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杂谈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摘自网络)
十九、脚到手到方为真
打拳要郑重其事的走,要琢磨好才行,看了几遍碟子就觉得熟悉了,然后,没白没黑的打起来,心里想着:等我打到三万遍的时候,我就成为大师了。
这是我看到大部分人的想法,有人也可能不这样想,实际的做法却还是逃不过这个圈子。若是打个比方来说明这个事情的可怜,我们就把打拳比作为走路,远远看去,有人打拳其实是顺拐,可笑么?就是因为一本正经的样子才叫人哭笑不得哦。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做,可怕的是我们一生都要这样坚持下去,到老的时候,连哭的情绪都没有了。
都说打拳要明理,自己看不懂学不来,所以,求师拜友还是很重要的。
武穆遗书说: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这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乎尔而疾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按步就步,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
上面通俗的说法是说打拳要有节奏,不能乱来一气,脚到手到是也。
“手到脚不到发人不巧妙,手到身也到发人如薅草”,这句俗话就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很重要,用市面上传统的练法练太极,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只怕怎么练也是枉然了,有人用缠丝练法来界定这个身手一体,是很科学的,当我们在功能够增长的同时,又能训练出脚手同步的统一性,这是很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孙老先生说:见人就想往上贴,这是猴子们最喜欢的法子哦。可见脚手并用还是很可怕的。
伸(身)手同步的训练不简单,月朗星稀的时候,家师把着长烟杆盯住我们的动作:快了,,,,慢了,,,,烟锅子不是点在手上,就是点在背上,弄得我们左右不是,打拳的都是这样子,当老师说手还不到位的时候,自己心里就嘀咕:这不是很好么?事物的规律是这样,理论与实践是两码事,所以有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哦。
什么才能确切的表达出这个伸(身)手同步的现象呢?我们知道了好有个表样来学习。
四下寻思了一圈,要说同步到位丝丝入扣的现象,只有动力机械才能做到最好,去印刷厂里看一看就一目了然了,轴承,链条,杠杆,传送,电门一开,丝丝入扣,此为节节贯穿的真典范。
人体打拳就要这样子,脚一蹬,手即动,动有轨道,不可乱,脚蹬几分,手出几分,此为传,脚止手止,脚止手至,此为到位也。我们看拳,脚是脚,手是手,各自为阵,这样的拳怎么练也是枉然了。{在这里,我没有强调什么转腰,,,,,折叠这些,吴长封先生提出来是身手同步,在这里谢谢了,为何用括号来改正呢?我只是想表达“我以为的节节贯穿思想”,这里有个很好的比喻:订书机的排钉大家记得不?弹簧的顶力是蹬,前面的出钉是手,中间有轨道,出来多少就会顶出多少,此为节节贯穿哦,打拳也是这样子,外形走架是轨道,端正,沉肩坠肘,气韵心静,,,,,,这些约束不要丢,慢慢体会脚蹬身体要怎样转,手要怎样出,您的手是否是被排挤而且自然地走出来的么?我想,初期的大众练法这样还是靠谱些,至于别的法门那是另外的一个套路了,我们这里不谈}
我见过一个布袋玩具,很有意思,我找了来图片发上来大家看看,也许能够给你些启发。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
按钮一点,拳就飞出来,拳拳到位,我们合眼想一下,要是动力在脚下,我们慢动作演示:脚一蹬地,手就伸出,蹬的多少,手出多少,蹬的慢慢慢出的慢慢慢,就这样好了,你的心思不要外驰,在拳架的轨道里慢慢动起来吧,同动很重要,当然,到位更重要哦,不然练了几年,还是合不起哦。仅供参考。
二十、身体与心意
一个完整的人体是指身体与思想结合才算说得过去,有人说:傻大个,就是说这个人思想不精明,有人说:我是有心无力的,就是说我已经力不能及了。这样看来,身体与思想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偏薄于哪一方都是不明智的,我们练功讲究意为先,就是为了使身体与心意同时作用,这样,两方面一起同步锻炼,生理与心理两个难以亲近的兄弟才能抱成一团来。这个道理先知先觉们早就说得清楚了,我们都不在意,总是不当耳旁风,难怪越来越远了。
心想事成这个词意义就很明确了,心里想想就有了,这在大家听起来很容易吃气,其实,这话实实在在的大实话,打坐练功的可不是想想就长功么?意到力到就是这样来的。你看,空想还真是厉害哦,许多大科学家,整天都在空想,一不小心就想出了大问题,有人说一位大围棋手有特异功能,有次给一位病痛的人按了按,这人不痛了,我没有求证过,不过,按照坐的学问与想的学问这事也不离奇哦。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看,尽管锻炼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我觉得思想锻炼的重要性更不容忽视,若是没有心意的框架在,单纯的身体训练最后就成了一副皮囊罢了,这也是佛祖早就给我们定型了的东西,我们要正视之。
心意六合拳,意拳,有意才有拳哦,只有心意与身体的完美结合,这才是内家拳的真谛,这也应该是佛道的真谛吧。
我们生活的日常里,到处可以看到思想与身体互为影响的例子在,最明显的是卧床的病人了,心绪坏到了极点,问寒问暖他嫌烦,不问不闻他就难过了。叫人做也不是不做更不是,无所适从,身体的极度柔弱,使他的神经与思想超出了界限:焦躁,忧郁,痛苦框住了他的行为,本体与精神越来越远了,世界也越来越暗了。要想精神矍铄,身体只有走回去,走到那个健康里才行,一点点把失去的阵地夺回来,毛主席做得好:用农村包围城市,建好根据地,真是伟大哦。
