量的简述,揭示了武术的本质规律与内在精神价值,对现代武术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当代
文圣拳
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在
文圣拳
武学、中国武术文化建设与相关传统文化研究上有重大理论建树,促进了中华武学的发展,在当代传统武术发展中具有代表性。近十几年来,我们以
文圣拳
系统性研究为基础,同时延展到传统文化的其它相关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使这部传承四百多年的武术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墨家文化,士文化,大运河武术文化,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中国武术科普,中国精武文化,中国武术教育,
文圣拳
与诸子百家文化研究,以及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构建了完整的
文圣拳
武学文化体系,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体系,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文化体系,中国士文化的道义哲学体系,中国民间宗教思想和文化体系,以及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建立了以“道”为核心,以“德”为灵魂,以易、道、儒、释、墨、兵、医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为主要内涵,以“道、德、术、功、法”相统一为理论基础的中华武术“道统”体系,并将“士”的文化和精神纳入到武术文化之中,有效地促进了武术教育、墨家文化与“士”文化发展。特别是构建中国大武术文化体系,将中国武术文化研究推向了崭新的高度。倡导武术发展要有新思想、新思维理念,以系统性思想支撑武术发展。呼吁大力加强中国武术文化建设,以文化的力量助推中国武术向前发展。同时提出
文圣拳
发展遵循“文化、宗教、哲学、教育、养生、技击”的理念,推动了
文圣拳
武学向高层次、高境界发展。
文圣拳
武术研究也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三大普世价值观”“爱”“善”“和”的理论与三教合一、“五教”万教相通相融的思想,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大同社会”、“大同世界”“大道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武术文化最宝贵的是“士”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士”有风骨,有气度,有精神信仰,有着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追求,彰显着一个武者的人性与人格价值和精神光辉。任何一个武者如果没有“士”的思想和精神,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武者,也不会成为真正的武术家。衡量一个武术家的重要标准是是否具有“士”的思想、精神和品质,而“士”的思想和精神是武术家的显著特征,也是任何一个习武者所应切实需要践行和遵循的。华夏文明的本来面目是崇文尚武“士”的文化和精神。“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升华,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和孕育出来的“士文化”,对于促进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过巨大的作用。“士”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和文化,“士”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凝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思想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士”者,智信仁勇义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气概和品质。“士”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士志于道”,是“道”的忠实承传者,推崇“道”与“德”的统一。《论语·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的思想和精神习武者的内在灵魂。大力弘扬“士”的文化思想和精神,让每一位习武者都成为“士”的践行者、弘道者,让“士”的思想和精神在全社会中得到崇尚与弘扬,使每一位习武者都成为有德行、有思想、有精神、有胸怀,有气节、有胆识、有勇气、有信仰,有崇高意志品质,有爱国思想情怀,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与担当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维护正义的人,一个勇于舍生取义的人,一个为民族文明进步事业贡献全部力量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并促进它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武术文化,使之成为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技艺。“形而上者谓之器,形而下者谓之道”。武术是“以武载道”之术,以“拳”悟“道”之术。老子曰:“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曰:“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道”是思想,术是方法;道为本,术为用;术合于道,相得益彰;道术相离,本末倒置,各见其害。有道无术乃魂不附体,有术无道乃体不附魂。武离道而求术,则武不成,只有道术合一,与道同久,魂体统一,方为正道。道、意、法、功、拳是武术的五个层次,道为上,其次为意,其次为法,再次为功,再次为拳。拳不打功,功不打法,法不打意,意动形随,无形胜有形。拳、功、法、意合于“道”,“以意入道”“以武载道”“以道驭术”“以神守道”“以心证道”。武术的最高追求是达到“道”的境界,出手不见形,随心所欲,无招胜有招。强化武术文化“道”的属性,将武术文化上升到“道”的高度,以武学之道领悟大道奥秘,使武术向高层次、高境界发展。习武者只有将“道”作为追求高超技艺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将“道”作为中国武学的最高信仰,中华武术才能走入正途,才会充满动力、生机、活力和希望。
武术不仅是一门技艺,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哲学,也是一种科学的辩证法与方法论,它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文武之道,乃阴阳之道,圣贤之道,大道之学。“有武无文则蛮,有文无武则馁”,武之极而文,文之极而武。文为武之魂魄,武为文之肝胆。文武之道,相益互补,以文化人,以武育人,殊途同归。武术经过几千年陶冶嬗变,已经逐步升华为融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并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攻防之术,而深化为一种做人之本、入世之道和处事之法,并将强身健体、报国济民、修心养性、齐家治国融合为充满人生智慧的思想文化体系。每一位习武者都应学习领悟一些哲学思想,提升对宇宙自然和社会的认知能力,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要勇于深入学习和探索武术的深厚奥秘,它将为人生带来丰富而宝贵的体验和收获。中华武脉历久弥坚,尚武精神让民族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勇敢地迈入武术的世界,在武术的陪伴下不断成长和进步,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一个有思想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之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武术思想和精神,让中华武道以文化思想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焕发出来,并通过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武术,让中华武术展现出更加灿烂的精神和思想光辉,为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世界影响力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创建人类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24年7月30日
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
文圣拳
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非遗武术
文圣拳
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文圣拳
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3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点击免费电话咨询:13563937198
文圣拳官网
电话:022-27306358 手机:13563937198
地址:天津市南开大学城
技术支持:
全网云cms
关于我们
一键拨号
新闻中心
在线视频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