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创始人刘佐臣精通道家内功,与郜云龙太祖红拳文武功法合一,研创了文圣功,郜云龙传杨四海,杨四海传杜恒信,后又改称“杜家拳”,有文武功法之分。文功修炼时燃香持咒,又叫“神拳”;武功是拳法与练气相结合,据阴阳五行之理,并结合马上战斗功夫,将枪式、刀式融入拳架之中。以五手:大枪式、大刀式、弓式、盘肘、鍏锤;以五步:预临步法、马步、列马步、拗马步(缠丝步)、虚步为基本拳法。杜恒信侠义乡里,名博四海,素有:“北京到南京运河两岸都是杜家兵之称”。
梁山文圣拳始于清中期,乾隆四十二年,梁山山南二十里,后杨楼村杨彦贵、方庙村周氏( ? ),梁山北关庄关玉俭之祖父,一起到河北杨躲庄,投师杨四海,修炼文圣功,当时杨四海因受义和门离卦教杨姓一案牵连,无心授拳,将众人托付其高徒,嘉祥井庄杜恒信代为传拳。清高宗实录载,乾隆四十三年(1778),按察使于易简等前赴冠县严拿义和拳离卦教杨姓一案,由于奸人所陷杨四海被缚并充军发配到“西藏”(有说“西康”), 嘉祥井庄杜恒信随师一起到西藏,诚心打动了杨四海,六年来,杜恒信随师傅吃住一起,全面继承了的文武功法。
杨彦贵等人在杜恒信的精心传授下,得到了文功和武功全部心法,杨彦贵尤精六合大枪、岳家绝命奇枪、九路梅花大刀等拳术兵械。杨彦贵年在古稀之时,匪众百余,侵扰乡里,杨彦贵单枪匹马,数败匪首,义释归山,匪首感其恩,敬献宝刀,改邪归正。(宝刀锋利无比,现藏在杨氏族人家中。)杨彦贵义名广播,与郓城北陈楼著名拳师陈景师并称“神拳双杰”。从学者日众,名手辈出,使文圣功在梁山地区广为传播。
后来因为山东天理教起义、捻军起义、义和团起义等,各地拳社受到镇压,使文圣功进入了秘密传授,并多次易换拳名。当是文圣功在梁山传播范围较大,遍及方圆近百里,男女徒众数千,妇女多修炼文功而祛疾延寿。因受到清政府的多次镇压,多数修炼者改学其它拳术掩盖身份,而仍秘密修炼文功。
清政府灭亡后,梁山文圣功修炼再度进入高潮,嘉祥杜金房多次来梁山传授拳法,梁山文圣功弟子一到农闲,数十人齐到嘉祥井庄,随杜金房修炼文武功法,这一时期又出现了繁荣局面。特别是梁山关庄、李庄、后杨楼更具代表性,名手众多,李大巽、关玉俭、杨尊连、杨承彦、杨承记等均武功高强徒弟众多。
梁山南后杨楼杨尊连为杨彦贵之孙,自幼习武,继承了文圣拳的文武功法,崇侠尚义,专好打暴不平。78岁时与村人打赌,爬上十余米的水泥电杆,可赢一布袋高粱,他抱住水泥电杆手足并用,一纵一跃,三五把达到杆顶,并倒立滑下,人均称异;84岁时还能一个鍏锤,将彪壮青年击出丈余。
梁山关庄关玉俭,更是名扬梁山的武林高手,行侠仗义,事迹众多,收徒数百人。
解放后,国家重视武术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梁山文圣拳也随之发展,每当农闲季节,便形成群众性的练武热潮,天暖时凑场院,天冷时找闲屋、挖地窖,切磋武艺,勤学苦练,几乎村村可以见到练武场面。
八十年代全国武术挖掘中, 文圣拳以优秀的养生和技击功能,被列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
梁山文圣拳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圣功修炼者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反对阶级斗争和反剥削、反压迫、除暴安良,灭洋灭教,反击洋人的义和团运动中,解放前争取民主的救国运动中,文圣拳都发挥了主动、积极的作用,引起了政府和史学家的高度关注。
2013年1月3日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