我们再说说思想,曾经有人身体没关系,一喜一怒有送了性命的,范进中举大家最熟悉不过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激情大了一时半刻好似没关系,做小偷的整天提心吊胆,时间久了个性与行为动作就不正常了,喜怒哀乐无常的人,久了就有问题了,所以,老话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都是旷世明言,要记到心里去才好。不然,事情来了只有叹气的份了,要找到那个好,还要像上面一样再重新遭一回,这是双重的痛苦体验,只有做大事的人才可以这样吃得起,一般就稀里糊涂过去了,连个机会都没有。有个典故说,一个高人有病在喊痛,弟子叫他小声些,高人就笑了:我还有个不痛的自己你知道么?这话就高了。这是说的思想的事情,三国的关将军刮骨疗伤的事情家喻户晓了,这也是思想大于身体的大先人哦,我们现在都把他当做武财神供着,是有道理的。所以啊,分析这些道理我们大家一起学,是很有必要的,学了这些东西,处世的态度就一目了然了,慷慨激昂了或是垂头丧气了都是病灶的亲兄弟,看看,病都是自找的不是很错吧。科学的说法更直接一些,喜怒哀乐的亢奋会直接造成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这些紊乱是导致本我身体健康最危险的杀手哦,还是回来吧,把心经默默地念,把金刚经默默地解下去,能有的也许就有了。
这是些大路边上的道理,理出来看了,再做事就不一头雾水了,这是很重要的事情,都说要明理,怎么明啊,我这样东一扯西一扯,慢慢串起来,我们就有路了。说的话散落了一些,大家不要怪,上面的意思是:武学的锻炼是重要的,手段以及规矩是很重要的,思想的落实是更重要的,用意模糊,立意不清,这无疑不是明理,这不是太极,也不是内家,是简单的锻炼罢了。
磨练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身体,一个是心意,走到一起了才是一拍即合哦。怎么磨怎么练呢?咱们大家上些心,我一点点送到你的身上去好么?好好做功课,没有为什么可以问的,因为所有的为什么都在功课里,你的身体懂了就懂了,你的身体糊涂着,我怎么说也是枉然了,所以说叫:体悟。
二十一、虚灵顶劲是只箭
古时候,弓箭的意义是广大的,人们离不开它,善射的猎手是很伟大的人,是骄傲,国家的栋梁。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人配衣服马配鞍,善射者要配一副好弓,要精挑细捡才行,做弓是门艺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哦。下面的这张弓就不是传统意义的弓箭了,你看三只弓背铆足了劲力,可见待射的力量是多大,你听得到带风的箭鸣么?智巧的钻营,是多么的可怕哦。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岊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不可不听,谈核色变了。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图说了这么些,对于虚领顶劲有何意义呢?都说动如脱兔,如离弦之箭是每位武者的追求,还有那无点不反弹的惊炸之力,力愈大反弹之力愈猛。怎么来的呢?下面这是胎儿的脊柱形态。这个很重要,无它怎么来的顶呢?这个“顶”字要解释的清楚,还真是个难事哦。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一把好弓,弓背要圆满,弓弦要吃得起力气,所以定力试功很重要,接下来的一只好箭是必不可少的,箭身首先要直,箭头与箭尾要相得益彰才是好箭哦。有谁见过曲里拐弯的弩箭么?反正我没见到过。耍武的人虎背熊腰就是好弓箭,一动八道弯,那是水蛇腰,不上讲究的,有人说了,游龙鹤舞是怎么回事呢?唉,就当是传说吧,步要一步步走,能够沾上舞字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那是人猿泰山啊,大家还是踏实些为正本。
“虚领顶劲”是只箭,劲者,力也。“顶”字很重要,顶字是脊柱上的文章,这是一只直立的箭,力一上身,弹无虚发哦,此为反弹,劲者,圆也。所以,孩子们的脊柱是榜样,端正是武学的大课题,不可忽视之,都说正襟危坐,坐一坐就能坐到孩子样,我觉得这是故事,能坐到的基本也是不坐就可以得到的,譬如六祖就是这样的人,弘一法师也很好,不过我总觉得先生的生活道场是鲜活的,在成为道徒之前,先生琴棋书画可是精妙绝伦哦,“君子不器”,先生算是一个了。
力的作用这样大,大到一触即发之势,发动机是很关键的,没有弓,箭是躺着的,怎么也不会飞起来吧,人也是一样的,“弓”与“功”两个字,这里可以通用一下了,这样子一说,惊炸之力还不是脊柱自己的事情哦,肌肉、筋腱、神经、、、、呵呵,又回来了混沌的肉体世界了,没办法,因为说指头就是脚的关系,说脚就是大腿的关系,他们是一样的。当然这里的关键大家要知道,丹田与胯是重点,加上脊柱算是三要素了。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看得懂我说的这些话,还有句重要的我放在这里,等大家好自己鉴别:虚领顶劲是个相反的力,是个“顶”字。
希望有缘人得道吧。
二十二、功夫力学
因为大地的作用,其实这话有些片面,对立矛盾不只是因为大地才是这样的,昨天晚上,看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唱歌高音上不去,他们专业的想个法子,用皮带扎在腰间,就好些了,高音就上去了,这就是带脉的作用,过去,打把势卖艺的,开砖劈石之前,常常把红绸子勒的紧,再大吼一声,就力大无穷了,这是造一条带脉搭搭桥,这是笨法子,我们说它是外家拳,其实,外内并无区别,练不到就是外家了,练到的就不用吹胡子瞪眼睛,也不用红绸子招摇了,轻描淡写一样做得到。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什么样的反弹力度最好呢?什么样的反弹不会有相当多的丢失呢?这就是圆圆的皮球效应了。
我们所说的反弹力,在于人与人之间,力与力之间才好有,若是静静地不动,没见过篮球在那里自己跳舞的,这样,来力与反弹之间,人体是个间接物罢了,间接物充实的好,来力回馈就会反弹的好,软软的皮球你想在球场上掌控自如,谁也没有这个本领的,只好抱着跑。
自行车的车胎气不足,骑上去黏黏的很费力气,要想骑得快,气要足才行。
打拳也是这样,气要沉下去,全身能够棚起来,就是皮球了,一身备五弓说的就是皮球效应,练太极的一上手,软绵绵的怕碰了,绞来绕去用转化,那是笑话,一锤到底就像拍黄瓜一样,把劲棚起来,拍一下弹一回,就像大弹簧,你再大力试试?
走架打拳,要的是联系,把身子收起来,收到心里去,一堆乱肉就活了,臭皮囊就成了香饽饽喽。
学佛修道的要懂得层次,要知道拾级而上,我们人体的潜能能够发挥,是因为我们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身体各部器官参加了生命运动,一般的正常生活,我们的机体譬如内脏,脑细胞,肌肉。。。。。只是用了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闲置不用的,不用却还“死”在身上,迂腐不堪就叫“臭皮囊”哦,佛祖这话真是妥帖不过了。
常常看到身体不堪的人带了佛珠挂了玉佛坐着求康复,心再诚,这样子也是救不了急喽,正常的时候,这样子信诚善事是一个人的根本这是应该的,当到了大病在身的时候,抱抱佛脚是救不了的,按摩,刮痧,艾灸都是为了叫醒你的本体,经络疏通了,气血旺盛了,能够动起来,就赶紧动起来,动到自己清楚明白的时候,你就会以静制动了,动静本无区别的,阴阳也就没有区别了。
看不清层次,不知道真意,人天生又是会偷巧的,一听坐坐就能升仙了,正和我意哦。坐了一天,梦了一天,到死骂声:可恶的,了事了。
这篇文说来说去说远了,应该说的是:架子支撑与五弓的关系。
二十三、武学与“意识”
动作与“意”要有关系才行。
我们练拳的总是一遍遍打来打去,别人问,总是自豪的笑笑:五遍了。还有的这样说:两遍24式,一遍56,两遍陈式,一遍剑,呵,都赶上一场武术表演赛了。这是当前练拳的通病吧?
说这个,我的意思是:打拳要有思维,不要没脑子,这就是形意拳当中“意”字。
思维大家都知道,一休哥就喜欢“想一想”,不过这个思维与“形”关系不密切,我们一般不用它,一休这种意识的连续性,有人用流动的水来比喻,很恰当,意识流就这样来了,
人的意识是复杂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识共存。其中有明确、完整的意识,也有朦胧、片段的意识;有言语层的意识,还有尚未形成语言的、即言语前阶层的意识,等等。这些意识混杂在一起,交替出现,故而从中很难找出逻辑性轨迹。而时间颠倒、空间重叠也就成为意识世界常有的情形。这些东西,您打坐的时候肯定会体验过,繁杂燥乱的思绪你想没想过要是有个黑板擦子多好啊,一抹就是干净的,空空无物,这就是虚灵了,与天地共呼吸真好啊,这样的修炼很难,有人坐不住。
我们说“武修”吧,内家武学离不开“意”字,内家的“用意”,我想与佛学中的各种觉识应该有关系,与各种“法”也有干系,我没深入佛学,只是猜测,这都是渐修的范畴,也就是性命双修法,这是道家大道哦。
精气神三要修炼与意识的结合,是我们武者的核心,思维与动作的关系是切切关联的,离了这个问题,我们的“气”与“功”都是镜中花月哦。
说到这里,思维的过程有人想过么?
“想想”这是意的开始,这个开始与外形还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我们这是从初期学武的观点来论述的,思维的开始确定了“意”的主题,这个很重要,譬方说,打拳要想拳的事情,您要是在想今天中午吃什么,那就跑掉了,唱歌的时候跑掉了,我觉得大部分是走神的结果,也就是心不在心上了,这与打拳是一个道理的。
有了想法,我们继续维持思考它,我起了个名字叫“思意”,就是分析自己这个想法的来源与去处,这是思维的范畴,尽管与动作关联还不大,这可是很重要的东西哦。
“思意”是“思意”,动作是动作,其中有个桥梁要搭起来,内家武学就有“劲”了,我们的思维要是与动作有联系,还要加上一个词语才好,我抄来一个词觉得很恰当,现代运动学知识里常常用起“动作思维”这个词句,好了,这个词可真是妙得很,“想一想”一下子就与运动武学有关联了。都说打拳要思考,要用意,看来,不学习还真是很难哦。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动作思维也叫直觉动作思维,顾名思义必须有动作有思维,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开了动作就不能思维,思维与动作是同步的,它是一种纯人体动作意识,包括操作行为时的一种动作表象意识,也包括内心世界中,动作表象的连接运动意识。这种思维是在人的一切感性的实践生活中实现的,譬方说:我们做白鹤晾翅这个太极动作,白鹤晾翅的动作外形变成了影子印在了我们的脑子了,这是形象思维在活动,人的行为和做出白鹤晾翅时姿势的调节,身体的内外部感知程度与白鹤晾翅的动作表象意识的差距是怎样的,这就是动作思维在发挥作用。如此类推,从这最简单的生活动作,到较为复杂的物质生产的技术动作,还有体育运动,高级的艺术技巧表现等等,在这些简单的,或是复杂的动作行为中,无一不是在动作思维的主要作用下而发生的,因此,动作思维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些动作或运动都是在大脑指挥下所产生的,来自大脑思维的指令,在这里它只是一个行动的方向性或目的性指令,只是一个开始的命令。在许多熟练的行为动作,或是习惯性动作中,高级的大脑思维指令并没有贯穿始终,这就与思维定势有关了。运动的思维,除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在起辅助作用外,主要是直觉动作思维的机能,在起精神性的支撑作用。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曾提到过“实践精神”的概念,我们理解,这个概念与直觉动作思维有同样含义。可见,“实践出真知”不是随便说说的哦。?上面这些道理一时消化不了的要多看几遍,到了这儿我觉得我们必须还要再加上一个词语才能把动作思维说得更加明白一些,因为,我们的这些研究必须与“武学”有莫大的关系才是有意义的,那这个词语应该就是“感知觉”,形态、思维、与感知,我觉得这是“体验”拳架规整与顺通最好的三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结合,运行的搭配,开始与结束的明确性,使我们不得不在“战战兢兢中”体悟一切,这样一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依据表象与概念,而是依据当前的感知觉与实际操作来对待的。
知道是怎么来的,要知道是怎么走的,这是知识的认证过程哦。
“感知觉”是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其中的工程非常庞大,我们摘取其中对于内家武学有意义深刻的东西用能够理解的话来表述一番,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这在过去是不能这样明目张胆的说出来的,说出来不见得练出功夫来,不说出来我觉得会越来越没谱了,这个实在要不得的。
知觉与感觉通常是无法完全区分的,感觉比较低级,是信息的初步加工,知觉就高级了,是信息的深入加工。我们一般把感觉和知觉放在一起说,统称为感知觉。这个知觉有空间,时间,运动三个重要知觉,这三个知觉对于武学是至关重要的,它有明显的层次供学子们拾级而上,从最初的本我本体感知到最后的机体对外力影响形成的正确的自动化反射,带手喂劲就是比较高级的知觉训练,这似乎离我们学子很远,我们一步步来好么?身体感悟冷暖是有过程的,信息加工大概要经过组织、知觉与辨认三个阶段。我们把瞬间的时间拉长了,为的只是说明白这个问题,好叫大家快些进步哦。
感知觉应该有两层,一层是肤浅的,也就是大家知道的眼耳鼻舌身,这个很简单,香臭、冷暖、花花世界麼,看得见摸得着,另一种就麻烦些了,这第二种感觉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的,这类感觉的感觉器位于各有关组织的深处(如肌肉)或内部器官的表面(如胃壁、呼吸道)。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运动觉反映我们四肢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收缩的程度,运动觉的感受器是肌肉、筋腱和关节表面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平衡觉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机体觉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各种器官的状态。它的感受器多半位于内部器官,分布在食道、胃肠、肺、血管以及其它器官?。看看吧,我们的武学不在外在内哦,看来这门学问还真是不简单哩。
武学的内容真实可靠才能把虚无带到实体的身上去,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人体工程,一旦走入岔道,我们就迷路了,我们上面说了这几点就已经杂乱不堪了,需要我们捋一下子才能清晰起来,我们说了几个关键名词,大家还能够挖出来么?
意,打拳要存意,
思意,打拳要思意,要知道拳的来龙去脉,
动作思维,要知道“意”与动作的关系,
感知觉,动作与身体感知觉的层次关系,远近深浅的立体框架图。
……
这是每一位武者最初洗练传统武学的根本之路,离了此,我想那是泥盘喝糊涂哦,怎么说?
胡闹台!
二十四、说重心
关于重心的问题。这实在是个难缠的问题哦,所以国家级的运动员都在努力解决这个无奈的问题,解决的好,成绩就不怕它。
何止是运动员啊,艺术舞蹈者更是在思考它。因为每一个情感,在地心力的作用下要尽善尽美,站得住舞得好,重心与支点的关系谁能够漠视之?谁敢漠视之哦?
肌肉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和遁序渐近的过程。从最初的正确姿式练习开始,要进行一系列动作的扶把、离把练习,来使肌肉把握重心的力量逐渐加强。只有通过若干年的训练,当两条腿的力量和脊柱肌肉(背肌)的力量已经变为能够适应于承受动力腿往前和往后所给予的重量时,才有可能达到完美的重心平衡。通过对身体各部位肌肉的训练,使得肌肉力在各种剧烈、缓慢、跳跃、旋转等运动中,实现调节身体各部位重力的功能,达到控制重心的目的。
这是舞蹈者进行的一种持续锻炼过程。谁也不可逾越它。我发现这种训练是很缓慢而且艰苦的。可是,又有什么法子可以使这个过程缩短,使这个效果同样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动作的协调性存在于人的大脑皮质。“以急行跳高为例......进行这一复杂的运动动作时,运动员要借视觉来分析横杆的距离和高度;借前庭感觉来分析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变化;借本体感觉来分析肌肉和关节活动状况;借皮肤感觉来分析地面的硬度等等。”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这一系列“借......”,都是大脑在动作间的一瞬反应。? 在舞蹈动作中也是有这样瞬间的大脑分析活动。比如,在旋转中,演员要借助多大的推地力、手和脚应遁怎样的路线、视线应朝着哪一方,才能集力于重心而达到旋转起来的目的?在女演员用脚尖做造型时,要以多大的迈步距离、怎样的抬腿速度、多大的后背力量,才能集力于重心点达到最合适的平衡角度?在大的跳跃中,以多大的幅度做 跨步,多大的腿部力量推地、并以怎样的手和后背的配合,才能把重心漂亮地抛向空中,然后还要稳健地落在舞姿上?以及双人舞托举动作中,女伴与男伴合力的大小、时间的合理配合等等,都需要大脑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动作的力量和时间都协调一致时,才能使重心准确到位,使动作轻松流畅。
任何动作都有它特定的节奏,掌握好动作的特定节奏,是动作协条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芭蕾舞艺术,从一开始的训练中,就配合着音乐伴奏。在课堂里,让学生在准确的音乐节奏里完成动作,是最基础的协调训练。此外,我认为,音乐感的培养是协调训练的一种极好方式。让学生欣赏音乐、学习乐理、弹钢琴,都是对大脑协调素质的训练。
这里说一下,民国时期,国术普及军队时,曾经用过这种喊号动作训练,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就我的经验,这应该是很高级的训练方式,或是另外的一种训练方式,我不太赞成的哦。毕竟,舞蹈与武学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们看权威性的论述吧“运动员所以有高度协调性,是由于经过训练,本体感觉皮质部位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能严格有节奏转换的结果。”(《运动生理学》体育系通用教材,第37页)一些难度较大的技术性动作,有必要进行一些专门性的训练,使动作的协调性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才能使技术性动作完成得更加成功和完美。尤其是在小的pirouette和grand pirouette中,必须依靠协调来集中重心,才能够达到旋转起来的目的。因此,在动作训练中,建立起成套的条件反射,是动作协调的基础;动作的协调也是对重心把握的重要因素。这里大家要知道,在武学上,要达到怎样的一个层次才能训练这个条件反射的问题,这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我想是这样的。在动作训练中,没有正确的重心,会造成肌肉无益的疲劳。在把杆训练中,靠拉着把杆才能做动作的现象很常见,这使得所有把杆动作呈现一种假象。一旦放开把杆,身体便失去平衡,这对于在中间完成动作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还会造成局部肌肉束的粗壮,有碍芭蕾舞对肌肉线条修长的审美要求。正确的重心,使用小量的肌肉力就能控制身体的平衡,保持重心的稳定,从而使肌肉束不但有力,而且向细长型发展。
可见,假借不是事实,真与假总有一个分别的哦 ,上面说的就是意识与动作的肌肉的关系,把杆与把杆是有明显区别的哦,很少有人在意它。肌肉提供内动力,对重心作固定、位移、抛举;协调是重心的机制,以大脑的活动来判断重心所需的力量?和位置。协调感觉还可以说是重心的合成器,它集各个因素于完成动作的一刹那。 芭蕾舞中任何动作,都离不开重心,而把握重心的三要素是掌握好重心的必要条件。这三者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要达到舞姿的完美、旋转的辉煌、跳跃的轻盈和双人舞的流畅,以重心为主导、配合“协调”、运用“肌肉力”和“外开”,才能训练出具芭蕾舞规范的动作,才能有灵活、轻便的身体来从事芭蕾舞艺术,才能使观众享受到芭蕾舞“轻盈”的魅力。
说的是舞蹈,我们太极有几个能做到这个轻盈呢?
这篇文章基本是摘抄,可是,我觉得对于虚幻的阴阳虚实不明就里的好学者还是很有意义的吧。
武学的重心控制意义重大,胯部的关节筋腱要归于它必须归于的位置才可能有那个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再低也可能找不到这个刚刚好,再高也不是那个一无是处,它在哪里呢?在于自己的思想里。
所以打拳不要说越低越好,正架子不是架子摆得怎样标准,拳是一套拳,人却是没有一个一样的哦。我们可以说正确的身形是最终的那个正确,可是在训练当中正确的身形却未必是那个最快的直线啊,您可能越看越糊涂,也可能说我胡说八道,各取所需吧,没有金口玉言放在行进的路上的,您看到了觉得很适合就送您一程吧。对错又有什么可怕的?
二十五、动功身法:往复须折叠 进退必转换
看拳论我们总是会频繁看到这句话: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在转换。可见这句话在拳学中的分量。
有时,闲来去公园或是广场,看大家自在的漫游太极,也静听他们的言论,虫鸣蛙沸很是热闹,这是百家争鸣的意思。
说一个真事,有次,我无意听到了一位练家在教他的弟子,说的就是这个折叠的问题,不由停下来看,弟子正好恭敬地问:老师,那个往复折叠是怎么回事?老师不假思索:这个很重要,你看,在走架当中,我们做过了这个白鹤晾翅的尾再做这个斜形的头时,这中间就要有个连接,这个连接就是折叠,就像拳论说的,要往上必先上下,要往前必先往后,一边说着一边就做起那个折叠的连接之优美形态,听了这话,我真想给他两耳刮子,可是没道理啊,我只能一走了之。他们练的是陈氏太极,这是我回来查过才知道的。
这是我写文章的主要原因。
时下练太极的非常之多,可是离太极实在是很远很远,从我在网络的视频中也看出太极的偏离已经非常之严重,倒是那些八极,形意,通背,八卦等拳种还多少没有走偏斜,真应了一句老话:太极奸,八卦滑,最毒不过心意把,妙极了,怎么看都很合理。
还来看看这个折叠之妙吧,尽管这一句话范围很广,我还是想拆拆说说看看,以期给读者一个认识,使我们以后的动桩学习能够容易些。
何谓折叠?
把物体的一部分折过来与另一部分挨在一起。譬如,把印好的书页折叠起来以便装订。这是百度百科的解释,已近一目了然了。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这个图片就是折叠,可是折多叠少。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未折未叠木头人 运动中也折也叠的木头人
可见,人体关节处若曲则折,若折则叠也。折即叠,折为曲直形态,直线方向改变则折,叠为曲直大小,直线180度改变大小度数也。此为木头人折叠解,木者,无情无义不动之状,与人千差万别。由木人及活人,形同质有别。望辩。
再补充一点,一般我们说折叠都是上下关系,以人为本就是直立关系。在动物就不一样了,因为是四肢着地,它们的折叠就以前后为主了,这与我们无关,我们说人,直立不动时,下蹲上起这是上下折叠,前后之折叠呢?“往复”也。
两脚一开,前后左右也,我们说前后,先人真是大智,一个往复就解决了静动之形态。
看我们的人体之结构,我们的弯腰拾物就是人体之大折叠,穿裙子的优雅女人捡东西就麻烦了些,那是好多个折叠。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看看两脚一开的折叠。看下图: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这就有了上下折叠:后腿弯为主的折叠。
前后折叠:手腕,两手臂之折叠,前腿弯之折叠(这里不很明显,老前辈的还行,初学者再叠些还好)还有我们眼看不很明显的的含胸拔背之折叠、身弓之折叠、足弓之折叠、手弓之折叠、、、、、、
此为往复之动那一刻之折叠解。
我们看往复须有折叠的后面紧跟的进退必有转换,加上这个补数,这样,我们不懂的就有些明了了。很明显,这是一句递进式的补充语。
我来翻译翻译看看您能够理解深刻么?
它的意思是:我们在做动桩打拳的那一刻,要知道我们的身体结构的原因而要懂得人体动作就是骨架在肌肉的牵连下做出的折叠形态,往前往后都要知道是这个折叠的缘故,当然往左往右也是这个折叠的缘故,而在我们往前往后折叠的过程中,要知道一个筋腱肌肉转换的变化规律,那就是要努力掌握这种筋腱肌肉变换的转换规律。
此为“往复需折叠,进退(必)转换”。
先说这个原文释义,这是结果,您要知道内家拳的最初就是这个样子的,概莫能焉。
当然,我是不喜欢说结果的,因为结果无意义,这是跟佛祖学的,佛祖就不说佛的结果怎么怎么的有本事,那样会使众生痴迷,但是明白很重要,不然,我说了练法,您还一塌糊涂,还可能要骂我,因为没有这么练的啊,世事就是这样,有时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譬如科学家,有时,大多数的赞同又是正确的,譬如道德准则。可是,这话翻过来看看也可行,就是这样,变化才是一切的本质。
看各位的渊源了。是宝不是宝,全是自找。
二十六、到底是“敛臀”还是“泛臀”呢?
在上面的文章里,从骨架,脊柱,我们捋将下来,有个常见的太极拳俗话在臀部这里就出现了,太极拳以及别的拳种里都在强调说两个字:敛臀,泛臀,还有溜臀。“敛”字的意义很明显,就是收的意思,敛财就是这样,用各种方法收钱哈,敛臀也是这个意思,把臀部收一收,“溜”字是滑行,原先怎样划我们现在顺势往下滑就是了,这与敛臀是一个意思哦,可是,“泛臀”就难为了,怎么看,“泛”字也是个向外不向内的意思,泛着水花,可不就是冒水么?泛臀可不就是翘尾巴了?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您看,太极拳我们怎么练?他说一个“外”字,人家偏偏说一个“内”字,都是大师说的话,我们能够怎么样?今天往外翘一下,明天往里兜一兜,糊涂得很哦。
今天我们来细细的分析一番,把这个“泛臀”或是“敛臀”说他底儿掉。
先抛开那些杂家的理由我们不看好不好?我们翻翻过去的博文来捋一捋,我过去一再强调武学的“中柱”问题,“柱”者,直矣,圆也,脊柱就是中柱的根本哦,自然的生理弯曲还有脊柱的特殊灵活性,脊柱是很容易发生生理病变的,武学要求脊柱尽可能多的减少生理弯曲度,使我们的人体中柱更加直立有弹性,这在实际的人生当中也是有极大好处的,腰间盘突出症说得简单一点不就是压力不均衡造成的么?生理弯曲度小了,压力均衡度就大了,这就像压弹簧是一个道理的,给它正面一个上下均匀的压力,压的越紧顶力越大,你要是把上下的压力一偏,可就危险了,小时候,毛蛋子的脸就被这样的玩法弹破了,血流哗哗的哦。
我们下面看腰间盘突出症的图示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图示很明显,一旦发生突出病变,医生一般会叫患者在背部垫一小枕头,为何哪?为的就是不要再叫另一侧的压力增大了,压力一大水液就又往这里挤来了,那可痛得很哦。看图谁都知道最彻底的法子就是把脊柱椎间用些力气拉开来就好了,那怎么可能?
我们看看这个图: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这个图看完了,我们就知道了,为了达到脊柱尽可能的直立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姿势呢?
“下颚微收”是要的,因为这里有个颈弯,“正襟危坐”也要的,我们看到这里是个背弯,“敛臀”是不是更要的?因为这里有个腰弯啊,你看,这里的尾骨微微往前一戳,骨盆也就端正了,“气沉丹田”也有大囊了,我们曾经说过的前凸或是后凸也就解决了吧?事情并不复杂,可是,这在过去可不这样简单哦,傻子摸鲶鱼,全凭感觉说话,一人一世界,可不就乱套了?
我们这是纯粹的用事实来说话,难免有些死背教条,这在武学是不被允许的,武学要求的是灵活贯通性,因为,每个人体质骨骼各不尽同,所以,要知道这个道理才是好,还有啊,拳论里要求的姿势都是有个度量的,譬方说,下颚是“微”收,敛臀要“微”敛,用“溜臀”就恰当些,这是防止过犹不及之症哦。
譬方说“敛臀”这个姿势,我们往前一兜,身体就紧张了,一紧张就不能够气沉丹田了,这就是过犹不及了,怎么办?好办得很,“泛臀”啊,意念里微微往后一想一松,小肚子就踏实了,气沉丹田就来了。你看,这里有个重要要记住“敛臀是敛臀,可不是缩肚子哦”,敛臀是为了把脊柱骨盆端直起来,这个是根本,“泛臀”是为了解决“敛臀”的紧张度而有的“气沉丹田”练法,并不矛盾哦。我们要的是恰到好处,不是“前也不是后也不是”,不是过犹不及哦。
“敛臀”之时有紧张,小腹自然会上提,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要使内气沉于丹田,必须使小腹向下,向后方沉坠,这样,既达到了气沉丹田的目的又有了脊柱骨盆端正的条件,皆大欢喜了。
二十七、武术架构的简单与复杂
最简单的东西,是架构,画出来就是图纸了,画画的都知道,做工程的也要用到它,一栋房子,大结构设计好了,细节都是填上去的,素描也是这样,寥寥几笔先有个轮廓,涂着涂着就显型了。
拳学应该也是这样的,先有了架构,才会有一切,我们用图说这个道理就一目了然了。? 上图就是架构简单与复杂的关系,复杂的东西简单看,简单的东西多处想,事情就有趣的多了哦。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我画了几个圈圈,来表示架构的活力,不然人是死的,那没有用处,我想这就是桩功的来历吧?意拳把圈圈更加形象化,他们有人把圈圈想象成棉球或是气球夹起来,这个主意也不错哦。
我们再捋一捋,气沉丹田,正襟危坐,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领顶劲,这时候,我看到家师倒背着手,拿着长烟杆,一会儿一指这里,一会儿再一指那里:从头来、、、、、、
气沉丹田,正襟危坐,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领顶劲,周而复始。
你能缺一不可么?很简单可是很复杂哦。
二十八、功夫力学之猜想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有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这话说的复杂了些,我简单的说,就是劲力通过地表反弹向上,瞬间通过躯体推送上去的过程,所以有人说一蹬一踩就是了,撞上去就是好拳,这种劲形意拳最有代表性,打死人也就不奇怪了,太极拳喜欢说“松沉”,所谓的松沉,其实是另一个叫法,就是肌肉神经心意一体,同时作用上下一根筋罢了,所以叫:其根在脚,脚踩涌泉。这样一说,好像简单明了了许多吧?对不对咱们不管它,至少这样有利于快些有个意到力到了,不好么?
绝世武功论武学(下)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前面几篇文我们分解了肌体与联系,这是完整一气的根源,分析透了,就想叫喜欢的推门进来,明白个真的,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与我的唠叨,没准就翻开了历史,看拳论明白拳几乎不可能了,越看越迷糊,这很正常,因为拳论压根就不想叫人解密哦。所以,越看就越迷。内家的拳经可不是大白话,奥秘非经高人指教是很难知道的,它的训练方法也是科学缜密的,所以,喜欢的就要找明师,不然,二十年也是个一塌糊涂哦。我这样说,是以我的思想境界来界定的,我是没能力悟拳的那一位,我也没见过有哪一位是可以悟拳的,“逝去的武林”中那个“痴子”好像也有多个师傅的,他也不敢说自己能悟拳哦,我一生中见过一位痴子,算是半学半悟的智者了,所以,这里说话要留点空不敢一棍子闷死,那是不对的。
我们前面的文章就是这个其根在脚的地基了,框架打好了,完整一气才能有个可能,有人看拳论,照个大师的碟片自我揣摩,练了几年想一想觉得自己的东西也是这么回事,这种孤芳自赏真是糟糕透了。
功夫力学是科学的分解,“新武道”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结合体,这也不是我有能力揣摩出来的,一个身体,我们分一分就知道为何站起来的大概了,再分一分,就是功夫的层次了,我们打拳有人说这是走架,这句话就是最简单的奥秘了。
走架者,架子动起来是也,此为走步。
看来“架子”是很重要的,现在盖高楼大厦,您一看就知道了吧,水泥钢筋柱子立起来,砖块填空就行了,既结实又容易后面的改装。框架立起来就是“棚”了,你看棚劲来的很简单吧?
有人喜欢站桩,我说了几次站桩的东西,现在再说个站桩的目的分科,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桩”是一个,目的却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大家看了不要自以为然的定格了,这是很错误的。
蓝蓝曾经详细的说过“架子”的事情,很有趣,也很实用的,要是说悟拳,她的这个有趣就算是个绳头吧,很了不起。她说合眼放松往前走十步,若是心无杂念,走出来的就是直线,我说:这就是“真架子”
一个真架子自己很少有能力找出来的,这个道理很简单,自己有干咳,耸肩毛病的人是很少能够自己觉察的出来的,这就是轨道的问题,你看看,专治结巴的小广告大街上旮旯里贴的到处都是,这不是个疑难杂症么?
站桩里面有一个目的,就是找“架子”,不管是高的还是矮的,端正的“架子”是很重要的,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你见过哪里的水泥杆子是曲里拐弯的呢?即使过去的电话架线也都是笔直的松木上火烧的乌黑才行。
“端正”这两个词就重要了吧,正襟危坐就不是胡说八道了吧?什么事要是正经起来算一算,都是有来由的,大书法家柳公权说:心正则笔直,这又深了,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也是有来由的哦。
我对佛道不甚明了,我觉得“真架子”应该就是白骨观了,权当猜想吧。
杨氏太极中有人形容松沉是钟摆,提的越高松沉越好,这里面就有架子的问题,架子站好了,大钟的中心锤就能吊在中心线上了,不偏不斜才是好架子,大钟歪斜在那里,鈡锤并不变,却不是那么回事了,鈡锤是重力是重心,这是自然的谁也改变不了的,我们的身体却是能够自我调整的,加了自我的意向,稍微的紧张,自得的以为,大钟与鈡锤的关系就是一个超现实的雕塑了,歪斜的身子,鈡锤却能够在大钟的中心里直直的挺起来,我们的身体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远离了自然,远离了自己,被父母,被环境,被自己塑造了一个个千奇百怪的雕塑了,或趴,或躺,或歪,或靠,就是没有几个能够自然而然的端正着,站有站相,坐有座样,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哦,大钟是身体,你看看怎么能够转嫁到你的身上去呢?这个道理要好好想一想才是。
意拳里面有人提到“间架”,这是另一个名字了,苹果不叫苹果,叫“apple”,意思是一样的,搭间架是个大学问,所以,王老先生说了这桩说那桩,可谓滴水不漏哦,每个人的理解与体质能力是不一样的,就像苹果的滋味,酸甜度是不能复制的,所以,意拳能够变变味道也就不奇怪了,心意不是个物件,不能够拿出来你看一看是个什么样子,你好学,所以,不可说,一说就错了,成与不成都是造化哦。
间架搭好了,棚劲就有了,你动他他就没有间隙了,有人说拳要有灵动,那是不错的,可是这话要有个前提才能完整,在间架不散的基础上,打拳要灵动,不然,那是屁话哦,一文不值的。这个道理不知道,你看看高楼大厦就知道了,谁都知道框架结构是多么的重要啊,水泥钢筋,一样都不要偷工减料才行。废钢筋,烂尾楼,人还没搬上去就倒了,作孽哦。
端正了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能棚得起,走一步是一步,那才是踏实。
其实,拳就是生活,难怪佛道里找“真”。
“真人”是自己,就是很难看得见哦。
东扯葫篓西扯瓢,凑了数耽误大家的时间,别嫌烦,先这样吧。
《武学要素》
练习拳术,就像伸手拿来了一把独轮车,怎么练也还是打转转,怎么上不了台面哦。
广义上讲练拳有好多个层次,一般有两个层次我们比较知道,一个是健身,一个是武学。
在健身的层面上也有两个分类,一类是老年人,一类是少壮派,老年人比划来比划去,就变成一日三餐里不可或缺的馒头,少不了也没什么嚼头,少壮派打着打着就不满意了,慢慢慢慢到处找对手,咪着眼用自己的见识对号子,心下说:这个稀松的很哦。
无论怎样的比划,累积总是存在的,要是加上有心,时候到了,身上就会看到许多稀奇事,是的,这个稀奇是有代价的,勤奋与学习我们要放在心里去。
我们现在说说武学的大体重点,放在这里,也好别叫勤奋与笃学的白费了心思。
练拳都知道要培基筑本,这是说身体虚弱的要先好起来才能走下一步,这个道理很简单,站都站不住,你想叫他立的牢,可不是脸红脖子粗麽,这就像刚刚栽下的小树苗,旱涝冷暖都脱不开干系,一棵树苗要想成活长,根系扎下才能有保证哦。
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树老根先竭,人老腿先衰”,俗语都是大智慧,看来,练拳要从下往上攀,这个比较的靠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发现,在我的弟子里,腰腿劲特别足的人,心一急,竟然什么也有了,我没有胡说八道,这还真像武侠里常说的那个样子哩。这个道理也简单,他本身什么也不缺啊,无非缺个样子罢了。
腿劲锻炼一般用站桩,这样的好处是面面俱到,可是站桩规矩心意不到位,那是老牛破车子,现代的体育里,还有许多的新法子来练腿,这样的法子加快了锻炼的进程,它的弊端也不少,该练的练不到,不该练的蹭蹭长,有失有得哦。
腿功其实是与胯合在一起的,因为,阴阳要在大腿根这里发生联系,胯功是个中心点,这里调教好了,这劲那劲的基本也没什么大问题了,有人把胯叫做大拳头,是说胯松好了,胯一抖人就受不了了,连这个的时候,有人叫大家虚胯,怎么虚?老师不点,自己是虚不了的,也有人叫大家把这里掖住,怎么掖?老师不说,也是没法子掖的住哦,这可是个实际,在这里我通常不愿意说松字,因为松字很叫人烦,有人松了几十年怎么还是无用呢?这说明这个词句有问题,我觉得,松胯,松腰,这是叫松散的肢体发生联系的一个法门而已,那个意思有些像“挥挥”鞭子把散放的朵朵白云“赶”到一起去,散漫的无数只绵羊慢慢聚拢来,再一眨眼就是雪白的一片了,我们在专业里叫累积,记忆动作,使之清晰成自然状。
确切说,松着做,感知它,涵养它,直到它补了原先我们身体里的那个不知道罢。
松胯的法子有许多,杨式里有个法子,轨迹拳也有法子,,,,,,,大部分是说摇臀荡胯,胯做好了,尾巴就长出来了,有人也把尾巴叫钟锤,这个没关系,那个意思在就行了,什么圆裆,什么开胯,无非能够收的起来,放的出去罢了。
胯部骨盆坐的下,力一上身,就顺导在脚下了,往下这与下肢脱不开干系,往上与脊柱也脱不开干系哦。
脊柱具有支撑功能,它的承载力必须有无数个条件才能促成,塌腰坐胯力就下去了,说的这样简单,练起来难着哩。
这篇文章意义在哪里?
武学的重点是:腿,胯,脊柱是三要素,这个做好了,其余也就顺风顺水了。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